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双证”课程体系优化整合探讨
2013-09-08□魏林陈磊
□魏 林 陈 磊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双证”课程体系优化整合探讨
□魏 林 陈 磊
从职业岗位出发,分析了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了以就业为导向,国家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整合的“双证”课程体系的构建及优化,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重视实践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职;软件技术;双证;课程体系;优化;整合
软件技术是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随着它的迅猛发展,我国的软件人才供不应求。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正积极探索,以就业为导向并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而对高职学生,尤其要通过设置合理的课程来进行专业改革。笔者以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从“双证”方向对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首先,很多高职院校在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上比较注重基础理论教学,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对应用技术的知识体系以及基础理论如何与应用技术的学习相衔接的问题,则研究不够。
其次,部分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课程安排时序不合理、课程学习深度不够、专业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
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我们需要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双证”优化整合的探索和研究。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推行“双证”制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的学院有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禹职业技术学院等。因此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双证”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要与软件技术的发展基本同步,与市场需求基本吻合,降低专业课程中理论教学的比例,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优化课程结构。而“双证”课程体系还需要引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使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质的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合理的、科学的课程体系。笔者参考软件行业发展需求,对相关岗位或岗位群进行岗位技能分析,明确学生所需的知识、素质与能力,从而构建包括基本素质课程与职业能力课程两大类的课程体系。
(一)基本素质课程
主要是指公共文化基础课程。这类课程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诚实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使他们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守法常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职业能力课程
这类课程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体现为专业通用能力,学生需要掌握系统的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和系统的软件技术知识与技能,这一层次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学生可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获得程序员(初级)、计算机操作员(中、高级)资格;第二个层次为专业核心课程,学生需要掌握系统软件设计开发、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与软件设计开发、软件工程技术的运用,同时学生可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获得高级程序员(中级)、软件设计师(中级)资格。第三个层次为专业扩展领域,为学生专业的纵、横方向扩展打下基础,或者为更高级的职业认证做准备。
三、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双证”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整合
(一)建立“大平台、小方向”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通用能力要求,构建专业课程结构,即“大平台”,以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性,满足企业对通用型软件人才的需求;同时,根据不同职业岗位要求,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即“小方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的针对性,满足企业对复合型软件人才的需要。
(二)以“大综合、小模块”为原则整合与优化专业课程
1.构建与职业资格证相吻合的模块组合
按照软考的专业类别、资格名称和级别层次,梳理出软件技术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涵盖的知识点,并以此为基础优化组合专业课程,形成对应初级资格、中级资格两个层次的七个模块组合,具体构建方案如表1所示:
表1 职业资格证模块组合
2.对应的相关就业方向
软考初级模块:面向企事业单位行政办公、信息产业公司程序编码、应用软件开发、操作等岗位;软考中级/计算机程序设计员模块:面向信息产业公司,以及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从事程序编码、应用软件开发、操作、维护和管理等岗位;计算机操作员模块:面向企事业单位行政办公岗位。
(三)“双证”课程内容调整与优化
1.《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和《办公自动化》课程内容的调整与优化
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内容中增加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以适应软考初级程序员考试大纲中操作系统相关知识点的考核,保持原学时(80)不变。
在《办公自动化》课程内容中增加一些常用工具类软件的使用及上网的基础知识,删除办公中不常用的软件操作,采用实践或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完成此部分的教学,以满足信息处理员对日常办公自动化的要求,保持原学时(80)不变。
2.《关系数据库基础》和《SQL》课程内容的调整与优化
将两门课程内容中SQL语句重叠部分的内容保留在《关系数据库基础》中,以适应程序员及软件设计师对数据库部分知识的要求,使《SQL》课程侧重于SQL Server2005数据库平台的应用,以培养学生数据库应用能力,《关系数据库基础》增加学时为80学时,《SQL》减少学时为60学时。
3.《JAVA》和《J2EE 应用开发》课程内容的重组与优化
将《JAVA》课程中“多线程编程及网络编程”等知识移入《J2EE》课程标准中,削减J2EE基础语法的学习,使《JAVA》课程侧重于基础编程,《J2EE应用开发》侧重于WEB编程,教师采用项目驱动法重组各知识点并完成教学内容。
4.《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内容的优化
程序员与软件设计师及其它级别均无组网技术知识,从课程内容中删减去组网技术相关知识,并缩减学时为60学时。
(四)构建“高标准、严要求、强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能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强化专业知识,学校可采取承接企业项目的措施,让学生参与项目活动,从而锻炼学生处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学校要鼓励老师“走出去”,在软件公司挂职锻炼,以便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学习行业内的先进技术。另外,学校也要把IT企业的优秀工作人员“请进来”做行业知识讲座,为企业和学生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加强师生对企业的了解和认识,悉知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纠正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向。
四、构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一)课程考核体系有待完善
考核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检查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双证”课程体系应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开展多元化的考核,可采用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证书、笔试、口试、面试答辩、现场测试、实际操作等不同的形式,建立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的一套科学而严格的考核制度。
(二)“双证”教材尚欠缺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的是十二五规划教材或高职高专类专用教材,这些教材存在单体知识性强、理论性强的特点,这与职业学校培养的技能性强、实用性强、综合性强的要求不吻合,教师要根据职业标准对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取舍,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尤其要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调整的整体走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对现有教材进行重新编写,将“双证”教学落到实处。
[1]杜江,张丽英.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双证制”课程改革[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2]徐 红,张宗国,吴升刚.“双证融通”在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中的研究与实践[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3]袁暋,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借鉴德国 FH成功经验[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
[4]邓蓓.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04).
[5]吴海若.能力本位课程的教材设计研究[J].职业技育,2006(23).
魏林(1981-),女,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计算机系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技术;陈磊(1985-),男,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应用。
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省级研究课题“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双证’课程体系优化整合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XJG-11-91-5)的部分研究成果。
G710
A
1001-7518(2013)26-0056-03
责任编辑 蔡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