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SP视阈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013-08-15刘满菇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英语教学院校

刘满菇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640)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是和 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通用英语)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英国文化委员会于1994-1995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名为“English 2000”的大型调研。刘润清(1996)分析这份调查报告指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大学英语教学从EGP转向ESP,英语教师随之向ESP教学转型是势在必行的[1]。在我国,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从2004年开始试点改革工作,至今已经走过了9个年头。但是俞理明(2012)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似乎依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2]。虽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没有得到很高的社会认可度,但是把ESP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却越来越清晰。以上海市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为例,上海市教委(2013)制定了“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以文件形式明确把EAP课程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课程,其中EGAP(通用学术英语)和ESAP(专门学术英语)分别占大学英语课程学时数的60%和15%(沪教委高 {2013}2号文)。国内以ESP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自2010年成立至今,连续四年召开了年会,许多语言教学专家、教师在年会上交流了ESP研究成果。其中以俞理明、蔡基刚和邵军航 (2012)、蔡基刚(2010,2012)、俞理明和邵军航(2013)等人的研究成果引领着我国本科院校大学英语ESP课程教学改革,这对高职院校的ESP课程教学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ESP理论概况

从目前我国英语教学情况来看,EGP和ESP是英语教学与研究的两大主流。EGP强调学习语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国小学到高中的英语教学都属于EGP教学范畴。EGP把英语作为普通学历教育的一部分,以提高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和素质为目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也日趋多元化。学习英语不仅是获得良好教育的需求,而且还有出国、经商和就业等多种需求。这样,ESP就应运而生了。ESP刚开始时,是以EST(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技英语)的名称问世的。早在1964年,Halliday等人 (Halliday et al,1964)就提出了ESP的概念。他们认为ESP是与岗位相联系的。不同岗位的人,如警察,法律工作者,护士,农业专家,工程师等(专业人士)使用的英语可以称为 ESP[3]。20 多年后,Hutchinson&Waters(1987)提出 ESP的定义为:ESP must be seen as an approach not as a product:understood properly,it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which is based on the learner’s needs.这一定义把ESP作为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方式或教学理念[4]。

ESP主要采取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Hutchinson和Waters(1987)以学科门类为主线的三分法,即把ESP分为科技英语、商贸英语和社科英语[4]。另外一种是Robinson(1991)的二分法。Robinson首先把英语分为普通用途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两大类,再以学习者的最终语言使用的目的和语言环境为主线将ESP分为学术英语 (EAP)和职业英语(EOP)。学术英语(EAP)又分为专业学术英语(ESAP)和一般学术英语(EGAP)[5]。

Strevens(1988)Dudley-Evans&St John(1988)都把满足不同专业学习者的不同需要和关注特定专业的专业词汇、常用句式、文体风格作为ESP的主要特征[6,7]。可见,ESP 不仅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方式或教学理念,更是一种基于特定需求、针对性强的英语教学实践活动,是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学习的融合。

二、高职高专ESP教学与研究

近十年来,本科院校的知名学者极少关注ESP教学研究。学者何斌,莫国辉(2011)对2000年至2009年中国学者发表在外语类专业学术期刊论文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学者在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的ESP研究文章只有30篇,平均每年只有三篇;从作者单位看,外语类院校教师和传统的重点师范大学教师极少关注ESP研究领域;研究ESP的大多数是非外语类院校及非传统意义上的、非重点(师范)大学教师[8]。作者也通过文献检索方法,但扩大了检索范围,在中国知网通过输入“专门用途英语”进行高级检索,发现发表在2000年至2009年来源于SCI、EI和 CSSCI的关于高职院校的ESP研究论文也只有30余篇(2013-05-28),而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只有一篇。而从2010年至2013年,来源于SCI、EI和 CSSCI的关于的ESP研究论文有20篇,而高职ESP研究论文也只有几篇。这说明ESP研究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据教育部官方网站显示(2013-09-25),至2010年,全国有普通高校2 358所(含独立学院323所);其中,本科院校1 112所,高职(专科)院校1 246所。在数量上,高职院校已经占了中国高校的半壁江山。因此,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质量的好坏,也影响着我国高等学校英语教学的质量甚至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从外语界对高职英语教学特别是ESP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来看,无论是研究数量还是研究质量,都使高职院校教师很难借鉴高职ESP研究成果,这也从中制约了高职院校ESP教学质量与研究水平的提高。

相对于本科院校对ESP教学研究理论探索与实践成果而言,高职院校ESP教学起步研究比较晚。本科院校关于ESP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逐渐地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并且越来越多的高职教师认同ESP教学是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从2009年至今,高职英语界从政策层面和实践层面对ESP教学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在政策层面上,2009年全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讨论稿)(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明确提出高职英语教学的学时数是180~220学时;在教学目标上,除了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外,还强调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涉外交际的能力[9]。从《基本要求》可以看出,高职英语教学不仅要继续夯实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的语言基础,更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在实践层面上,高职院校在ESP课程设置、教材研发、教学实验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一些高职院校把大学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英语阶段和行业英语阶段,并为这两个阶段英语教学研发了相应的教材。如点击职业英语系列教材,开发了基础英语模块1-4级教材和职业英语模块教材,包括文秘英语、IT英语、医用英语、旅游英语、酒店英语和艺术英语[10]。近年来,高职英语教师积极参与ESP教材的研发,国内许多出版社开始关注行业英语教材的出版。作者在当当网上输入“高职行业英语教材”几个关键词,共检索出53本行业英语教材(2013-05-28),这些教材涉及汽车、会计、酒店管理、保险、护理、计算机、园林管理、化工等几十个行业。这些教材的研发对ESP英语教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至于教材的质量效果,则有待实践验证。

对于实施ESP教学的效果的检测,有些高职院校开展了实证研究。熊薇薇等(2008)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为期一年的ESP教学实验。他们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把学生分为试点班级和非试点班级。前者采用ESP教学模式,后者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效果的检测,发现学生在课堂气氛、英文流利程度与英语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试点班级均优于非试点班级[11]。但是,学者胡军,钱律伟(2013)认为,关于ESP理论在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的实证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在已开发的ESP课程中,可操作性课程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12]。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层面上,高职院校都不具备全面开展ESP教学的条件,而且在操作上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三、高职ESP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职行业英语教材的开发具备一定的基础,但是高职ESP教学依然面对一系列问题。

第一,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一直处于底层。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较差。此外,高职院校的生源比较复杂,一部分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另一部分是职业中学参加“3+X”考试入校的学生。由于普通高中采用的是EGP的英语教学模式,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好一些;而职业中学由于其强调职业性,对英语教学的要求是比较低的,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开设英语课。这就直接导致了高职学生之间英语水平的差异。

第二,高职ESP师资问题突出。高职英语教师存在纯语言知识的传授,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结构单一、缺乏相关行业知识和能力等问题制约着高职ESP教学的开展。鉴于高职ESP教师发展模式还没有建立,目前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是通过校本培训这种在职培养的模式,来促进ESP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第三,教学大纲的设计。《基本要求》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EGP的教学要求比较明确。但是由于高职ESP英语涉及许多行业,可以说有多少个行业就有多少个行业英语。由于行业的多样性,要制定行业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行业英语教学大纲就面临更多的困难,而且教学大纲的适用范围和推广价值也受到影响。

由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开展ESP教学改革应该遵循先基础后行业英语的规律。换而言之,EGP+ESP(基础英语+行业英语)是最佳结构策略。

四、高职ESP教学模式的实施

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目标,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可以采用EGP+ESP的教学模式,这两者可以相辅相成。构建高职EGP+ESP教学模式,需要解决课程定位、课程设置、教材研发等方面的问题。

(一)ESP 课程定位

ESP课程是针对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开设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也就是说,ESP教学把实用性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中心,其主要目的是培养与职业领域相适应的英语应用能力。高职ESP课程应结合职场环境的要求,把语言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

(二)课程设置

关于如何开设ESP课程,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直接用ESP课程代替EGP课程,如有些高职院校开设的汽车英语课程,就把基础英语的知识完全融合到ESP课程中。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先开设EGP课程,再学习ESP课程。根据英语语言学习的规律、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笔者比较赞成第二种观点。ESP课程设置具体要落实到教学计划的安排,关于这一点,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合理的设计。以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为例,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大学英语课程只有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安排16周,每周的英语课时为4学时,这样大学英语的教学时数只有128个学时,与教育部规定的课时数还有一段距离。如何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完成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的目标?采用EGP+ESP的模式,以实现英语学习与专业的融合,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具体的课程安排是第一学期进行EGP的教学,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听和说的技能进行强化,同时巩固读与写的技能。第二学期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行业英语教学。如对音乐、舞蹈系的学生开设艺术英语 (音乐)课程,对美术系学生开设艺术设计类的行业英语课程,对信息技术系的学生开设计算机英语,对文秘学生开设秘书英语课程等。

(三)教材选择

ESP课程在实施中要有效果,选择或编写合适的教材是一个关键的因素。Hutchinson&Waters(1987)指出:ESP课程分类不宜过细,尽量照顾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尽量拓宽所选择话题的范围[5]。Ellis和Johnson(1994)认为ESP教材有以下几个原则:(1)包含必须包含学习者的学科专业中常见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语篇功能;(2)内容必须和他们学科有关联,但选择的主题和设计的任务的目的是促进学科专业所需要的语言能力的训练[13]。Lewis和Hill(1993)提出对 ESP 教材的衡量标准是:(1)教材能否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2)教材是否与学生所学的专业有关;(3)教材是否包含学生想要做的任务和活动。不同学者对教材编写原则的阐述,为ESP教材的编写和选择提供了参考标准[14]。

以艺术英语(音乐舞蹈篇)为例,该教材以音乐、舞蹈学科内容为依托,选择与音乐、舞蹈学科相关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语篇功能,涉及的话题有音乐类型、音乐奖项、乐器、舞蹈类型、音乐剧等多方面。在活动的选择上,该教材设计听歌填词、情景对话、音乐剧表演、设计音乐会海报、音乐家档案、撰写参加艺术活动的邀请信等活动。笔者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发现由于艺术英语适合学生的专业需求,活动或任务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可见,教材是影响ESP实施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ESP教材不是专业英语教材,教材中的学科内容只是一个媒介和一种手段,目的是通过呈现与专业相关的主题所特有的语言现象,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在一定环境中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作为高职教育的一门基础素质课或者通识必修课,英语的学习将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学,或者说与另外一个学科的知识相结合。实施ESP教学模式,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的职场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通过学习ESP课程,获取各类ESP证书,更能显示高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求职增添筹码。总而言之,ESP课程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和实用性,具有“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统一”的特点,能够很好地为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服务,从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输送人才。

[1]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1-8.

[2]俞理明,韩建侠.内容驱动还是语言驱动——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点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1):1-4.

[3]Halliday M A K,Mcinfash A,Strevens P.The Linguistic Science and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1964.

[4]Hutchinson T,Alan Waters.Egn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5]Robinson P.ESP Today:A Practitioner’s Guide[M].New York:Prentice Hall,1991.

[6]Strevens P.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A].In Tickoo M(ed.)ESP:State of the Art[C].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1988:1-13.

[7]Dudley-Evans T,St John M J.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A Multi-Disciplinary Apprao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8]何斌,莫国辉.2000-2009年中国学者有关专门用途英语研究综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115-119.

[9]全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讨论稿)[M].北京:全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

[10]刘黛琳,牛健.点击职业英语基础英语模块[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11]熊薇薇,钟尚离,刘颖.ESP教学改革成效个案分析[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41-45.

[12]胡军,钱律伟.ESP教学实践对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启示[J].职教通讯,2013(6):19-23.

[13]Ellis M,Johnson C.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14]Lewis M,Hill J.Source Book for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M].Hong Kong: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2003.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英语教学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