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读《哥达纲领批判》有感
2013-08-15张江伟
□张江伟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哥达纲领”的炮制者完全符合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观点,提出了排斥一切中间阶级的错误阶级路线和策略。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这一错误观点,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阶级路线和策略原则,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加强同一切革命力量的团结,保证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1 两条根本对立的阶级路线
“哥达纲领”草案写道:“劳动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的事情,对它说来,其他一切阶级只是反动的一帮。”
马克思指出,这段话的前一句,是从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章程》导言中抄来的,但是作了拙劣的歪曲。因为它把“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是工人自己的事情”这句响亮的政治口号,篡改成了一句意思模糊的空话。接着,马克思着重指出,这段话的后一句,即所谓“反动的一帮”的谬论,却纯粹是引用拉萨尔早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就一再鼓吹过的,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批判过的陈词滥调。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欧洲的工人运动,由于1848年革命的失败,处于暂时的低潮。当时,革命的无产阶级面对反动政府的血腥镇压,为新的斗争高潮的到来,积极进行理论准备。就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著作,科学地总结了革命的经验教训,阐明了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明确地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同盟军问题。马克思总结1848年到1850年法国阶级斗争的经验时指出,在革命的过程中,无产阶级如果没有把农民和小资产者发动起来,与他们结成牢固的同盟,无产阶级革命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那么,“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1]马克思还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同农民结成同盟军的可能性。指出农民在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可调和的对立中,必然要“把负有推翻资产阶级制度使命的城市无产阶级看作自己的同盟者和领导者。”[2]马克思对德国的劳动农民寄托了很大的希望,认为德国的全部情况,将以是否有一次农民战争来协助无产阶级革命为转移。马克思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无产阶级提出了正确的阶级路线和策略原则,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团结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那个自称为“马克思学生”的拉萨尔,却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路线。他被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吓破了胆,为了取得德国反动派统治者的欢心,竭力贬低和丑化农民群众,妄图转移斗争的方向。
拉萨尔的险恶用心,就是妄图否定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建立工农联盟的思想。拉萨尔是不是只依靠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只不过口号提得“左”一点而已呢?绝对不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拉萨尔歪曲《共产党宣言》,鼓吹“反动的一帮”,“不过是为了粉饰他同专制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这些敌人结成的反资产阶级联盟。”[3]当时德国的政权主要是掌握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手里,地主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有很大势力,反动首相俾斯麦就是一个拥有二万六千公顷土地的容克地主。一小撮专制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代表着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是极端顽固的反革命派。拉萨尔在投机革命的过程中,开始是倒向资产阶级的,后来他看到德国资产阶级过于软弱,就转而依附普鲁士王朝的专制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奴颜婢膝地拜倒在刽子手的脚下,同俾斯麦进行了一系列出卖工人阶级利益的肮脏交易。拉萨尔阶级路线的实质是依靠封建地主阶级,打击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最后把无产阶级孤立起来。他打着反对资产阶级的旗号,企图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服从地主阶级的利益。拉萨尔提出“反动的一帮”这一反动口号,就是为了搞乱阶级阵线,掩盖他与封建地主勾结的罪恶行径。而“哥达纲领”草案的炮制者,却如获至宝,原封不动的把这句口号塞进一个工人阶级政党的纲领里,成为拉萨尔的附庸。可见,他们执行的不是团结、战斗的路线,而是分裂的机会主义路线。
是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阶级路线,还是混淆敌我友的界限,奉行反动的阶级路线,这也是工人运动中两条路线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围绕着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问题。历来存在着激烈的两条路线斗争。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竭力诬蔑中国工人阶级“幼稚”、“力量单薄”,“不能领导革命”;污蔑农民“散漫”、“保守”,“难以参加革命”,妄图把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奉送给资产阶级。毛泽东同志同陈独秀的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地位、现状以及他们对革命的态度,提出了中国在民主革命时期正确的阶级路线和策略原则,就是,依靠无产阶级,打击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中产阶级的右翼,团结农民和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争取中产阶级的左翼。毛泽东还高度地颂扬了农民的革命性和农民运动,反复强调了无产阶级同贫农、中农结成巩固联盟的重要性,把工农联盟看做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过程中,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路线和策略原则,同陈独秀、瞿秋白、王明等各式各样排挤、打击农民和可以团结的革命力量的错误路线进行斗争。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历史条件,为我党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策略,最广泛地团结一切革命力量,最大限度的孤立和打击一小撮阶级敌人,把革命一步步的引向胜利。
2 阶级分析的方法是分清敌我友的根本方法
无产阶级根据什么来制定自己的阶级路线和策略原则呢?列宁说:“马克思是严格根据他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切前提确定无产阶级策略的基本任务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阶级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上的一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分歧和冲突,归根到底是阶级斗争的反映,因此,无产阶级就必须运用阶级斗争的理论来观察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掌握阶级分析的方法,就是要从各个阶级的经济地位出发,进一步揭示出他们在阶级斗争中的思想和政治倾向。这样,就能正确地认识各阶级对革命的态度,决定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问题。
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马克思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揭露和批判了拉萨尔所谓“反动的一帮”的谬论,考察和分析当时德国和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的历史和现状,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正确的阶级路线和策略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首先引用了《共产党宣言》里的一段话:“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4]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是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等等则是被统治的阶级,他们在政治上受压迫,在经济上受剥削,因此,必然要同资产阶级发生尖锐的对立和斗争。但是为什么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呢?这是因为,一方面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要求最彻底的变革社会现实,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铲除人剥削人的社会现象;而作为各中间阶级,由于他们是小生产的私有者,具有两重性——保守性和革命性,当他们有可能维持其生存的条件时,总是力图保持陈旧落后的生产方式,因而不可能提出彻底革命的政治主张和要求。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大工业的产物,经受了组织性和纪律性的锤炼,他们大公无私,勇于牺牲,最具有革命的远见性、坚定性和彻底性。所以,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把消灭剥削和私有制的斗争进行到底,完成把人类社会引向进步的历史使命。正是根据这一科学的阶级分析,《共产党宣言》指出,“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
阶级斗争的历史表明,无产阶级的这种革命性,是其他任何一个阶级都没有的。只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后,中国历史的面貌才为之一新。
承认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斗争中的领导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但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这一立场,同拉萨尔“反动的一帮”的危言耸听是截然不同的。马克思指出,拉萨尔之流把除了工人阶级以外的其他一切阶级统统看作“反动的一帮”,这是极其荒谬的。第一,对资产阶级应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资产阶级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反动的,在它取得政权之前和取得政权之后一段时间里,它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代表者,在破坏封建关系,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推动了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当时,他同那些力图在一切阵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的封建主和中间等级相比,是生气勃勃的革命阶级,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成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资产阶级成了没落腐朽的生产关系的代表。这样,资产阶级就从一个革命的阶级转化为反动的阶级,从革命的动力转化为革命的对象。第二,中间等级也应作具体的分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间等级是指介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即手工业者、小商人、农民等阶级。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小生产的私有者,经常动摇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是一个具有两重性——保守性和革命性的阶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中间等级,如果“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生存,以免于灭亡。所以,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如果说“他们是革命的,那时鉴于他们行将转入无产阶级的队伍,这样,他们就不是维护他们目前的利益,而是维护他们将来的利益,他们就离开自己原来的立场,而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5]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到一小撮垄断资产阶级手中,社会的两极分化愈来愈严重,必然导致各中间阶级的不断分化,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由于破产而逐步转入无产阶级的行列。在这个过程中,受害最深的是广大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其次是城市小手工业者和小资产者。他们在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下,受到大资产阶级的高利盘剥,残酷压榨,濒于倾家荡产的威胁,必然激起对资产阶级的不满和反抗。就拿当时的德国来说,广大农民在经济上不但遭受到容克地主的土地吞并和剥削,而且还受工业资本主义的排挤,大部分丧失了土地和牲畜,变为半无产者,有些到容克地主的庄园当雇工,有些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到了1882年,全德国的小农户占农业总数的五分之三,但仅有耕地的二分之一。政治上他们被剥夺了很多权利,1854年,普鲁士政府颁布“雇农法”,禁止容克地主庄园中的雇农罢耕和结社。在普鲁士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专政下,农民忍受了几十年最痛苦的剥削和奴役。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广大农民的遭遇就更苦了,他们没有土地或有很少一点土地。租地主的地种,一年辛勤劳动还不够交租子,一辈子在死亡线上挣扎。起来革命造反,就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在整个资本主义时期,农民的革命斗争是无产阶级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进行阶级分析,就把应该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问题论述得清清楚楚了。同时,也就把拉萨尔“反动的一帮”的谬论彻底粉碎了。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分清敌我友最根本的方法。掌握了阶级分析的方法,无产阶级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具体的策略。早在八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方法运用来考察和了解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写下了光辉的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同志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做一个大概的分析。”[6]毛泽东同志透彻、生动地说明了各阶级和阶层不同的经济地位和思想政治倾向,从而解决了分清敌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又根据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提出建立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包括一切愿意抗日的阶级,阶层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地主、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被剥夺了,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主义阶段怎么样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分清敌我呢?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一系列光辉著作中,及时给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3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工人阶级胜利的保证
马克思还以德国党的斗争实践,批判了拉萨尔的反动阶级路线,说明工人阶级团结一切团结的力量的重要性。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在1874年德意志帝国国会选举中,由于得到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支持,在国会中的议席由一个增加到六个,这对于当时工人阶级利用议会来揭露俾斯麦的反动政策,做一些宣传鼓动工作,是有一定作用的。当然,无产阶级的斗争并不能局限于议会斗争,广大农民以及小资产者对工人阶级的支持也不只是投票而已。在当时的德国,中等阶级特别是农民占人口的多数,他们蕴藏着巨大的革命力量。如果像拉萨尔那样把他们打成“反动的一帮”,就等于把他们推到反动阶级一边,无产阶级在斗争中失去了同盟军,单枪匹马,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一再表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工人阶级胜利的保证。无论是巴黎公社,还是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都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我国是一个农业国,中间阶级特别是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受苦很深,对反动阶级的反抗也就更激烈。回顾我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什么时候建立了巩固的工农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革命就胜利,就前进;什么时候否定农民的革命性,打击和排斥可以团结的力量,革命就受挫折,就失败。
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之前需要联合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那么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后,能不能放弃这个策略原则呢?列宁给我们做了明确的回答,列宁说:“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在今后的共产主义建设中,由于资产阶级已被推翻,政权已经转到无产阶级手中,似乎我们就可以不要中间分子参加了。这种说法是极端错误的。”从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来看,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千百万革命人民共同的事业。没有农民,农村的社会主义阵地怎么样巩固?农业生产怎么样发展?而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还需要更多的知识分子和其他阶层的革命分子参加。干社会主义除了党的领导和路线正确外,动员群众也是一个决定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所以,只靠少数人不行,而是要团结大多数,团结得越多越好。从无产阶级担负的历史使命看,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整个人类获得解放。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这决定了在社会主义整个过渡时期,无产阶级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阶级斗争中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引导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伟大的事业服务。这就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策略原则。离开这个策略原则就将一事无成。
我们讲团结,并不是说不要原则,不要斗争。我们的团结是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团结和斗争是辩证的统一,我们决不能把团结和斗争这对矛盾的两个侧面割裂开来。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87,69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8.
[3]列 宁.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2.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
[6]列 宁.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