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部队三甲医院护士社会支持及其影响因素
2013-08-27蒋萍萍
蒋萍萍 苏 迅
护士是工作应激和工作强度较高的职业,高强度的应激水平会对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1],部队医院的护士作为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担负着为广大官兵提供卫勤保障的重大任务,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研究表明[2],良好的社会支持可有效缓解护士的工作压力,减少焦虑、抑郁、职业倦怠等负性情绪的发生。因此,探讨部队医院护士的社会支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对提高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北京市三级甲等部队医院的在职护士。纳入标准:①自愿参加并完成测试;②在所工作的部队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1年以上的护士。排除标准:①在所工作的部队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未满 1年的护士;②有严重的器质性疾病;③既往和目前有精神疾病史。分别在 27个病区中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本研究共发出调查问卷 1570份,有效问卷 1266份(80.64%)。被调查护士年龄为 20~ 55岁,<25岁的 594人(46.9%),26~ 30岁的 471人(37.2%),31~ 35的 84人 (6.6%),36~ 40岁的 46人 (3.6%),> 41岁的 71人 (5.6%);女 1251人 (98.8%),男 15人 (1.2%);未婚791人 (62.5%),已婚 472人 (37.3%),离婚 3人 (0.2%);未生育者 954人 (75.4%),孕期 58人 (4.6%),有孩子 254人(20.1%);中专 29人 (2.3%),大专 684人(54%),本科 549人(43.4%),硕士及以上 4人 (0.3%);护士 617人(48.8%),护师 472人(37.3%),主管护师 160人(12.6%),副主任护师14人 (1.1%),主任护师 3人 (0.2%);急诊 66人 (5.2%),外科 288人 (22.8%),普通内科 210人(16.6%),高风险内科113人(8.9%),高干病房 165人(13.0%),重症监护室 68人(5.4%),手术室 94人(7.4%),儿科 63人(5.0%),其他科室199人(15.7%);军人护士 222人(17.5%),非现役文职护士364人(28.8%),合同护士 680人(53.7%);毕业于军队院校的 265人(20.9%),地方院校的 1001人 (79.1%);工作 1~ 5年的 785人 (62.0%),6~ 10年的 312人 (24.6%),11~ 15年的 71人 (5.6%),16~ 20年 58人 (4.6%),> 21年的 40人(3.2%);健康状况较差者 6人 (0.5%),一般者 243人(19.2%),较好者 471人(37.2%),很好者 546人 (43.1%)。
1.2 方法 ①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年龄、婚姻状况、生育状况、受教育程度、技术职称、科室、工作性质、工作年限、毕业院校、健康状况等护士的基本情况;②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3]由肖水源编制,主要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 3个维度,该量表共有 10个项目,大多数采用 1~4级评分,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为 10个项目计分之和,客观支持分为 2、6、7项评分之和,主观支持分为 1、3、4、5项评分之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为 8、9、10项评分之和。
根据纳入标准确定研究对象并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则获得她们的同意。所有入选对象均在统一指导用语的条件下填写调查问卷,在班护士完成问卷调查后当天进行回收,夜班护士第二天回收问卷,由各科室的护士长统一派发。及时发现有无漏项,在不违反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当场填补。
1.3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18.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单样本的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得分 1266名护士的社会支持总分平均为 (36.73± 6.98)分 ,客观支持度得分平均为 (8.10±2.68)分 ,主观支持度得分平均为(20.46±4.53)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平均为(8.17±1.76)分。
2.2 护士社会支持程度 见表 1。
表1 护士社会支持程度的人数分布
2.3 护士社会支持总分均值与常模比较 见表 2。部队医院护士的社会支持分值高于我国常模,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均分值的单样本t检验
2.4 社会支持影响因素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以人口学资料为护士社会支持分值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3。不同年龄、婚姻状况、生育状况、受教育程度、技术职称、科室、工作性质、工作年限对护士社会支持水平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5 护士社会支持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以人口统计学变量为自变量,以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值为因变量,对护士工作应激源量表的总分做逐步回归分析所得到的结果 ,从表 4中可以看到,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是χ2(婚姻状况)、X8(工作年限)、X10(健康状况 )、X7(工作性质),4个预测变量的多元相关系数为 0.450,决定系数为 0.203,可解释总变异量的 20.3%。就个别变量的解释量来看,以婚姻状况最具预测力,其单独解释量为 17.4%。
表3 人口特征与护士社会支持分值的方差分析结果(±s)
表3 人口特征与护士社会支持分值的方差分析结果(±s)
年龄(岁)< 25 594 34.83± 5.78 43.480 0.000***26~ 30 471 37.07± 6.97 31~ 35 84 40.70± 7.82 36~ 40 46 39.54± 8.57>41 71 43.82±6.63婚姻状况 未婚 791 34.43±5.60 143.835 0.000***已婚 472 40.62± 7.34离异 3 31.00± 3.25生育状况 无 954 35.31±6.15 91.750 0.000***孕期 58 39.69± 7.27有孩子 254 41.33±7.63学 历 中专 29 32.76±5.96 5.959 0.000***大专 684 36.31± 6.63本科 549 37.45± 7.35硕士及以上 4 36.50±5.20职 称 护士 617 35.06±5.85 36.957 0.000***护师 472 37.15± 7.03主管护师 160 40.71±8.06副主任护师 14 48.07±5.68主任护师 3 47.02±5.21科 室 急诊 66 37.79±6.81 6.548 0.000***外科 288 36.01± 6.89普通内科 210 36.90±6.82高风险内科 113 35.94±7.59高干病房 165 39.63±6.39 ICU 68 34.38±5.71手术室 94 35.02±6.57儿 科 63 39.00±5.92其 他 199 36.66±6.39工作性质 军人护士 222 41.43±7.38 86.451 0.000***文职护士 364 37.34±6.97合同护士 680 34.86±6.01工作年限 <5年 785 35.08±5.90 14.919 0.000***6~ 10年 312 37.77± 7.43 11~ 15年 71 42.63± 7.57 16~ 20年 58 40.74± 7.72> 21年 40 44.50± 6.08健康状况 较 差 6 35.50±4.93 1.025 0.380一 般 243 36.05±7.69较 好 471 36.92±6.62很 好 546 36.87±6.96
表4 社会支持的多元性线性回归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越大、学历职称越高、工作时间越长、已婚的、健康状况越好的护士,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这与韩立丽等[4]的研究结果相符;在工作性质上,军人护士的社会支持程度最高,其次是非现役文职,社会支持水平最低的是合同制护士,这可能与合同护士的工作不稳定、社会地位和待遇相对较低等情况有关,这与赵璧等的研究结果一致[5];在所调查的科室中,以重症监护室、手术室、高风险内科的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社会支持是工作应激源与应激反应之间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因素[6],国内王鲁青等人[7]的研究结果也显示,良好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影响,社会支持水平越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因此,我们应当重点关注未婚、离异、工作时间短、健康状况差及合同制护士群体,部队医院管理者应当对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的护士开展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尽可能的提供精神和物质等多方面的社会支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积极的应对方式,充分利用身边的社会支持来解决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从而降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发生率,促进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部队医院的临床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1]张静平.护士工作应激量表的编制及常模的建立 [D].长沙:中南大学,2006
[2]杨晓芳,胡绍云.护士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焦虑、抑郁的关系研究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3):300-301
[3]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27-131
[4]韩立丽,徐凌忠,孙龙,等.县级医疗机构护士社会支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9):1191-1192
[5]赵璧,田俊.部队医院护理人员工作应激与健康状况的关系 [J].解放军护理,2010,27(12):1770-1773
[6]姜乾金.医学心理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9-116
[7]王鲁青,张巧云,孙瑞芝.社会支持对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1):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