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大词典》引《法苑珠林》书证纰漏研究

2013-08-15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书证大词典

唐 飞

梁启超说:“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以臆度者,在所必摈。”对词典而言,证据就是书证。书证是词典用来证明释义的文献。书证的恰当性、时代及其数量都直接影响对词目的正确释义。总体上看,《汉语大词典》引用的书证贴切、恰当,能较好地验证释义而且大多还能反映汉语词语的历时变化。但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受时代思潮、编者水平等原因,《大词典》在处理一些佛学词条时,对书证的引用并非完全白璧无瑕。因此本文以《法苑珠林》作为据点,系统讨论《大词典》在这方面的问题。

《法苑珠林》共100卷,唐代高僧道世据各种经典编纂而成。该书博记之名物典故,大都注明依据,不作揣摩拟议、凭虚臆测的说法,对引证故事,证必出典。全书约百万余字,博引诸经、律、论、传等四百多种。由于引用经论典籍之多,这部佛典有大量的唐代及唐以前的词语,因此《汉语大词典》收录的中古词条也大量引用该书作为书证。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大词典》在引用佛经文献时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一、引用出处纰漏

《大词典》在引用《法苑珠林》时,没有对一些词条溯源和考证,导致在引用书证时出处出现纰漏,忽略了《法苑珠林》的作者也是转引的其他文献。我们在5-8卷就发现了20余条。

【比居】邻居。《法苑珠林》卷七一:“贾客三人寄住孤独老母舍,应与雇舍直……伺老母不在,默去不与。母归,不见客,即问比居,皆云已去。”按:《法苑珠林》引用的是《法句譬喻经》,《大词典》未能对所引书证进行核对溯源,造成这一失误。

【病因】发生疾病的原因。《法苑珠林》卷一一二:“若有病因,则有病生。”按:此例是《法苑珠林》引《涅槃经》。《大词典》未认真核对原文,因而没有能发现《法苑珠林》援引该书。原文如下:“当知众生所有病者,皆由贪、瞋、我慢为因…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有四毒箭,则为病因。何等为四?一贪欲,二瞋恚,三愚痴,四憍慢。若有病因,则有病生。’”(T53/973c)

【发心】2.特指萌动善心。《法苑珠林》卷七一:“人有见者,发心止恶,竟投钱物布施。”

按:《大词典》未对其所引用的文本溯源,因而造成该疏忽。这段文字摘自唐代唐临《冥报记》,按照大词典体例,当爲《法苑珠林》卷九七引唐唐临《冥报记》。

【发笑】笑起来。《法苑珠林》卷五六:“大衆见之,皆尽发笑,王亦发笑而语言。”按:书证《法苑珠林》援引的求那跋陀罗《杂阿含经》卷23:时,王子名曰拘那罗,在王右边,举二指而不言说,意欲二倍供养。大众见之,皆尽发笑,王亦发笑,而语言。(T02/170a)

《大词典》未对所引文本查证溯源,造成该失误。

【罪报】罪恶的报应。《法苑珠林》卷九十:“是诸畜生有微善根,是故杀者具受罪报。”

按:《大词典》未对文献《法苑珠林》溯源,实际上该文是援引昙无谶《大涅槃经》:故《涅槃经》云:“菩萨知杀有三,谓下中上。下者蚁子乃至一切畜生,唯除菩萨示现生者,是诸畜生有微善根,是故杀者,具受罪报。”(T53/838b)。

【火车】2.佛教语。运载罪人入地狱的能发烈火的车。车上有鬼卒押解罪人。《法苑珠林》卷四九:“欲因礼佛以中伤佛,欲去未到于王舍,城中地自然破裂,火车来迎,生入地狱。”按:《大词典》未对“火车”第二个义项的书证溯源。释义所用的书证《法苑珠林》是全文援引后秦鸠摩罗什《大智度论》,故而书证应该以后秦鸠摩罗什为宜,按《大词典》体例当爲《法苑珠林》卷四九引《大智度论》。

【火害】火灾。《法苑珠林》卷三三:“金刚不幸,不觉失火,大小烧尽,适棺歛讫。不审何罪,遇此火害。”按:《法苑珠林》引用的晋法炬、法立《法句譬喻经》卷2:佛问王曰:“所从来也?”王叉手言:“女金刚不幸不觉失火,大小烧尽,适棺殓还,不审何罪,遇此火害?”(T04/586c)

【焜耀】同“焜燿”。《法苑珠林》卷四一:“又进至一处,见崇台广厦、玉宇金房,琳琅焜耀,晖彩眩目。”按:《大词典》在引用书证时未仔细核对原文,实际上《法苑珠林》的作者一开始就交代文本引用的南朝《述异记》:《述异记》曰庐山有三石……又进至一处,见崇台广厦玉宇金房,琳琅焜耀,晖彩眩目。(T53/521b)

【无畏】5.佛教语。指佛于大众中说法泰然无所畏之德。《法苑珠林》卷八一:“我能飞行游虚空,已过汝界心无畏。”按:与上述问题一样,《大词典》在引文时没有细读文本,实际上《法苑珠林》一开始就交代了引用的北凉·昙无谶《大方等大集经》:又《大集经》云:佛言善男子,过去世有一师子王住深山窟…我能飞行游虚空,已过汝界心无畏。(T53/778a)

【烦恼贼】佛教语。谓烦恼伤人之性,有如盗贼。《法苑珠林》卷五六:“我心得解脱,无明大黑闇;断除诸有葢,以杀烦恼贼。”按:《大词典》第二个书证《法苑珠林》援引的南朝·宋求那跋陀罗《杂阿含经》,按《大词典》体例,当以《法苑珠林》卷五六引南朝·宋求那跋陀罗《杂阿含经》为宜。

【烧除】烧毁去除。《法苑珠林》卷五八:“王者如火,爲诸万民烧除恶患。”按:书证《法苑珠林》引用的是北魏吉迦夜、昙曜合译的《杂宝藏经》:王者如天,覆盖一切;王者如地,载养万物;王者如火,为诸万民,烧除恶患;王者如水,润泽四方。(T04/485b)故《大词典》当以该书作为词条首证。

【燋炷】烧焦的灯芯。燋,通“焦”。《法苑珠林》卷——一:“尔时僧护共入温室,入已火然,筋肉消尽,骨如燋炷。”按:书证《法苑珠林》引用的《佛说因缘僧护经》卷1:尔时僧护比丘,见诸比丘,共入温室共入温室,入已火然筋肉消尽,骨如焦炷。(T17/567b)再者,《法苑珠林》作者在论述该段前也有明确说明是引用该经,因此可得证。

【恶口】2.佛教以恶口为十恶行之一。《法苑珠林》卷九三:“恶口而两舌,好出他人过。”按:《法苑珠林》是直接援引的《佛说华手经》卷九:不能随顺学,如佛所说戒。恶口而两舌,好出他人过。(T16/192b)

【惋恨】2.懊悔。《法苑珠林》卷三四:“显虽觉其韵高,而不悟是神人。后又逢一少僧,显问曰:‘向耆年是谁耶?答云:‘头陁迦叶大弟子也。’显方大惋恨。”

按:该义项的书证《法苑珠林》援引的是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卷三:止有一迳通行,未至里余,忽逢一道人,年可九十,容服麁素而神气俊远。显虽觉其韵高而不悟是神人。后又逢一少僧,显问曰:“向耆年是谁耶?”答云:“头陀迦叶大弟子也。”显方大惋恨,更追至山所。(T50/338a)

【毒气】3.毒力。《法苑珠林》卷六三:“(五百偷贼)尽皆饥渴,于其树下见欢喜丸,诸贼取已,各食一丸,药毒气盛,五百群贼一时俱死。”按:该词条第三个义项提到的书证《法苑珠林》援引的是南朝·齐求那毘地《百喻经》卷3:夫用其言,至他界已未及食之,于夜闇中止宿林间,畏惧恶兽上树避之,其欢喜丸忘置树下。即以其夜值五百偷贼,盗彼国王五百疋马并及宝物来止树下,由其逃突尽皆飢渴,于其树下见欢喜丸,诸贼取已各食一丸,药毒气盛五百群贼一时俱死。(T04/552c)按照《大词典》体例,当以《法苑珠林》卷六三引《百喻经》为宜。

【毒兽】恶兽,猛兽。《法苑珠林》卷六三:“有人入林伐木,迷惑失道,时值大雨,日暮飢寒,恶虫毒兽欲侵害之。”按:书证《法苑珠林》援引的是道世本人所着的《诸经要集》,在该文中亦作说明,《大词典》未核查文本,造成该纰漏。按《大词典》体例,当以《法苑珠林》卷六三引《诸经要集》卷八。

【甘馔】精美的饭食。《法苑珠林》卷七四:“此髠头沙门正应食马麦,不应食此甘馔之供。”按:书证《法苑珠林》援引后汉康孟祥《佛说兴起行经》卷二:过梵志山,见食香美,便兴妬嫉意曰:“此髠头沙门,正应食马麦,不应食此甘馔之供。”(T04/172a)

【留宿】1.留下来住宿。《法苑珠林》卷一○八:“我已受三归五戒,心不懈怠,何畏惧乎?遂自留宿。”按:书证《法苑珠林》援引的是三国·吴支谦《佛说戒消灾经》卷1:男子自念:前舍卫国人,完佛四戒,我神尚为畏之乃尔,我已受三自归、五戒、十善,心不懈怠,何畏惧乎?遂自留宿。(T24/944c)

【畜养】2.抚养;养育。《法苑珠林》卷六:“乳哺畜养,犹如己子。”按:书证《法苑珠林》援引的北凉·昙无谶《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一:时有罗剎妇名曰驴神,见儿不污念言福子,遂于空中接取洗持,将往雪山乳哺畜养,犹如己子等无有异。(T13/274b)

【生死】9.佛教谓流转轮回。后道教亦用之。《法苑珠林》卷八一:“当发行慈心,念怨如善友,展转枉生死,悉曾爲亲族。”按:书证《法苑珠林》援引的西晋竺法护《修行道地经》:当发行慈心,念怨如善友,展转在生死,悉曾为亲族。譬如树生华,转成果无异,父母妻子友,宗亲亦如是。(T15/190a)故,据《大词典》体例,当为《法苑珠林》卷八一引《修行道地经》。另外,大正藏《修行道地经》和《法苑珠林》中都是“展转在生死”,而《大词典》作“展转枉生死”,疑误。

【生活】1.生存。《法苑珠林》卷五七:“诸含血虫,皆贪生活,不当杀之。”明吕坤 《反挽歌》:“人生亦大难,安用苟生活。”按:书证《法苑珠林》援引的南朝·宋沮渠京声《佛说谏王经》卷一:古常如此况于今日,王熟思之无念婬妷,无受侫言证人入罪,当受忠谏治以节度,当畏地狱酷治之痛,诸含血之虫,皆贪生活,不当杀之。(T14/786c)

故,据《大词典》体例,当为《法苑珠林》卷五七引《佛说谏王经》。

【生埋】活埋。《法苑珠林》卷五八:“一臣言,但随师所语,掘地作深坑而生埋之。”按:书证《法苑珠林》援引的西晋竺法护《佛说太子墓魄经》(亦作《佛说太子墓沐魄经》)卷1:一臣言:“当没深水中。”一臣言:“但当随师所语,掘作深坑而生埋之。”(T03/410a)

据《大词典》体例,当为《法苑珠林》卷五八引《佛说太子沐魄经》。

二、断句失误

编纂一部大型的辞书需要涉猎浩繁的文献,而我国古代文献大多是没有明显标注句读的,佛经文献更是如此,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书证断句失误是不可避免的。相对其他辞书而言,《大词典》的书证断句失误较少,我们在5-8卷涉及到书证《法苑珠林》的词目中,仅仅发现一例。

【痈疮】痈疽恶疮。《法苑珠林》卷一一二:“想见诸饮食如脓血,想受诸饮食如涂痈疮。”按:《大词典》对佛经术语理解不当造成断句失误。《法苑珠林》原文如下:观诸世间,无一可乐。妻子眷属如枷锁想,宫殿台观如牢狱想,观诸珍宝如粪聚想,见诸饮食如脓血想,受诸饮食如涂痈疮想。(T53/975b)。“想”在佛经里是一个术语,据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想,术语,心性作用之一。浮事物之相于心上,以为起言语之因者,与一切之心相应而起”,“如...想”在这里是一个固定格式,不宜隔开。《大词典》断句出现了“想见”、“想受”连用,这种处理着实让人费解。

三、排序紊乱

词典的释义一般要求书证按照时间的由远及近排序,通过这种方式来体现词语的历时源流。如果书证的排序紊乱,我们就无法正确揭示出词语的发展线条。

【焜耀】同“焜燿”。《法苑珠林》卷四一:“又进至一处,见崇台广厦、玉宇金房,琳琅焜耀,晖彩眩目。”《红楼梦》第六四回:“是日,丧仪焜耀,宾客如云。”清黄景仁《尧母庙》诗:“丹陵缅郁盘,黄云想焜耀。”宋王安石《祭吕侍读文》:“是爲世臣,焜耀家邦。”

按:大词典对该词目处理得不妥。《红楼梦》是清代曹雪芹的文学作品,而王安石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因此王安石的著作应该排在《红楼梦》之前。

【欲海】佛教语。谓情欲令人迷失本性,沉沦于生死大海。亦泛指贪欲。《金石萃编·北齐邑义主一百人等造灵塔记》:“三涂无乐,欲海多难。”唐李俨 《〈法苑珠林〉序》:“导迷生于欲海,情尘共心垢同消;引穷子于慈室,衣寳与髻珠双至。”明陈汝元《金莲记·赋鹤》:“端只爲爱河欲海起波涛,名缰利锁不能逃。”清吴下阿蒙《断袖篇·木工子》:“此道士于欲海横流,势不能遏,竟毅然一决,以楚毒断絶爱根,可谓地狱劫中证天堂果矣。”

按:《金石萃编》是一部金石学著作,一共一百六十卷,清人王昶着,按时间排序,当在唐朝李俨和明代陈汝元的作品之后。

[1]曲文君.《汉语大词典》疏误与修订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2]吴金华.《汉语大词典》商定五题[J].辞书研究,1999(3).

[3]谭代龙.《汉语大词典》阅读札记 [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1).

[4]谭代龙.《汉语大词典》引义凈作品考[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4).

[5]丁福保.佛学大辞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汉语大词典书证大词典
我国书证提出命令制度构造的反思与调整*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从现存最早话本新词新义看《汉语大词典》晚收的词条及义项
评《〈汉语大词典〉研究》
敦煌碑刻文书词汇与《汉语大词典》释义缺失例举
《新论》词语释义:兼论《汉语大词典》之义项疏漏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汉语大词典》现代书证失误及其影响——以《围城》书证为例
我国民事诉讼书证内涵的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