APP下载

高校宗教渗透的问题与思考

2013-09-16张智楠

学理论·中 2013年7期
关键词:特点途径高校

张智楠

摘 要:高校宗教渗透是境外敌对势力在和平年代反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手段之一,进入21世纪,高校宗教渗透呈现出新的特点,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开始信仰宗教,只有不断提高应对高校宗教渗透的意识与能力,提升高校辅导员对宗教渗透的敏感性,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高校才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关键词:高校;宗教渗透;特点;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72-0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社会主义优越性不断体现。同时,境外敌对势力也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尤其是不断通过宗教文化把宗教渗透到高校,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高校宗教渗透的特点

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是指境外团体、组织和个人利用宗教从事各种违反我国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活动和宣传,争夺思想阵地,企图“西化”、分化中国。从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开始,境外反华、反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就不断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企图颠覆我国政权、分裂我国领土。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地方,也是境外敌对势力进行宗教渗透的重要场所,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宗教渗透呈现出新的特点。

1.高校宗教渗透途径多样化

境外敌对势力对高校宗教渗透的途径几乎涵盖了高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渗透的途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当前境外敌对势力主要通过校内和校外两个层次对高校进行渗透,其中对校内的宗教渗透途径主要有:通过对外学术交流宣传宗教、通过外籍教师以及留学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大学生施加宗教影响、在英语学习中掺杂宗教思想、在校园里秘密散发宗教资料、通过西方节日尤其是宗教节日宣传宗教、通过经济资助及心理安慰拉拢大学生信仰宗教、利用网络有针对性的开展宗教活动。校外宗教渗透主要存在于学校周边,主要途径有:在高校周边设置宗教活动点、非法传教、进行宗教内容的广播,以及通过提供兼职或者经济资助的方式,对大学生信仰施加影响。

2.高校宗教渗透方式现代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其中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几乎惠及所有人,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不断普及,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必需品。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对于高科技产品关注度高,并且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去了解网络、利用网络。同时境外敌对势力不断通过有视觉冲击力的网站去散步宗教的神秘性,以吸引大学生的眼球;随着QQ、MSN、邮件等通讯工具的普及,境外敌对势力也通过建立宗教的 QQ群讨论、散布宗教信息,还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普遍发送宗教信息,随着手机的普及,也为境外敌对势力传播宗教信息提供了便利。

3.高校宗教渗透内容政治化

宗教渗透历来以宣传宗教的教规、教义为主,在高校宗教渗透内容中还涉及政治内容,直接体现了宗教渗透颠覆社会主义政权、分裂我国领土的目的。在渗透过程中,境外敌对势力夸大了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把原因归咎于我国的政策、方针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其宗教外衣下政治目的不言而喻。

4.高校宗教渗透人员职业化

高校宗教渗透人员有自身的宗教信仰与政治信仰。宗教渗透人员都是所信仰宗教中的虔诚信仰者,熟知所信仰宗教的教规教义,在思想和行为上严格遵守宗教教规教义。同时宗教渗透人员具有自己的政治信仰,有明确的政治目的,通过境外势力的各种手段以合法的身份进入我国,直接或者间接地开展宗教渗透活动。

二、高校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

当前大学生信仰宗教主要是受到民族、家庭影响,以及在通过宗教缓解压力,同时宗教浓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吸引大学生信教的原因之一。宗教作为信仰是一种精神现象,只有正确看待这一精神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抵御高校宗教渗透。

1.民族与家庭的熏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这些个民族中,有16个少数民族中的大部分或一部分信仰藏语系佛教或巴利语系佛教,其中藏族、蒙古族、土族、羌族、普米族、怒族、裕固族信奉藏语系佛教,傣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布朗族信奉巴利语系佛教,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撒拉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保安族等10个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来自这些民族的大学生受到民族习惯的影响,一出生就具有了宗教信仰。此外家庭成员的宗教信仰也容易使大学生受到熏陶而信仰宗教。

2.宗教的心理慰藉功能

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进入了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同时也是一个矛盾凸显的时期,大学生不仅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而且由于整个社会竞争机制的完善,在校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也不断加强,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面临这些压力,使得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合理的解决办法以及舒缓压力的途径。通过在书本、网络、影视作品以及“巧合”的宗教事件,部分大学生寻求通过信仰宗教的方法,去慰藉自己的心灵,减缓自身的压力。

3.宗教浓厚文化底蕴的吸引

宗教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数千年,是人类对世界本源、人的发展等的探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宗教文化传入我国,各种宗教对世界的解释、宗教建筑、宗教故事、宗教音乐、宗教绘画、宗教雕塑、宗教影视等不断传入我国。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高,思想开放,宗教各种文化对大学生形成了一股吸引力。此外,国内外的许多旅游胜地都与宗教有关,大学生通过旅游的方式近距离的体验了宗教文化的神秘性。宗教浓厚的文化底蕴是吸引大学生信仰宗教的重要原因之一。

4.从众心理驱使大学生信教

从众心理是大学生的一种普遍心理,进入大学阶段,大学生有较多的自主支配时间,但是在支配时间的方式上以从众为主,例如在学习、恋爱、考研、考公务员等方面。大学生都有一个小群体,群体中大部分人的习惯、信仰会影响到其他人。在部分大学生群体中,信仰宗教的学生比较多,为了支配自己的空余时间或者迎合群体的信仰,部分大学生可能会出现从众心理下的信仰宗教,并加入宗教团体,参加宗教活动。

三、抵御高校宗教渗透的主要途径

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高校宗教渗透的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危害,各高校要不断提高对高校宗教渗透危害性的认识,提升高校辅导员对宗教渗透的敏感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有效抵御高校宗教渗透。

1.提高抵御高校宗教渗透的意识

高校的日常管理有一个较完善的体制,要提高抵御高校宗教渗透的意识,不仅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高校的各个管理部门要认识到宗教渗透到高校对学校管理、大学生思想信仰构成的危害,提升抵御高校宗教渗透的意识。要依据高校的具体情况,对高校管理人员(包括高校教师)进行宗教、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只有提升高校管理人员整体对宗教的认识才能为解决高校宗教渗透问题提供基础。此外,根据宗教渗透长期性特点,高校还可以建立专门的部门,制定专人负责日常有关宗教的各项工作。

2.提升高校辅导员对宗教渗透的敏感性

辅导员制度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取的学生管理制度,辅导员主要是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以及辅导咨询,这三个方面涵盖了大学生的各个方面。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最多,对大学生非常了解。提升高校辅导员对宗教渗透的敏感性,首先要求高校辅导员对宗教的本质、宗教的产生、发展、存在的根源有深刻的认识,要熟悉宗教渗透的特点,了解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其次要求高校辅导员要了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要尊重有宗教信仰大学生的信仰,同时要引导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合理的宗教生活,对有异常宗教活动的大学生要给予持续关注;再次要提高处理与宗教有关的大学生活动工作艺术,要从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能“一刀切”,不能依靠纯粹的灌输式与说教式教育。

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辅导员的工作之一,更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其中就包括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面对不断加强的高校宗教渗透,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防御能力,要不断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宗教领域的体现,阐明了宗教从产生到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了宗教的本质、阐述了宗教的历史作用。恩格斯对宗教的本质做了精确的概括“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对于宗教产生与消亡的规律,马克思主义中明确的阐释了宗教存在的三大根源: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并且指出“宗教本身并没有内容,他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随着以宗教为理论的被歪曲了的现实的消灭,宗教也将自行消灭”。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仅包括这些宗教理论,还包括我国的宗教政策。因此还要引导大学生了解党的宗教政策、方针以及法律法规,尤其是要使大学生明确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根本宗教政策。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不仅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而且为大学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提供了方向,在思想信仰领域加强了大学生自身抵御高校宗教渗透的能力。

4.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体现着大学生整体的精神面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要不断丰富大学生的课外活动,而且要与时俱进的增加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丰富的课外活动可以有效的避免大学生出现“大学生活没劲”的情绪,并且在活动中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大学生的压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个学校都建有校园网络,各个班级也建有互相交流的微博或QQ群,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不断把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传递给大学生,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丰富大学生活,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宗教渗透活动是境外敌对势力的一项长期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体现出新的特点,大学生信仰宗教也有其自身原因,只有在高校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做好抵御高校宗教渗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蔡茂华,吴善添,林佩云.高校防范宗教渗透的制度体系反思与重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4]孙强,袁志扬.新形势下高校统战工作应对宗教渗透问题的思考[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

猜你喜欢

特点途径高校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