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动脉超声检测分析
2013-09-12张学义潘维恩
张学义,马 骁,潘维恩,董 云,关 宏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主要病因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心肌病等非瓣膜病[1,2]。房颤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和血栓栓塞,也会引起心脏和大动脉等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而超声则有助于早期定性和定量评估上述变化。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 2009 ̄09—2012 ̄03在门诊及住院的140例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排除瓣膜病、人工瓣置换和重度二尖瓣返流患者);男96例,女44例;平均年龄(60.3±12.7)岁。 房颤时间为 0.5~22 年,平均(4.6±5.0)年。同期选择65例年龄、性别与疾病构成等相匹配的就诊者作为对照组(表1)。
1.2 病史记录及检测 详细记录持续性房颤患者病史,重点明确房颤发病年龄、持续时间及治疗情况。采用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飞利浦心悦IE33(PHILIPS IE33)超声诊断系统,同步测量各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管内径、血流速度和粥样斑块,其他指标包括主动脉僵硬度指数(β)、颈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组间显著性分析采用t检验。
表 1 两组一般资料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分析 两组之间,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体量指数、血胆固醇、血甘油三酯、血糖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的疾病构成无显著性差异,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部分合并上述2种以上或合并其他疾病,少数无确诊疾病);房颤组平均心率大于对照组(P<0.01)。见表1。
2.2 胸主动脉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房颤患者胸主动脉IMT增厚,舒张期及收缩期内径增加,僵硬度指数也显著增加,峰值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明显降低(P<0.05~0.01,表2)。140例房颤患者中,61例(43.6%)检出降主动脉粥样斑块,12例(8.6%)检出主动脉弓部粥样斑块,而对照组仅有7 例(10.8%)检出(P<0.01)。
表 2 房颤患者主动脉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2.3 颈动脉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房颤患者双侧颈动脉IMT增厚、收缩期内径增加,收缩期及舒张期血流速度明显降低,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显著增加(P<0.01,表3)。140例房颤患者中,49例(35.0%)检出右侧颈动脉粥样斑块,57例(40.7%)检出左侧颈动脉粥样斑块,而对照组仅有9例(13.8%)检出(P<0.01)。
表 3 房颤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2.4 股动脉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房颤患者双侧股动脉IMT、脉舒张期内径增加,收缩期血流速度明显降低,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显著增加(P<0.01,表4)。140例房颤患者中,43例(30.7%)检出右侧粥样斑块,44例(31.4%)检出左侧粥样斑块,而对照组仅有5例(7.7%)检出(P<0.01)。
表 4 房颤患者股动脉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3 讨论
3.1 持续性房颤与主动脉的改变 随着年龄的增加,主动脉IMT增厚,收缩期内径和舒张期内径扩大,弹性指数和血管僵硬度增加,这就是主动脉的重构。经食管超声技术可以精确评价上述改变[3]。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持续性非瓣膜性房颤也是促进主动脉重构的重要因素,这与房颤时心率加快以及主动脉血流速度和最大剪切率改变有关。
房颤患者主动脉持续处于高容量状态,血管壁张力增高损伤了内皮细胞并促进了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也包括主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而后者既是预测冠心病敏感而特异的指标,也是房颤患者体循环栓塞的重要栓子来源[4-6]。
3.2 持续性房颤与颈动脉的改变 随着年龄的增加,在诸多生理、病理因素的参与下,颈动脉结构与功能也发生改变,导致IMT增厚,血管内径扩大,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增加,这就是颈动脉重构,其病理改变和机制与主动脉重构基本一致。笔者研究发现,颈动脉重构和粥样斑块的发生,与房颤以及房颤所合并的快速心率导致的血流状态紊乱有关,或者说房颤加速了颈动脉重构和粥样斑块形成的速度。颈动脉斑块不仅提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也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因而应引起人们的重视[7,8]。
3.3 持续性房颤与股动脉的改变 全身大中型动脉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具有一致性,正如主动脉、颈动脉发生变化,房颤患者股动脉的结构与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或者说房颤以及房颤所合并的快速心率也加速了股动脉的结构与功能的病理改变,包括IMT增厚,血管内径增加,股动脉收缩期前向血流速度降低。房颤促进了股动脉的病理改变,这与许多患者的下肢缺血性症状有关,而股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更是下肢动脉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而应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
房颤导致了主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并有许多共同之处,提示房颤以及大多数房颤患者所合并的快速心率,对大动脉的重构均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超声技术有助于早期定性和定量评估上述改变。我们除了应该关注房颤所导致的心脏改变外,还应该重视房颤所导致的血流状态紊乱对血管的影响,特别是对内皮功能的影响,以及这些病理变化所带来的血栓形成等严重后果[9]。
[1]王红玲,谭文鹏.125例房颤病因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7,(08):1383-1385.
[2]吴黎明,吴志坚,王林飞,等.252例心房颤动病因分析[J].临床医学,2008,(03):54.
[3]张学义,张薇,张 运,等.心房纤颤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胸主动脉重构的影响[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2,18(4):280-281.
[4]张 薇,张 运,张学义,等.经食管超声对冠心病患者胸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9,8(5):286-288.
[5]张学义,张 薇,张 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超声研究[J]. 中华超声医学杂志,2005,14(2):96-98.
[6]黎启宁,赖 宏.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内皮和血小板功能及β-受体阻滞剂的干预[J]. 吉林医学,2011,22(1):45-86.
[7]李 斌,钟志雄.低抗凝强度华法林预防非瓣膜病心房颤动伴血栓危险因素患者栓塞事件的临床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5,23(3):273-274.
[8]包艳娟,陈小伟,邵永富,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10(24):2998-3001.
[9]赵育洁.心房颤动血栓前状态评价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30(3):386-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