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足石刻旅游景区空间品质提升方法探究★

2013-08-23武宁李旭

山西建筑 2013年15期
关键词:石刻游览分区

武宁 李旭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

1 概述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精神的依赖和追求变的更为强烈,传统的思想境界和生活追求成为时尚。而宗教景区则以其独有的宗教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的信徒、游客来朝拜、观光。根据2000年国家宗教事务局统计,在全国旅游名胜古迹中,宗教场所约占50%,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宗教场所占了26.7%。因此,宗教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一个运作良好的宗教旅游景区往往可以形成城市的旅游名片,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无法估量的巨大价值。

2 大足石刻旅游景区现状问题

在大足石刻景区提档升级项目中,其现状景区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游线短,可游景观较少。原有景区游览仅需40 min,可游景观基本围绕于核心摩崖造像区域,游览方式及内容缺乏多样性,且仅有一条游线,较为单一。2)现状景区空间不足,周边自然风景,奇山峻岭并未纳入游线。石刻周边区域自然风景秀美,山水灵动,地貌特征较好,但并没有被景区加以利用。而另一方面则是景区空间不足,相关文化设施、商业配套设施都无处修建,历史文物缺乏缓冲空间,与外来建设相互交织。3)宗教文化品质的缺失。景区中宗教文化品质的缺失表现在建筑、铺地、配套设施、产品及环境景观中,其文化内涵的表现与普通旅游景区大同小异,并未表现出宗教文化的特质。

经过对景区现状的分析,可将其归类为旅游功能不足与宗教文化缺失两大问题,通过解决景区的现存问题,实现提升景区空间品质的目的。

3 空间品质提升的方法及要素

3.1 分区及规划结构

规划以宝顶山石刻的建设为主,围绕大佛湾形成“两带三区五苑”的规划结构(见表1,图1),“两带”指“礼佛步行景观带”与“车型景观带”两条主要游线。“三区”指“孔雀园旅游服务基地”“博物馆区”以及“核心保护展示区”。“五苑”指的是围绕在核心保护区周围的五个自然景观区形成的石刻文化主题公园。

表1 两带三区五苑

图1 大足石刻规划功能分区

1)分区顺应自然地形关系。规划中充分的利用自然地貌环境,设计石刻主题的生态公园。将核心保护区周边的高山峻岭、水清滩险、植被的郁郁葱葱展现的淋漓尽致,表现宗教景区中静谧的氛围。在山体和水体的处理上,均顺应原始地形关系,并进行了保留,减少土方量,避免施工难度。如在孔雀园服务区中(见图2),保留了原有地形中的山体和湖水,在山顶放置宝塔,将建筑依托湖水驳岸进行摆放,形态蜿蜒曲折,形成建筑、水体、山体三者和谐交融、紧密契合的格局。

图2 孔雀园服务区效果图

2)分区满足文物保护需求。大足石刻是世界文化遗产,对文物保护有着较高的要求,规划设立了三级保护区域,分级分类对建设进行细致的指导要求,避免因建设对文物造成破坏,并通过外围“五苑”的打造,形成自然的保护区域。

3)分区满足旅游功能要求。分区满足最基本的现代旅游功能要求,根据游览顺序形成“游客服务区、展陈接待区、礼佛参观区”三大类区域,顺应游客游览的方式习惯,形成一条完整的游览轴线。并在分区中遵循以下原则:a.资源赋存原则,突出主要旅游资源;b.客源市场原则,分区依托游客游览习惯;c.地理区位原则,各功能区衔接有序,距离恰当。

3.2 交通体系

1)规划线路契合地貌。

景区车行道路设计中,规划依托原有406县道进行扩建改造,根据各个景点区位来组织车行道路在各景点间的跳转。并充分利用现有地形标高,避免过多开山架桥,减少对自然环境破坏。在慢行交通规划中,道路依照山地地形,随地形高低起伏设置台阶梯坎,尽可能利用原有小道进行梳理优化,减少破坏。在停车场规划中,考虑到景区扩容后车位较多,需求面积较大的问题,因此多利用附近村镇搬迁旧址进行硬化,形成停车场。既可以减少场地平整的工程量,又可以避免重新开辟停车场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2)游线组织畅达多元。

游览方式以步行为主,主要游线景点包含“孔雀园—山门—礼佛大道(博物馆段)—大足石刻博物馆—松林坡—广大寺—礼佛大道(佛湾段)—大佛湾—圣寿寺—小佛湾—释迦真如舍利宝塔—孔雀园”,其游线道路较宽,以大面积硬化铺装为主,满足高峰期时游客游览的通畅。与之相呼应的是次级游线,次级游线主要以散落的石刻景观及自然环境游览为主。规划道路蜿蜒曲折,风趣活泼,与景区波澜起伏的地形相互契合,形成依山就势的小道,并利用造景的手法将山、水、石、树等自然景观完美的整合到游线之中。

3)交通方式转换灵活。

景区除步行游览外,还通过车行道规划了电瓶车游览路线。每个景点中均设有电瓶车换乘点,游客可根据自身要求,在两者之间任意转换,形成快慢交通的无缝连接,为游客提供便利,让游览方式更为灵活。

4 景区游客容量计算

根据大足石刻研究院统计数据,现阶段大足石刻最佳日接待量为1.5万人,根据2012年国庆节国家旅游局的统计,10月2日国庆节游客高峰期大足石刻的日接待量达到了3万人次,超过了大足石刻最佳日接待量的1倍,在10月6日游客数量衰落时大足石刻的日接待量为5 900人,占最佳日接待量的39%。随着大足石刻推广力度的加大,游客数量更会在未来急剧攀升,在2011年大足游客统计数据中显示,大足区共接待游客580万人,其中大足石刻占到100万人,门票收入同比增长了50%,预计在2012年还将突破这一限度。

新景区规划建设完成后,景区面积与原来相比增加了近5倍,并增加了多条游线及游览景观,增加了景区可游性,提高了景区整体质量,新规划每人进入景区游览时间约需3 h,多条游线的规划使游线总长达到了12.7 km,比原来增加了9.4 km长。根据旅游容量计算公式:

其中,G为游客容量;M为游线总长;m为每个游客游览需占游线长度;T1为旅游区每日开放时间;T2为游人游览需要的总时间。

宝顶山景区开放时间为早8:00~17:00,每日开放共9 h,据资料一般游人游览需要的距离为4 m/人,因此计算出:

得出仅宝顶山景区每日最佳游客接待量为9 525人,已经占到了大足石刻全部景区最佳游客接待量的2/3。

按照宝顶山景区开放日期计算:

全年游客量=日容量×游览日=9 525×365=3 476 625人。

由此可以得出,宝顶山规划建设完工后,全年可提供347.6万人次进行游览,可满足未来数十年游客高增长量情况下的景区接待能力,并对景区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为以后规划、建设、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和较好的基础。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大足石刻旅游景区现状分析,寻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影响景区空间品质的要素,从设计中回溯历史、追求文化本真,研究传统宗教旅游景区空间品质的提升方法。并以此项目作为实例,针对同类景区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切实可行的提升方案,以求对同类项目或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1]王金华.大足石刻保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0.

[2]黎方银.大足石窟艺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3]杨宇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4]朱光亚.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2007(3):70-72.

[5]沈祖祥.中国宗教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2.

[6]管 欣.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意境塑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5):10-11.

[7]魏 民,陈战是.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石刻游览分区
西狭颂摩崖石刻
上海实施“分区封控”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来,一次游览七个世界
游览乘法大观园
美术馆游览指南
浪莎 分区而治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基于SAGA聚类分析的无功电压控制分区
基于多种群遗传改进FCM的无功/电压控制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