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童年留守经历对高职生人格特征的影响
2013-09-08陈卫萍
□常 青 陈卫萍
论童年留守经历对高职生人格特征的影响
□常 青 陈卫萍
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往往可以追溯到其童年时期所受到的影响和特殊的经历。本研究选取了江西省上饶市两所高职院校145名有童年留守经历的高职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学生团体主题统觉测验(GTAT)和自编基本信息问卷调查,探讨童年留守经历对高职生的人格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童年留守经历对高职生人格特征的形成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对女生的影响更大。
留守经历 ;高职生 ;人格特征
一、引言
在心理学中,人格特征一直是研究者所关注的重点之一。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往往可以追溯到其童年时期所受到的影响和特殊的经历。目前最早一批的留守儿童已经长大成人,有的进入大学学习,有的已大学毕业步入社会,这时他们的人格特征已经趋于完善。那么他们与当前的“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是否有一致性或差异性以及留守经历对他们的人格影响程度如何呢?本研究选取有童年留守经历的高职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了解童年留守经历、亲子教育的缺失对人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有何影响,以此希望为高职生管理提供新思路,为有相似生活背景的未成年“留守儿童”和已成年青年的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本研究所界定的有童年留守经历的高职生是指中小学阶段曾经是留守儿童的高职生。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选取了上饶师范学院小教分院和上饶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大专院校145名有童年留守经历的高职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63人,女生82人。年龄分布为18-23周岁。
(二)研究工具
1.自编问卷调查
2.G-TAT学生团体主题统觉测验。该心理测验属于投射测验,具有问卷法和投射法的优点,接近生活,具有掩蔽性、高效性、趣味性、预测反应等特点,有较为理想的效度和信度。此测验由马前锋编制,主要是对被试的权力、爱情、承认、归属、独立等社会性的需要存在的状况和存在的强度进行测试。对于分析和了解学生的自我认识以及人格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此测验采用问卷形式,分为问卷和刺激图片两个部分组成,其中,问卷分10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需要分量表、反应分量表和结果分量表三个方面,与其相对应向被试提供10张刺激图片,这些图片呈现的是一些未经组织、意义模糊的刺激情境,其内容主要来源于被试现实生活,被试根据自己的第一感觉做出自由选择。研究人员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以此来推测其人格特征。
(三)施测和统计
本研究采用团体施测。施测地点一般是学生上课的教室,比较安静。每次施测三、四十人,都由本人亲自施测。先做问卷调查,然后进行学生团体主题统觉测验,最后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有童年留守经历高职生的人格特征
表1显示的是学生团体主题统觉测验的结果,有童年留守经历高职生在需要分量表测试结果中显示权力需要、爱情需要的等级较高,在反应分量表测试结果中显示退缩的等级较高,都处于0等级,而需要分量表中的承认需要、归属需要和独立需要,反应分量表中的幻想和攻击,结果分量表中的幸福、不幸和不定以及领域方面的自我、家庭和社会等都处于-1等级。
以上结果表明:有童年留守经历的高职生在独立需要、承认需要和归属需要等方面的愿望并不强烈,但是对于爱情需要和权力需要方面的愿望比较强烈。如支配和领导别人的欲望较强,抱负水平较高,想取得比别人更高的成就和社会地位;与异性及朋友交往的欲望强烈,他们渴望亲情,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得到理解,渴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当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主要采取消极的态度来面对现实,一般不想反抗,愿意听从别人,按别人的要求去做;总体来说,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还是比较满意的,感到幸福。
表1 有童年留守经历的高职生在学生团体主题统觉测验各量表的T分数情况
(二)不同性别有童年留守经历高职生人格特征的比较
表2显示的是不同性别有童年留守经历的高职生学生团体主题统觉测验的比较结果。表中第一部分显示的是有童年留守经历男女高职生在各个指标上所得T分数的平均分,从表中可以看出,有童年留守经历男女高职生在尚未满足需要领域中的家庭领域有显著差异,经T检验发现,他们的差异达到了0.01的水平;不同性别有童年留守经历的高职生在权力、承认、独立、幻想以及尚未满足需要领域中的自我等方面差异水平达到了0.05,均是女生高于男生;其它方面无明显差异。如此说来,在有童年留守经历高职生中,女生权力、承认、独立欲求较男生更强,她们常常沉溺于幻想,把自己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人格上更为内向和孤独。她们的需要更多的来自于父母、亲人等有关的家庭生活领域和与自己身心有关的内心世界。
(三)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期间,你最担心父母什么?”,56%的有童年留守经历高职生最担心父母身体健康状况欠佳;41%最担心父母人身安全问题。“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期间,你最害怕自己遇到什么问题?”,30%的有童年留守经历高职生最害怕孤独寂寞;21%认为没有什么问题;16%最担心学习问题;14%最担心与父母关系冷淡。“在父母身边和在留守家庭里,你觉得在哪里感到更幸福?”,64%的有童年留守经历高职生认为在父母身边更幸福;14%认为哪里都一样幸福;只有4人认为在留守家庭更幸福;还有3人认为哪里都不幸福。“在留守家庭你觉得自己的身份是:()”,39%的有童年留守经历高职生认为自己是暂时寄居的人;30%认为自己是小主人;有5.5%认为自己是被遗弃的人。“在留守期间,你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30%的有童年留守经历高职生认为生活受拘束,不如自己家随意;26%认为想念父母亲,但没有多少联系;15%认为有困难、困惑不知道向谁倾诉,寻求帮助;15%认为学习无人督促。“你认为自己目前的性格与自己被留守的经历是否有一定的关系?”,30%的有童年留守经历高职生认为有一点关系;23%认为没什么关系;18%认为有较大关系;10%认为有很大关系。“你认为自己目前的学业情况与自己被留守的经历是否有一定的关系?”,35%的有童年留守经历高职生认为没什么关系;25%认为有一点关系;15%认为有较大关系;8%认为不知有没有关系。“关于你的留守经历你有怎样的看法?”,49%的有童年留守经历高职生认为美好的、痛苦的感觉总是交织在一起;28%认为不好说是不是痛苦或者美好,自己是小孩,还不懂得这些感情;8%认为是一段痛苦的经历。
四、讨论
(一)有童年留守经历高职生人格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生团体主题统觉测验结果表明:有童年留守经历的高职生对于权力需要和爱情需要方面的愿望比承认需要、归属需要和独立需要方面更为强烈和突出。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导致他们与父母聚少离多,和父母之间缺乏直接的感情交流,而他们内心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怀,导致心理失衡。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他们往往比同龄人要更多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以至于许多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疏解,长期积累,形成了他们孤僻、内向的性格。当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主要采取消极的态度来面对现实,一般不想反抗,愿意听从别人,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时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他们小小年纪就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生活方面不得不自理,增强了他们的独立自主性。他们对生活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感到幸福。
(二)有童年留守经历不同性别高职生的人格特征
人的性别差异不仅仅是表现在生理上的,更表现在心理上。本研究表明,在有童年留守经历的高职生中,女生权力、承认、独立欲求较男生更强,她们常常沉溺于幻想,把自己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人格上更为内向和孤独。她们的需要更多的来自与父母、亲人等有关的家庭生活领域和与自己身心有关的内心世界。这与本人以前对未成年留守儿童研究的留守男孩在人格上比女孩更为内向和孤独的结论有所不同,可以看出童年留守经历对女生的影响要比男生更大,而且高职阶段不同性别学生的人格差异更大了。
我们认为这些差异的存在,首先是因为男女性别客观存在的差异决定了男女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遭遇到不同的问题,这种性别差异也使得他们面对问题的心态、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会不同。其次,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农村家庭对男孩、女孩有不一致的教养规则。我国农村家庭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外出务工人员家庭也不例外。父母以及代养人对留守在家乡的男孩和女孩往往会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和教育理念。他们对于男孩的期望值更高,对学习上要求也较高,希望他们能够读好书,考个好大学,能够进城找个好工作,日常生活中对他们的关心和关注较多,在物质方面也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而对于女孩期望值较低,学习方面的要求也不高,能读多少是多少,在物质方面往往只给予温饱,而在生活方面则要求自理、要求独立;监护人特别是祖父母辈也往往对留守男童过分娇宠、溺爱,而忽视他们的道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此相反,许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对留守在家乡的女儿往往缺乏期望与关爱,监护人对她们更多的是忽视和冷落。因此,我们认为虽然同样是在缺少良好亲子沟通和社会支持的环境中,因为留守儿童家庭对女孩的忽视与低期望,对男孩的偏爱与纵容导致不同性别留守儿童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久而久之促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有童年留守经历高职生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分析与讨论,笔者发现童年留守经历对高职生人格特征的形成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对女生的影响更大。
有童年留守经历的高职生支配和领导别人的欲望较强,抱负水平较高,期望取得比别人更高的成就和社会地位;与异性及朋友交往的欲望强烈,他们渴望亲情,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得到理解,渴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当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主要采取消极的态度来面对现实,一般不想反抗,愿意听从别人,按别人的要求去做。总体来说,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还是比较满意的,感到幸福。研究还发现,有留守经历高职生的人格特征存在明显性别差异,女生权力、承认、独立欲求较男生更强,她们常常沉溺于幻想,把自己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人格上更为内向和孤独。她们的需要更多的来自于父母、亲人等有关的家庭生活领域和与自己身心有关的内心世界。
[1]于国祥.读 《儿童的人格教育》[BE/OL].http://bbs.eduol.cn/2009-2/25/131607401112.html.
[2]杨青.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人格发展关系之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
[3]常青,黄福康.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初探[J].教育学术月刊,2008(02).
常青,女,江西上饶师范学院小学教育分院高级讲师,基础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学。陈卫萍,男,江西上饶师范学院小学教育分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
G175
A
1001-7518(2013)26-0070-03
责任编辑 时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