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及改善措施

2013-09-16冯彦杜渊吕冬娜邱宸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青年教师高校

冯彦 杜渊 吕冬娜 邱宸

【摘 要】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青年教师成为高校的新生力量,但是高校青年教师中产生的职业倦怠影响其正常发展,缓解和解决职业倦怠问题成为高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怠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缓解措施。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措施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引进了大批高层次的青年人才。这些青年人才经过短暂的培训之后纷纷走上了讲台,为高校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职业倦怠便是其中之一。职业倦怠问题不能消除的话会影响到青年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质量,也会影响到青年教师本人的职业发展。

一、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一)职业因素

1.社会期望过高。传统观念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高校教师就应该不求索取,只讲奉献。认为高校教师不仅应博学多才,传授知识,为人师表,还应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不但是学生的老师,还是学生的朋友,甚至还要担当起学生家长的责任。青年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 大部分还担任了班主任, 他们担当着教师与家长的双重角色, 在社会过高的期望之下青年教师压力颇大。

2.社会地位、待遇低。和社会过高的期望相比,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待遇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师,他们发现自己同学或朋友有的创办企业当老板,有的进入了公务员队伍,相比之下自己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并不高,心理产生挫折感,使得青年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热情大大降低。

(二)学校因素

1.学校管理和制度带来的压抑。高校相对于中学来说,应该是一个思想更为开放、管理形式更为灵活的地方,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有的高校仍然采取的是中学的管理方法,“家长制”、“一言堂”现象仍然存在。各种针对教师的规章制度、学校对教学的监控将教师束缚在规则的框架之内, 给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一些青年教师由此怕上课,但是又不得不去上课,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2.学校以科研为导向带来的压力。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青年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量不断提升,因此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备课。但是大部分高校期望在短期内提升名气,科研要求较高,同时与绩效工资挂钩。在高校这种“急功近利”的管理模式下,青年教师不得不在承担大量教学任务的同时撰写论文、申请课题。科研耗费的时间多了,不得不压缩备课时间,上课效果不好,学生不喜欢,学校评价不高,顾此失彼,导致青年教师对上课产生厌烦情绪。

(三)个人因素

1. 性别。研究表明,青年女教师比青年男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通常条件下,高校对女教师和男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任务是一样的,不会对女性教师降低标准。但是女教师受到特有生理特点的影响以及怀孕、生育、哺乳等方面又占用了她们不少精力,因此她们感受到的压力更大。如果学校没有特殊政策加以照顾,她们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职称。由于高校采取的“评聘分开”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青年教师的热情,但是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高校以科研为主的导向使得青年教师逼迫自己发表论文、申报课题,这样才能有评更高一级职称的资格。但即使评上了职称,由于“评聘分开”,也不一定能够被学校聘用。由于职称与工资以及绩效奖挂钩,青年教师由于年纪轻、职称低、资历浅,在大多情况下“干的多,拿的少”。所以职称给青年教师带来不小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产生了职业倦怠。

3.个人期望值。青年教师在加入到教师队伍之前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望值过高,等真正走上教师岗位才发现教师这一职业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样美好。在参加工作以前,认为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稳定,受改革、破产等冲击较小,高校教师不坐班,“有课就上,没课就逛”,工作轻松,而且福利好,而且有寒暑假两个假期,甚至还有其他收入。这样比较的结果就是认为高校教师这一职业比其他很多企事业单位要强得多,却忽视了高校教师需要付出的艰辛劳动。对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以至于遇到种种问题后便对职业产生了厌倦情绪。

4.性格特征。研究表明,A 型性格的青年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人格的坚韧性越高,工作中的应激反应越低,职业倦怠的程度也越低。这一类型的青年教师一般工作积极性较高,当遇到一些困难不能获得成功或必须暂且退让时,他们就容易生气而产生倦怠。

(四)学生因素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招收的学生数量增加,相应地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受社会因素影响,学生也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厌学逃课现象严重。但是由于网络信息的发达,学生可获取知识的途径较多,青年教师感觉教学生越来越难。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个性突出,对高校老师已经没有了以前的敬畏,难以管理。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对学生难教难管的现象感到力不从心。

二、改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

(一)弱化期望。

1.要弱化社会对高校教师这一群体的期望,教师既要“传道授业解惑”,社会公众又要求教师充当模范公民,又要代理家长的职责管理学生。青年教师背负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太多太重,有些是他们承受不起的。因此,社会应该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多一些理解与宽容,家长对青年教师多一些尊重和配合,让青年教师的工作氛围轻松一些,便于他们更好地开展工作。

2.青年教师本人要弱化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个人期望,青年教师要对自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与未来发展有正确的认知和判断,不能好高骛远,避免挫折感。

(二)改善管理。高校要彻底向“人性化”管理转变,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广大一线教师服务。在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应当广泛征求一线教师的意见,建立领导与一线教师沟通机制,创造必要的条件让一线教师包括青年教师参与到高校的决策中。

(三)制定青年教师的绩效考核体系。对青年教师的绩效考核体系应当独立制定,而不应当与老教师的标准一致。青年教师有自己的特点,有其特有的优势和不足,他们无法和有几十年教龄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相比。如果评估体系设计不合理,会打消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教学的合理开展。

(四)提高青年教师待遇。青年教师年纪轻、教龄短,职称低,因此收入不高。但是他们面临着结婚生子、购房、赡养父母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学校能够解决青年教师的实际困难,将对青年教师消除职业倦怠产生巨大的作用。

(五)减少青年教师科研工作量。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青年教师是教学的主力军,他们承担了大部分的教学任务。由于精力所限,再加上经验不足,不可能让他们再从事大量的科研活动。高校应该设计一个合理的体系,平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与评价来引导并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

(六)青年教师自我适应和调节。青年教师要及时自我调节、自我适应,遇到问题和困难积极寻找解决的途径,即使当前解决不了,也不要气馁,不能因此而产生职业倦怠。同时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与能力。要对未来做好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

参考文献:

[1]黄培森.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归因及干预[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4):84-85.

[2]史金联.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探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73-175.

[3]陆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26):42-44.

[4]孙启隆,于萍.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01-103.

[5]李雪营.女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0-113.

[6]植凤英,杨卫星.从心理契约角度看教师职业倦怠[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7-50.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青年教师高校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