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铁站房与周边城市形态相融性研究

2013-08-23孙荣誉

山西建筑 2013年15期
关键词:城市形态外立面站房

孙荣誉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 611756)

1 犀浦高铁站房周边城市形态的现状特点

高铁站房对周边城市形态产生的相融性影响是其所引发的各类城市影响中最为明显的一项。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高铁站房本身是大体量、大尺度、采用新型材料的新型建筑,随着它在犀浦片区内的引入,并与该片区内的混乱街道、人车混杂以及破旧的城市形态对比,会产生城市总体形态的不协调。其次,高铁站房作为该片区交通的主要枢纽,对该片区当前的道路系统、步行系统的安全性以及交通工具的换乘等提出较高的要求。

我国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在现阶段表现出结构松散、形态模式单一、传统文脉缺失等总体特点。而犀浦高铁站房,其周边的城市形态特征首先受到城市整体形态结构的影响,从该高铁站房的核心影响力出发,当前该高铁站房周边地区的现状及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交通流线不清晰、交通对接效率低

人行车行混杂造成经常性拥堵,人流输入和输出效率低下,人群疏散力度不大导致区域人流车流密集(见图1)。

图1 出站口交通对接效率低

1.2 功能结构零散

犀浦高铁站房的建立对犀浦片区的功能结构影响十分显著,犀浦片区的发展不够完善、系统,功能结构缺乏整合,很多零碎杂乱的功能细胞自发形成。于是我们在犀浦高铁站房周边看到大量卫生条件低下的餐饮服务设施甚至路边摊,小型旅馆旅社,且这些功能碎片与具有现代化的高铁站房功能结构毫无对话地强行碰撞,更导致了区域功能结构的龟裂(见图2)。

图2 零散的空间结构

1.3 城市形态杂乱,缺乏吸引力

犀浦高铁站房从意义上说相当于犀浦的窗口和门户,外来人员对一座陌生城市的第一印象就来自于其周边的城市形态和城市氛围。然而当前犀浦高铁站房周边的城市形态不仅毫无美感,而且缺乏基本的清晰的表达力,难以给人留下任何印象。旅客在其附近活动时往往能够记住和思量的仅仅是怎样突破拥挤的人群迅速出站进站,如何保证安全,附近哪里有合适的餐宿等,很少有人关注一座城市在其最大的对外窗口所展示出来的风貌形态。这不单单是由高铁站房周边的功能、交通问题所带来的拥挤和不安全的氛围所导致,更由于其周边区域的空间形态难以形成清晰可辨的城市表情,给人带来混乱的感受(见图3)。

2 城市高铁站房的特点

1)大尺度。随着经济的发展,铁路网不断的密集,为了能够更好更快的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高速铁路渐渐的发展起来并受到人们的接受、青睐。进而产生高铁站房,高铁站房是高科技、现代化的产物,尺度较大,特别是在城市区与低矮混乱建筑同时存在更显得大体量大尺度(见图4)。

图3 犀浦站周边人车混杂

图4 大尺度的高铁站房

2)交通、人流节奏快。在站房空间内人流、交通节奏快,具有明显的公交化特征,发车频率和旅客流动性比普通铁路更大。

3)对道路系统的要求高。由于高铁站房人流速度,人流量较大,为了避免人流拥挤交通堵塞,能够更快的疏散人流,必然对道路系统的要求更高。

3 高铁站房与犀浦片区现状的冲突

1)尺度的冲突。犀浦片区内的建筑基本上都是随着社会慢慢的进步不断慢慢自由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尺度和规模上都是比较小的;而在该片区内的高铁站房的尺度感却远远超出了原有建筑的尺度,打破了该片区内建筑比例的和谐性,使建筑与站房之间的尺度发生冲突。

2)外立面风格的冲突。犀浦片区旧有建筑在历经岁月的洗礼后其外立面往往破败不堪,原有的建筑装饰、材料和构件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随着年代的不断演变,该片区内会出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质量的建筑,整体建筑形象混杂不统一,为了该片区的城市形态与高铁站房达到和谐统一的形象,需要对外立面形象进行整体设计改造;另外,该片区大量的旧有建筑外立面中都没有考虑到空调位置的设计,现状中出现的空调机位的无序外挂,造成外立面上的混乱,整体的不协调,需要对该片区内旧有建筑外立面的空调机位进行统一的设计改造处理(见图5)。

图5 外立面风格的冲突

3)步行系统的不安全性。随着城市文明水平的提高,步行交通系统在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在犀浦片区以及高铁站房周边的步行交通系统极其落后和不安全,跟不上快速发展起来的便捷、安全与舒适的交通系统。在该片区内人车混行,没有安全的地下通道以及过街天桥,使步行系统具有很高的不安全性。

4)天际线的不协调。通常研究城市天际线时都会比较关注建筑的尺度、高度等因素,同时天际线也能反映城市形态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犀浦片区由于高铁站房的落成,使该片区内原来平缓的天际线发生了改变。远远望去,高铁站房统领着整个片区,也显得有点突兀,使整个片区的天际线不协调。

4 发生冲突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由于城市形态的五要素由:路径、边缘、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等组成,所以这些要素组成了城市形态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当片区内高铁站房引入后,会打破原有完整的空间形态。高铁站房作为新的建筑类型,在尺度和外立面的造型上完全与周边的环境格格不入,需要我们对整个片区做重新的规划和整合来适应新的建筑风格。研究并提出一些优化城市形态的建议:宏观上发展城市TOD模式建议、微观上整变混乱的街道建议、保留原有文化建议、营造场所感建议。分别如下。

4.1 宏观上发展城市TOD模式

TOD模式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也存在实施上的瓶颈及经验不足等问题。因此,根据犀浦片区用地与交通发展状况,在该区宏观更新改造中发展TOD模式。首先,发展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一体化,在制定片区更新改造规划的过程中不应以单项规划的方式分别完成,之后再加以“综合”,更不能于土地利用规划完成之后再进行交通“配套”规划。只有做到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一体化,才能充分展现出TOD模式带来的发展优势。其次,发展土地混合开发和城市设计,包括办公、住宅、商务、商业等多功能在内的土地混合开发,将大大提高土地开发的效益;公园、绿地等大量开敞空间的营造和修建,对于地区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精心的城市设计,使旧城历史文化与现代商务中心有机相融,使人赏心悦目。

4.2 微观上整变混乱的街道

微观上整变混乱的街道包括:拓宽道路、整治建筑外立面、整治街道混乱的商业结构、更加完善的发展步行系统、实行人车分流以及发展地下停车系统等,使更好的形成与高铁站房相融的环境。

比如,建筑外立面风格的整治要注意的设计原则。笔者通过大量实例调研与工程实践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对当今我们城市公共旧建筑更新与改造的一般原则也做了归纳总结:1)建筑美学原则;2)地域及历史文化原则;3)整体性原则;4)经济性原则。

4.3 犀浦文化的保留与场所的营造

目前,为了使犀浦片区呈现出“新旧融合”的形态——旧建筑和新建筑(高铁站房)和谐的结合在一起,使旧建筑能保留当年的建筑特点,并进一步充分利用,将旧建筑改造为咖啡馆、餐厅和商店等商业空间;而新建筑又不失时代的韵味,整体建筑结构采用形成和谐的过渡,是一个全新的体系。通过对室外过渡空间的精心设计,使新老建筑协调一致,但又表现得更为现代和时尚,使犀浦片区营造出“时光倒流”怀旧风貌与现代时尚奇妙结合的场所感。

5 结语

城市高铁站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全球化时代对区域交通互动不断增加的需求正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中出现,并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其极具潜力的未来发展前景和在城市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可以预见的。本研究所聚焦的城市高铁站房对周边城市形态的影响,主要是将高铁站房作为一个城市构成元素与城市功能体放置在城市有机体这一整体环境中,考察分析其周边的城市形态表征和对城市形态产生的矛盾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建议。希望能对犀浦片区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有参考价值。

[1]王雪标.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分类与布局[J].交通发展,2008(5):56-58.

[2]姜小文.东京轨道交通与土地综合开发模式对北京的借鉴[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李平华,陆玉麟.城市可达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评述[J].城市问题,2005(1):87-89.

[4]颜 韬,任亮平,高宏宇.城市轨道站点周边一体化城市设计探讨——以北京M15号线顺义段沿线站点周边城市设计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张利敏.高铁站点地区城市形态及景观特色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贾铠针.高速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地区规划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郑瑞山.高速铁路建设对城市的影响及高铁站地区规划[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

[8]张 明,刘 菁.适合中国城市特征的TOD规划设计原则[J].城市规划学刊,2007(1):91-96.

猜你喜欢

城市形态外立面站房
老旧小区外立面整体改造的实践分析
建筑设计中色彩对外立面的创新性应用思考
百事松江二期外立面景观提升工程透视
青岛西站站房主体封顶
浅析铁路站房冲(钻)孔灌注桩质量缺陷成因及控制
高密度城市形态下的规划探索
抽象与现实
对倒锥型外立面满堂脚手架施工技术的探讨
高铁站房大空间空调送风的气流组织分析与研究
BIM技术在铁路站房综合管线及设备维护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