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对等视角下小说翻译的语言文体转换——以凯特·肖邦《一个小时的故事》中译本为例

2013-08-15施玉丹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夫人文体原文

施玉丹

(韶关学院 外语学院,广东 512005)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肖邦(1851—1904)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描述了马拉德夫人的悲剧人生。作者运用精妙的叙事方式、跌宕起伏的心理描写以及辛辣讽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剖析了马拉德夫人的内心世界,揭露马拉德夫人的女性意识渐渐觉醒,突出了小说主题。本文以《一个小时的故事》中译本为研究对象,从等值翻译的视角对比分析原文与译文的语言风格及文体特征,力求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语言文体的对等转换。

一、《一个小时的故事》的语言风格与文体特征

《一个小时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作者写作的艺术手法——语言婉约又极具感染力,整个故事结构紧凑、引人入胜,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女性主义观点。

一篇文章的文体特征可以通过其语言风格来体现,不同体裁的写作有着不同的语言特点,通常表现在词语、句法、修辞或是结构等方面。

1.词语

这篇小说用词精辟、别出一格,一篇仅由一千多字彻成的小说,已经将作者的思想及观点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而小说中的每一个词都不乏其本身的象征意义,从语用学和修辞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小时的故事》在言词表达上烘托出了女主人公独立意识的崛起,以及她为得到自由和解放作出抗争的矛盾心理。

回顾整篇小说,女主人公的真实姓名——Louise只出现过两次,而且还是从她姐姐的口里说出。而她的夫姓——马拉德(Mrs.Mallard)则在整篇小说中游离。小说的开头就以她的夫姓介绍她——She is Mrs.Mallard and she had a heart trouble。对小说女主人公的命名映射出了女性低微的社会形象:19世纪末,女性的身份认识受到男权中心话语的统治,女性成了男性命名的对象,在无法享有独立的社会地位的背景下,女性的社会地位只能通过婚姻来实现,所以她们服从于男性社会,成为了男人的附属品。女性之所以无法独立,其一是因为婚姻的捆绑,其二还表现在她们不独立的经济状态上。

马拉德夫人受到的打击并不是来自丈夫突如其来的恶耗,而是她天生性心脏病所不能承受的刺激,从“paralyzed inability to accept its significance”中的“paralyzed inability”和 “the grief had spent itself”中的“spent”两处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她丈夫的爱并不见得有多深厚,从而也为下文中的“pos-session of self-assertion”(重获自我独立意识)作了铺垫。文章末尾的“joy”更是发人深思,作者运用反讽的手法,将这个不可颠覆的男权社会再次呈现在读者眼前。

当马拉德夫人独自消化了丈夫遇难身亡的事实后,心情渐渐平静,她开始发现自己今后生活的美好——身心的解放。从故事中一连串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她对自由的渴望:“trees with new spring life”、“air with delicious breath of rain” 和“twittering sparrows”,其中“new”、“delicious”和“twittering”都给人以美好的意象,象征着自由与美好的前景。

作者用十分细腻的文字描写马拉德夫人女性意识崛起的过程、字字珠玑。马拉德夫人渐渐深挖自己内心深处莫名的感觉 (“something coming to her”),而且这种感觉一步一步地逼近以至于占据了她的整个内心(“approaching to possess her”),虽然她作出了一番挣扎(“to beat it back”),但却无能为力(“powerless wills”);尽管她也明白这种感觉是一阵“道德败坏的快感”(“a monstrous joy”),但最后她毅然接受了这不合常理甚至是不合道德伦理的“自由”,本我的力量油然而生。

可悲的是,马拉德夫人对自由的向往和美化如同昙花一现,非常短暂,她追求自由的幻想终究破灭,再次回到无奈的现实中。丈夫的平安归来给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以重重的一击。“heart disease”首尾呼应,象征着不可改变的现实。马拉德夫人最后戏剧性地死亡——died of joy,这一悲剧反衬了整个社会中女性受到男权主义压制却又毫无能力摆脱的悲剧。

2.句法

这篇小说属于叙事性文体,句法结构紧凑多样,简单句及短句占较大比例,其中作者还大量穿插使用了重复句和倒装句以突出小说的行文风格,成为小说的点精之笔。

(1)简单句。小说里出现许多短小精悍的句子,短句虽短,却意味深长,突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语言透明、自然,表达的意象形象且直观,让人一目了然。比如当莫名的感觉仍在马拉德夫人心中徘徊且挥之不去时她独自暗想:“What was it?”、“She did not know”、“But she felt it”。这些精简的句子透露了女主人内心发现自由、接受自由、独立意识由弱到强的心理。同时也反映出了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焦虑不安的心情,简单的一句“What was it?”足以说明她极切想找出答案,虽然她对这种感觉还未能命名,但单从“But she felt it”和“filled the air”足以表明这种感觉已稍稍地进入了她的内心且愈发强烈,甚至已经弥漫在空气当中,她必须作好充分准备迎接它、接受它。

再如作者对马拉德夫人本我力量燃起的描写:“The vacant stare and the look of terror that had followed it went from her eyes.They stayed keen and bright.”[1]已充分揭示了女主人追求身心自由的坚定心理。

在约瑟芬(马拉德夫人的姐姐)与马拉德夫人对话方面,作者也使用了较多的简单句。如“Louise,open the door!You will make yourself ill.”“Go away.I am not making myself ill.”[1]

故事末尾中“But Richards was too late.”[1]一方面将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推向了顶峰,另一方面又毫不留情地将女主人公即将迎接新生活的现实变为泡影[2]。

(2)复合句。除占相当比例的简单句外,这篇小说还使用了一定数量的复合句,在英语句法结构中,复合句同样可以起到强调、点缀的作用。

如句中,“There were patches of blue sky showing here and there through the clouds that had met and piled one above the other in the west facing her window.”[1]用定句从句描绘、修饰层叠的白云,把层层叠叠白云间的蓝天衬托出来,恰好犹如女主人公即将看见的希望的曙光。

又 如 ,“She was young,with a fair,calm face,whose lines bespoke repression and even a certain strength.”[1]

另外,文中出现的许多倒装句式,强调、突出了小说文体的语用目的。尤其是“There be”存在句居多,还有将介词前置引起倒装的句子,如:“Into the armchair she sank”、 “In the street below a peddler was crying his wares.”

3.修辞手法

作者在这篇小说中运用的修辞手段数不胜数,目的是为了增加小说的感染力及戏剧性,吸引读者。

(1)重复。重复是英语中十分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通常可以使语句所要强调内容更加突出,意义更加明确。在《一个小时的故事》中,重复的运用也很普遍。

马拉德夫人在明确了涌上心头的莫名感觉后连续提到三次“free,free,free!”随后又低声重复道:“‘Free!Body and soul free!’she kept whispering.”

“free”的重复强调了马拉德夫人的语势以及内心盼望已久的情感,再次说明女主人公极切渴望自由,迫不及待想摆脱束缚和改变现状的心理。

(2)明喻。明喻是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格,用以状物、写景、喻理,可达到生动形象的修辞效果。

这篇小说也反复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方法。故事中的马拉德夫人起初被比喻成哭着哭着睡着了的小孩 (like a child that has cried itself to sleep)——从属的地位;而最后当她踏出房门准备迎接新的自我时,却被比喻成胜利的女神 (like a goddess of Victory)——女性意识的崛起。从“小孩”到“女神”的迅速变身,马拉德夫人获得了重生,战胜了自己内心交织在一起的重重矛盾。

(3)拟人。拟人的修辞手法是将事物人物化,赋予事物人的情感,从而使事物更加形象化、生动。

在这篇小说中,拟人的修辞手法随处可见,事物被赋予人的动作及感情,从另一方面烘托出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如“When the storm of grief had spent itself” 中的 “grief”、“A clear and exalted perception enabled her to dismiss the suggestion as trivial.” 中 的 “perception” 以 及 “coursing blood relaxed every inch of her body”中的“blood”。

(4)含蓄陈述。含蓄陈述是相对于夸张手法而言的,指的是不直接叙说本意,而采用含蓄的词句将本意烘托出来。为了增加文章的反讽意味,本篇小说也运用了这一典型的修辞手法。

考虑到马拉德夫人患天生性心脏病的缘故,向她透露其丈夫去世的消息时应特别地谨慎小心。当她姐姐告知她时,也是“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3]。在马拉德夫人还没有足够勇气接受“自由”这一概念时,仍是通过“something”或者“the thing”含蓄描述“freedom”。

二、译文的语言文体特征

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曾提出“功能对等”——要求翻译不可追求僵硬死板的文字对应,必须要使语言之间实现功能的对等。[4]其中,这里的功能对等属于动态意义层面的对等:包括词语、句子结构、写作风格、文体特征等四个方面。对等翻译常被认为是翻译的基本标准之一,而“对等”是判断译文是否达到翻译的目的的标尺。

不言而喻,翻译属于跨语际的活动,因此不同文化间要通过语言这一媒介来完成文化之间的传输与交流。翻译不仅要做到语言形式、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还要做到文化意义上的等值。

1.语义信息对等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字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很难做到字词句上完全对等,关键还是语义信息的准确性。因此,为了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信息,往往需要对译文作出一些调整,如增译或省译,使译文语义方面符合原文并使译文在文化背景、词语联想方面与原文保持一致,从而达到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对等的目的。

原文:“There would be no powerful will bending hers in that blind persistence with which men and women believe they have a right to impose a private will upon a fellow-creature.”[1]

译文:“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迫使她盲目屈从了,人们总是相信自己有权把个人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译文巧妙地处理了定语从句,看上去通顺且合乎逻辑,与原文保持了语义上的对等。

原文:“Her fancy was running riot along those days ahead of her.Spring days,and summer days,and all sorts of days that would be her own. ”[1]

译文:“她肆无忌惮地幻想着今后的日子。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只属于她自己的日子。”

2.风格信息对等

这篇小说的体裁是叙事体。小说情节的发展中夹有人物的心理描写以及人物之间的对话。在译文中是必须体现出来的。如下面这段的心理描写:

“She was beginning to recognize this thing that was approaching to possess her,and she was striving to beat it back with her wills powerless as her two white slender hands would have been.”[1]

译文:“她开始认识到那正向她步步逼近且渐渐占据她内心的到底是什么。她努力地想靠自己的意志力击退它,可她的意志却像她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

从语义上看,原文与译文的语言都衬托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保持了信息的对等转换;从形式上看,译文并没有为刻意贴近原文的语言结构而委曲求全,译文的语言结构以及行文方式都十分自然,符合译入语的表达方式。类似这样的长句,务必要先吃透原文的表层含义及深层含义,然后对译文的行文及风格作出必要的调整,才可避免信息的丢失并保持风格的对等。

3.文化信息对等

东西方有着不同的传统与文化,各自的历史进程也各不相同,这样文化差异也就必然存在。女性主义在西方与中国兴起的时间不同。早在19世纪末西方就兴起了女性主义的浪潮,而中国的女性主义理论迅速发展起来则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时间差上的局限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翻译的活动及翻译的过程,译入语的社会状况及语言的变迁同时也反映出翻译情境的变迁,这就要求译者在译文表达方式上采取灵活的处理方法。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深入分析原文,掌握原文语言的表意及深层含义,再通过译文向读者传递原文的文化信息。

三、结语

翻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树立一种文体意识,若一味地生搬硬套原文的遣词造句或风格,极有可能造成译文与原文语言文体不吻合,导致文体色彩的不协调,使译文显得不伦不类。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从多方面分析原文的语言文体特征,再遵循“功能对等”的原则进行翻译活动,力求原文与译文实现各方面的等值,这对于研究翻译也是颇有帮助的。

[1]李公昭.美国文学选读[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2]马彦,张喜华.肖邦小说创作的三棱镜面[J].求索,2009(7):192-194.

[3]朱虹.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

猜你喜欢

夫人文体原文
夫人与婆子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潇水夫人
天命夫人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