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地区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2013-09-05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城镇人口城镇化率城市化

赵 丽

(韶关学院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一、引言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与地域规模不断扩大的一种自然、社会历史过程[1]。城镇化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程度,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城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2亿增加到2011年的6.91亿,人口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1年的51.27%,可谓规模空前。“十八大”之后,“新型城镇化”一词又备受关注,新一轮城镇化浪潮即将掀起,专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由于城镇化是通过人口的聚集带动其它要素聚集,实质上是人口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转移过程,因此,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必然对经济格局、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回顾、展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学者们围绕城镇化与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以及城镇化的质量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段瑞君、安虎森指出,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影响很有限[2];程开明认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互促共进,二者关系在不同阶段、区域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及特征[3];吴璞周、卫海燕等人的研究发现,城市化水平与城市资源压力之间存在着极强的相关关系,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资源压力越大[4];陈风桂等人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角度衡量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结论是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具有水平总体偏低、阶段差距大、区域分异明显等特点[5];马磊利用1995-2005年中国省级的工业污染数据对城市化与环境质量进行研究,结果是城市化最终有利于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6]。关于城镇化的水平与速度,目前已形成了城镇化滞后、城镇化过快、基本协调三种观点,多数观点认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是滞后的[7],当前的城市化速度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并未盲目冒进[8]。针对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城市化质量的内涵、综合测度、影响因素及对策等方面,如李秋明、朗学彬认为,城市化质量的具体涵义应包括城市自身的发展质量、城市化推进的效率、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程度三个方面内容,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套城市化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9];方创琳、王德利在探索城市化发展质量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化发展质量的三维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及模型,分析了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并从发展模式、推进模式、拓展模式和质量考核模式等方面提出城市化发展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10]。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时期,各地的城镇化水平均有提高,但差异很大,2011年全国有18个省份的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16个省份的人口城镇化率在50%以下。尽管已有的研究成果已经注意到区域间、省际间城镇化水平的差异[11],以及城市化水平对省际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12],然而就省际间城镇化率的差异而言,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利用省级区域的相关数据对城镇化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探究缩小城镇化地区差异的对策思路。

二、城镇化地区差异影响因素的假定

(一)变量设置

关于城镇化的内涵,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诠释,有学者总结各学科关于城镇化内涵的解释,认为城镇化的内涵应包括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个方面[13],其中人口城镇化是核心。根据我国现阶段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并考虑相关数据的可获性,本文研究以人口城镇化率代表城镇化水平,并把城镇化水平的潜在影响因素分为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城市建设、城乡收入差距和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水平,具体的变量设置如下:

城镇化率(Y):本文研究的被解释变量,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反映各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经济实力(X1):解释变量之一,预期影响方向为正。该变量通过对人均GDP、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等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的方式计算得出,旨在说明各地区的经济规模和财力水平。

产业结构(X2):解释变量之二,以非农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表示,反映各地区经济结构的非农化状况。预期影响方向为正。

城镇建设水平(X3):解释变量之三,预期影响方向为正。本文研究选择人口密度、城镇用地率、城市用水普及率、城市用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作为反映城市建设情况的指标,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计算得出各地区的城镇建设水平。

城乡收入差距(X4):解释变量之四,以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表示,反映城乡统筹尚不均衡的状态。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具体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然而,根据适度人口理论,城镇发展受最适度人口规律的限制,由于悬殊的城乡收入差距诱导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镇,使得城镇人口规模大大超出了适度规模,最终可能会阻碍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因此,该因素的影响方向有待验证。

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水平(X5):解释变量之五,预期影响方向为正。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与人口因素密切相关,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要使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与人口城镇化率相适应,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力度。本文研究以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反映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规模。

(二)各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数据描述

总体而言,我国正加速进入城镇社会,城镇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城镇人口比例持续上升,统计资料显示,2005-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从42.99%上升为51.27%,增幅达19.26%。从省级区域的角度来看,城镇化进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整个考察期内各地的城镇化率基本呈现上升的态势。在内地31个省份中,除西藏外,其余省份的城镇人口比例均有所提高,其中半数以上的省份提高幅度达到或超过20%;2005年全国仅有9个省份的城镇人口比例超过50%,到2011年已经增加到15个。二是区域城镇化水平极不均衡,东部发达地区往往是城镇化的先导地区,其城镇化率大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些省份已经达到高度城镇化阶段,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大部分省份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省际间的城镇化水平存在差异。从极端差距来看,考察期内各个年份的城镇化率的极差都超过了60%,2011年是整个考察期的次高点,极端差距为66.59%;从变异系数来看,2005年各省份城镇化率的变异系数为0.333,到2011年下降为0.273,说明省际间城镇化率的相对差异呈下降的趋势。

毋庸置疑,省际间的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很多,如国家政策、工业布局、外商投资等,这些外在因素都对各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有着重要影响。当然,大量人口从乡村迁移到城镇,必然要求就业、住房、公共服务、城市设施等与之相适应,即城镇化进程受经济基础、产业结构、资源、环境等内在先决条件的制约。问题是:这些内在条件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力度究竟有多大?下面本文将通过实证检验给予解释。

三、城镇化地区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一)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基于回答上述问题的目的,本文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城镇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形式设为:

其中:Yit代表i省份t时间的城镇化率,Xit代表各省份各年度的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城镇建设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水平,α为常数项,βi为变量系数,μit为残差。

研究所用原始数据全部来源于 《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2),由于西藏的一些指标数据缺失较多,因此本文研究采用的空间样本为我国内地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时间跨度为2005-2011年7个期间。对于包含多项指标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建设水平两个解释变量,采用了标准化处理方式,以消除不同量纲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

为了建立有效的面板数据模型,本文采用常用的模型形式识别方法进行检验,即构建于F统计量基础之上的协方差分析检验以及Hausman检验。借助F检验和Hausman检验,可以判定,本研究所选样本适宜建立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因此,本文最终采用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二)结果分析

利用Eviews6.0对模型进行估计。在估计中,考虑到异方差的影响和序列相关问题,估计方法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如表1、表2所示。从估计结果来看,各个变量系数均能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拟合优度比较高,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其中,表2的变截距代表个体特殊效应,数值随地区不同而不同,表明各省份的其他影响因素是不同的。城镇化影响因素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

1.城镇化的地区差异可由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城镇建设水平、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水平共同解释,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城镇建设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水平对城镇化具有正向影响,与预期作用方向相符,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则是负向的。根据模型的估计结果,产业结构对城镇化率的影响系数为0.766,数倍于其它解释变量的影响系数,说明经济结构非农化对城镇化地区差异的解释力最强,是导致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其他因素相对不重要。这一结论表明,城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是经济结构非农化的支撑,只有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提高了,给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的工作岗位更多了,才能让转移到城镇的农村人口安居乐业,才能保障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2.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水平和经济实力是排名第二、三位的因素,其影响系数分别为0.097和0.059,与产业结构相比影响程度较弱,但也是无法忽视的影响因素。从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水平来看,由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分割,人口从乡村迁移至城镇,意味着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进一步扩大,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否则,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跟不上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最终会制约城镇化的进程。而经济实力则是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以及城镇建设的基础条件,经济实力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水平高,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与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能够匹配,城镇化的规模与质量就有了保障。

3.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率的影响系数为0.045,其影响是负向的,说明城乡统筹不均衡、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对城镇化进程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显然,城乡二元结构人为地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造成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城乡居民收入以及生活水平的差距较大,许多困难和深层次的矛盾难以解决,既阻碍了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也扭曲并制约了城镇化的进程。

4.在所设解释变量中,城镇建设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弱,影响系数仅为0.01,但其影响是显著的,说明加快城镇建设对于提升城镇化率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随着城镇人口的增长,在保证为新进入的居民提供与原有城镇居民同等服务的条件下,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面临巨大的需求压力,提高城镇建设水平,保证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跟上城镇人口增长的步伐,有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

表1 回归估计结果

表2 各地区截距项估计值

四、结论与启示

运用分省的2005-2011年的面板数据,对城镇化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产业结构、经济实力、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水平、城镇建设水平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城镇化的地区差异。尽管人口城镇化率是一个可控制的政策变量,地方政府可以驱动本地区人口城镇化的超前发展,但人口向城镇转移深受经济结构非农化的影响,没有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就会缺少强力支撑,导致城镇化质与量的不协调,反而会抑制城镇化进程。同时,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水平、经济实力、城镇建设水平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等都对城镇化进程有一定的影响,增强经济实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水平、提高城镇建设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于推进区域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本文得到以下启示:

一是新型城镇化要求城镇化的质量与规模相协调。就目前情况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尤为重要,它关系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有效转移,是影响城镇化进程的最主要因素,也是保证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相协调的重要手段。各地区应当充分认识自身的城镇化水平和基础,围绕质量与规模相协调的目标,切实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推进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就业弹性比较大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实力以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稳步提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城镇化发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而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目前,我国部分新增城市人口享受不到公共服务提升带来的好处,或者是整体人均享有公共服务水平下降[14],这种公共服务对城镇化率的缺口在各个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制约了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解决这一难题的基本路径是弥补公共服务发展对城镇化率的缺口,使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跟上城镇化的发展速度,确保人均享有的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不下降。而弥补公共服务对城镇化率的缺口,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尤其是社会保障与就业领域在城镇化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政府财力有必要适当倾斜。

三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统筹城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能否有效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有效转移,关键在于城镇能否提供较多的工作岗位,城镇新增的劳动力能否获得稳定的收入。目前各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城乡收入差距,部分地区差距十分悬殊,这种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诱发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无序转移,导致城镇人口严重超出其最适度规模,超出城镇的人口承载力。这种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的城镇化过程负面影响十分明显,具体表现为过度城镇化抑制了城镇经济效率的提高,使得新增劳动力无法获得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无法安居乐业成为真正的市民,其结果是抑制了城镇化的持续发展。为此,各地区应当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二元经济转型的根本目标,将城乡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使城镇人口规模与其人口承载力相适应,提高经济效率,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四是加强城镇建设,提高城镇的人口承载力。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城镇土地不断扩展,土地的投入产出水平提高,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增加。这一切都意味着加强城镇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加强城镇建设并不等于一味地扩建城市、开发房地产,而是要着眼于提高城镇的人口承载力。为此,各地区应当注意加强土地的集约利用,形成更加集约的空间配置和更高效率的土地结构形态,并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进行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供水、供气、道路交通等,保证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供给跟上城镇人口增长的步伐,保证新增城镇人口能够享有与原有人口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公共服务。

[1]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J].财贸研究,2004(3):1-9.

[2]段瑞君,安虎森.中国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3):26-30.

[3]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9):85-91.

[4]吴璞周,卫海燕,杨芳.城市化水平与城市资源压力关系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8(1):39-44.

[5]陈风桂,张虹欧,吴旗韬.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10(5):53-58.

[6]马磊.中国城市化与环境质量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0(2):73-81.

[7]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3):28-38.

[8]张妍,黄志龙.中国城市化水平和速度的再考察[J].城市发展研究,2010(11):1-6.

[9]李秋明,朗学彬.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J].中国软科学,2010(6):182-186.

[10]方创琳,王德利.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J].地理研究,2011(11):1931-1946.

[11]程开明.我国城市化阶段性演进特征及省际差异[J].改革,2008(3):79-85.

[12]金荣学,解洪涛.中国城市化水平对省际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0(2):167-168.

[13]陈春.健康城镇化发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4):7-9.

[14]蔡秀云,李雪,汤寅昊.公共服务与人口城市化发展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2(6):58-65.

猜你喜欢

城镇人口城镇化率城市化
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空间分异性研究
浅谈城镇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困难与对策
安徽省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关系实证研究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中国新型城镇化人口的继续教育问题研究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县域城镇化率及其推进预测
——以济南市平阴县为例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