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建构主义视角审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2013-09-16任永健

学理论·中 2013年7期
关键词:认同建构主义

任永健

摘 要: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中美两国不断互动的结果,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既有别于以往的中美关系,也有别于以往的大国关系,更有助于摆脱守城国和崛起国必有一战的逻辑怪圈,进而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关键词:建构主义;认同;新型大国关系

中图分类号:D8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26-02

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年11月8日)

一、大国兴衰论视角下的大国关系

1987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著名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其《大国的兴衰》中指出美国的力量不可避免地衰落了。他在书中写道“当代(美国)所经历的困难是军费负担过于沉重,这些困难过去也曾困扰过菲力浦二世的西班牙、尼古拉二世的俄国和希特勒的德国”[2]。

乔治·莫德尔斯基也曾提出类似的霸权兴衰周期论,他认为历史上一场大的全球战争即开启一个长周期即霸权周期。经过战争,一个国家取得霸权并利用战后的和平协议使其获得的优势合法化。通过分析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的国际霸权的兴衰史,乔治·莫德尔斯基认为霸权周期一般为一百年左右[3]。

按照大国兴衰的逻辑,国际体系霸权国为维系其霸权地位,一方面通过寻求盟友来分担霸权成本,另一方面曾通过打压其潜在的霸权挑战国而维系其霸权。国际体系的霸权国作为守城势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实力则相对日渐衰落。而作为国际体系的新兴力量,其实力则与日俱增。由于守城势力与新兴势力,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待遇具有天壤之别,加之日渐扩展的新兴力量的利益的不断拓展,造成新老力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国际体系霸权国极力维系其霸权地位,另一方面新兴力量则期望打破现有的霸权体系。

通过研究历史上守城国和崛起国的历史,很容易让人得出守城国必将不惜一切努力对崛起国进行打压,而崛起国也会出台相应的反制措施,进而导致二者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引发冲突。

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确立的背景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的蜜月期,也遭遇过20世纪90年代的动荡起伏期,也走过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利益攸关期,新时期中美关系进入了新时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的发展路径表明,中美关系并非一帆风顺,虽经曲折起伏,但中美关系基本保持了斗而不破,和而不同的态势。

2009年奥巴马政府组阁后,基于经济上和战略上的需求,中美关系一路高开高走,2009年奥巴马总统访华,开创了美国总统上任不到一年就对中国进行访问的先例。但是随着“谷歌事件”、“天安号事件”、“南海问题”以及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出现,中美关系在2010年陷入了动荡期。

随着2011年胡锦涛和2013年习近平的相继访美,中国领导人相继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2012年5月,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胡锦涛做《推进互利共赢合作发展新型大国关系》致辞。在这次致辞中,中国领导人首次以官方形式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三、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一种“前无古人,但后启来者”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这种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需要中美双方放弃以“零和博弈”、“利益最大化”、“权力最大化”的冷战思维,作为国际体系的守城大国和新兴崛起大国,如果按照冷战思维、大国兴衰的逻辑去看待两国关系,那后果令人担忧。为此,中美两国在交往中需本着追求互利共赢的心态、创造性的思维、切实的行动,探索新形势下发展中美关系的新路径。

其次,“相互信任”。在建构主义看来,核武器这一物质性的东西,在英国人手中和在朝鲜人手中,对美国的影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由于美国与英国的互信度比较高,美国将英国认同为“朋友”,而美国与朝鲜之间则没互信可言,美国将朝鲜定位“敌人”,故而在美国人眼中朝鲜的核武器比英国的核武器更具威胁性。中美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必须增加互信,只有双方形成共同的认知,才有利于双方关系的良性互动。

再次,平等互谅。作为当今国际体系中影响力重大的两个国家,无论是一些全球性问题如“反恐”、“气候谈判”、“核不扩散”,还是一些地区性问题如“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诸多领域,中美两国须通力合作。只有本着务实合作平等互惠的精神,才能积极推动中美关系向前发展。

最后,厚植友谊。中美关系正常化四十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两伤”。中美双方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需积极推进两国社会各界交流交往,让更多人成为中美友好合作的参与者、支持者。“以民促官、以官引民”,只有中美两国的人民增进了解,才能培植互信、厚植友谊,如此方能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

四、从建构主义视角诠释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可行性

在温特建构主义理论中,国家的身份不是先验存在的,是在国际社会的互动中产生的。身份产生之后,才有了对利益的界定。国家利益的确定是根据身份的变化而变化的。中美双方在新形势下,通过在国际社会中的互动,产生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共有观念。这种共有观念,一方面界定了中美双方各自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稳步发展。

首先,中美双方互动的增多,提高了双方的认知,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提供了认知条件。中美认知的不断提升,增强了双方的共有观念,共有观念的增强,催生了共有文化的产出。

温特提出了三种认知角色类型,即敌人,竞争者和朋友。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中美两国在角色认知上将其界定为既非敌人亦非朋友的伙伴角色。这种伙伴认知的突出特点是“相互尊重、互利共赢”。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纪念尼克松访华40周年的讲话中,也突出强调“一个蒸蒸日上的中国对美国有利,一个蒸蒸日上的美国对中国有利”。

其次,中美之间存在的诸多层次的沟通交流机制,增进了两国的相互理解,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提供了互信基础。中美关系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中美之间逐步建立起了高层对话机制、经济战略对话机制、军事互信机制、地方交流机制、民间交流机制。中美之间多领域宽渠道的交流,为中美两国提供了增进互信的平台。双方互信的增强,有助于强化双方的共有知识,进而有助于中美两国打破“守成国”与“崛起国”必然冲突的怪圈认知。

同时中国崛起并未导致美国衰落,中国崛起支撑着美国继续发展,并不会打破现有国际体系框架。中美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联系日益密切。忽视对方的存在不仅是不明智的,而且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第三,利益攸关方的界定,为中美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了新的活力。作为国际社会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体系层次和地区层次的问题上,中美两国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方面中国谋求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另一方美国亟须中国作为“利益攸关方”分担全球义务,两者结合的有机结合将成为两国关系发展提供新的活力。

步入21世纪,中国领导人更是多次强调保持和发展良好中美关系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2003以来,国家领导人在与美国总统的会晤中,表示愿与美国一道加强对话与合作,妥善处理彼此的关切,推动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并希望双方坚持从战略的高度审视和处理两国关系,推动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最后,在发展走向方面,中国和平发展志向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南。2011年9月中国国务院公布《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不仅表达了中国和平发展的诚意和决心,突显了中国热爱和平与维护和平的意志和目标,更指明了中国的发展方向,消除了外界对中国发展的质疑。

实践表明,中国的发展不仅是和平的,中国的文化更是和合文化,中国更是积极融入到美国主导的国际机制中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中国是一个现行国际机制的参与者而非挑战者。

总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中美两国不断互动的结果,这种新型大国关系,既有别于以往的中美关系,也有别于以往的大国关系,更有助于摆脱守城国和崛起国必有一战的逻辑怪圈,进而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_11.htm

[2]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北京:中信出版社,1987:146.

[3]刘靖华.霸权的兴衰及其理论启示[J].战略与管理,1996,(4).

猜你喜欢

认同建构主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
“认同”视角下辅导员心理辅导谈话技巧研究
舆论场理性族群的认同与构建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建构主义与高中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