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标题中隐喻的模因论阐释

2013-09-16张艳云杨春红

学理论·中 2013年7期
关键词:模因论新闻标题隐喻

张艳云 杨春红

摘 要:隐喻是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投射,隐喻是利用相似联想将一个范畴的某些特征映射到另一个范畴。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这为复制、模仿提供了条件,因此,可以运用模因学理论来理解隐喻现象及其机制。始源域领域的模因,经过重新编码、复制,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选择形成了表达目标域领域特点的隐喻模因。

关键词:隐喻;模因论;新闻标题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174-03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饰话语的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认知现象和语用现象,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用已知的具体的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未知的和抽象的事物。模因理论是基于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而提出的文化进化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进化同基因遗传类似,在人的记忆和认知机制中有一种称之为模因的东西,其功能是模仿。模因是指“被模仿的东西”,任何东西只要通过模仿而被传递,它就可以算作是模因,所以信息、观念、物质实体或行为等均有可能成为模因。在隐喻中,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可以说,喻体复制、模仿了本体的某些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运用模因学理论来理解隐喻。隐喻在新闻媒体报道中应用广泛,本文试从模因论的视角对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现象加以分析。

一、模因理论

(一)模因

1976年,英国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Dawkins指出:文化领域中存在一种复制因子,叫做模因(meme)。他认为模因是和基因相对应的一个文化进化概念,基因通过DNA存储和传递生物信息使生物得以不断进化,而模因通过内容表征存储和传递文化信息使人类文化得以不断发展。模因是指“被模仿的东西”,任何东西只要通过模仿而被传递,它就可以算作是模因,所以,信息、观念、物质实体或行为等均有可能成为模因。模仿是模因传递的主要方式。模因载体可以是书本、照片、人工制品、光碟等,自从大众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出现后,网络上人们常用的博客、微博、腾讯QQ等成为模因快速传播的新载体。当前红极一时的“hold住”“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流行语就是通过网络上的新型载体迅速传播的。

(二)语言模因

在模因论的基础上,何自然提出了语言模因论,这样就可以解释语言发展的规律。模因作为文化基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则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任何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模因。

二、认知语言学视域中的隐喻现象

(一)隐喻

Lakoff和Johnson被视为是近年来从认知心理角度研究隐喻的代表人物,他们于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被看做是这一领域研究隐喻的经典著作。自从Ortony和L&J;出版了他们的著作之后,隐喻已被上升到“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这个高度来理解。当代认知心理科学普遍认为,隐喻在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活动,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从而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们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理解说明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过程。

(二)隐喻过程的作用机理——跨概念域映射过程

隐喻的实质就是跨概念域映射过程,基于两类范畴某种相似的特征或结构推理框架,通过一类范畴的事物来理解另一类范畴的事物。所有隐喻要涉及两个不同认知领域,并实现两个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当两个不同的范畴领域之间产生某种联系时,我们就能够以一个领域的词语去说明另一个范畴领域的对象,这就是隐喻映射。其中,说明的范畴领域称作源认知域,被说明的范畴领域称作目标认知域。

正如莱考夫所说:“隐喻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思维和推理过程。其中语言是第二位的,两域之间的映射是第一位的。通过映射我们可以运用源域中的语言和推理的形式结构来建构目标域中的概念”。隐喻是连接语言和概念化的一种显著的、普遍的认知过程,主要依赖喻体和本体这两个输入空间的跨域映射;不同的概念信息能够被共同激活,在某些条件下形成了跨域联结,从而导致了新的推理,生成新的信息。

隐喻是利用相似联想通过模仿源认知域中的某种特征或结构推理框架来理解目标认知域。隐喻中本体的某些属性特点会映射到喻体中。模因是将某一范畴或事物的内容、特征拷贝到另一范畴或事物中去。隐喻和模因都是在两个范畴或事物之间构建一种关系,其结果是,隐喻的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模因的原版和副本之间总呈现出某种相似性。因此,模因和隐喻的这种相似性,即一定意义上的模仿,便可以让我们从模因的视角分析隐喻现象。

三、新闻标题中的隐喻——模因论视角解读

隐喻是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谈论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过程。隐喻生成过程中的模因就是两个领域中相似的特征和结构推理框架,始源域领域的模因,经过重新编码、复制,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选择,形成了表达目标域领域特点的隐喻模因。常见的新闻标题隐喻主要有常规隐喻中的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

(一)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方位概念是人们较早产生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人们将其他抽象的概念投射于这些具体的方位概念上,形成了用表示方位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该类隐喻的标志性词语是“上、下、升、低”等,例如。

1.“第一夫人”出访着装中国造,纺织服装股逆市上涨

这是一则关于服装板块股市行情的报道。近日,彭丽媛随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俄罗斯,其着装受到广泛称赞。受“第一夫人”着装本土化的影响,整个服装板块走强,纺织服装股成逆势上涨势头。“上涨”原义指“(水位、价格等)上升;提高”,此处指股票的价格出现上扬的局面。始源域领域中表示“上升”含义的模因经过重新编码、复制,被用于目标域即经济领域表示“股票的价格出现提高、上扬的趋势”。(2013年3月26日10:53来源:新京报)

2.禽流感致航空营业额下降欧洲航空股“感冒”

这是一则关于股市行情的经济报道,由于投资者担心H7N9禽流感疫情,航空公司营业额下降。“下降”是指向低处移动的一种动作行为,还可表示程度、数量的降低,减少,这里指航空业经营业绩下滑,营业金额减少的局面。始源域领域中表示“下降”含义的模因经过重新编码、复制,被用于目标域即经济领域表示“航空业营业金额数量减少”的含义。(2013年4月8日09:20来源:证券时报)

(二)本体隐喻

本体隐喻指的是将抽象语义域的概念投射于实体语义域的物体。它抓住实体的特征来理解抽象的概念。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做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等。举例如下。

1.大城市活禽交易如“定时炸弹”专家建议禁止

这是关于受H7N9禽流感病毒影响活禽交易市场状况的一则新闻报道。H7N9禽流感来袭,活禽交易被迅速叫停。从本月6日起,上海暂时关闭所有活禽交易市场、停止活禽交易。在上海周边,南京、镇江、无锡、苏州等地也都叫停了活禽交易。文章的标题非常的形象和生动。“定时炸弹”是一种爆炸式武器,指由计时器控制、能在预定时间自动引爆的炸弹。此处用“定时炸弹”形象的表示活禽交易对H7N9禽流感疫情的蔓延存在潜在的危险。始源域领域中“定时炸弹”所具有的潜在危险性这一特性作为模仿因子——模因,经过重新编码、复制,被用于目标域表示“活禽交易对H7N9禽流感疫情的发展存在潜在危险性”。(2013年4月12日16:48来源:新民晚报)

2.九成人担心公款吃喝“回潮”

这则新闻报道了继中央提出“八项规定”和发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号召,治理公款吃喝乱象成效显著之后,民众对公款吃喝现象反弹的忧虑。“回潮”本指已经晒干或烤干的东西又变湿,也可以指潮水倒流这一自然现象。此处指“公款吃喝之风”重新在社会上盛行。始源域领域中“回潮”的引申意(已经消失的旧事物重新出现)作为模仿因子——模因,经过重新编码、复制,被用于目标域表示“公款吃喝的腐败亚文化在社会上卷土重来,再次盛行”。(2013年4月12日11:13来源:新华网)

(三)结构隐喻

结构性隐喻指隐喻中始源概念域的结构可系统地转移到目标概念域中去,使得后者可按照前者的结构来系统地加以理解,如有关“金钱”域中的相关概念可以系统地映合到“时间”域中。新闻标题中存在大量的结构隐喻举例如下。

1.港媒评李克强“首秀”:自信、亲民、国际、个性

这则新闻报道总结了李克强总理在17日首场记者会上的表现,认为新总理的首秀充满自信范儿、亲民范儿、国际范儿与个性范儿。“首秀”一般指在演艺舞台艺人的首次登台亮相,政坛如舞台,政治家在政坛上的表现如同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此处借演艺界“首秀”一词映射新总理李克强在政坛上的首次亮相。在这一隐喻中,始源域即演艺界用来理解事物的思维结构和系统,作为模仿因子经过重新编码、复制,被用于理解目标域即政坛的一些相关事物。从而借“首秀”一词独特、新颖地表达了李克强总理首次与公众见面的形象。(2013年3月18日11:35来源:中国新闻网)

2.赵启正:中国公共外交无需特意“整容”

这则新闻报道了国新办原主任赵启正在博鳌“公共外交”论坛上的讲话内容。“整容”是指通过外科手术改变面容或者体形从而达到改善形象的目的。公共外交是一个国家展示给世界的一种外在形象,就如同一个人的“颜面”,此处用“整容”映射公共外交要从正面做宣传展示一个国家的积极形象。在这一隐喻中,始源域用来理解事物的思维结构和系统,即与表达个体形象相关的思维结构和表达方式作为模仿因子经过重新编码、复制,被用于表达目标域即国家形象的一些相关事物。(2013年4月8日03:33来源:新京报)

四、结语

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是人类隐喻性思维活动的结果。其实质是利用相似联想通过模仿源认知域中的某种特征或结构推理框架来理解目标认知域。模因是一种信息复制模式,语言模因就是基于相似关联用一个范畴的语言来指称、说明另一个范畴的语言现象。隐喻与模因的这种相似性,即模仿性,为我们从模因论的新视角研究隐喻现象提供了可能,从而拓宽了隐喻研究的界面和维度。

参考文献:

[1]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108-114.

[2]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4]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201-209.

[5]束定芳.论隐喻的认知功能[J].外语研究,2001,(2):28-31.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l.

[7]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7:409-410.

[8]尹丕安.模因论与隐喻的认知理据[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12-14.

[9]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00-101.

[10]张平.基于模因理论的隐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74-177.

[11]资庆元.中国新闻标题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179-180.

猜你喜欢

模因论新闻标题隐喻
爱的隐喻
2018世界杯英文体育新闻标题的及物性系统分析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浅谈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试论网络新闻标题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