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准化教育”和“英才教育”之争——韩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2013-08-15王海丰
王海丰
(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天津300387)
一、韩国基础教育现状
学生现状:为了取消公办学校间的差距,韩国早在1969年至1971年就完全废除了小升初的考试,从1974年开始,以首尔为代表的部分大城市也开始废除了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升学压力不大,但为了能考取知名大学,学生们每周要上34小时的课程,有95%的学生会在周末及寒暑假到社会上办的辅导班去补习。韩国的中学开设家政课、环保课和第二外语课,家政课最被重视,无论男生女生都必须上,课堂内容包括学习做菜、洗碗、做衣服等培养动手能力的生活常识。此外,韩国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教育,内容包括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等。
教师现状:韩国的法律有规定,学校在职教师不能搞有偿家教,不能在社会上办的“学院”(培训班)任教,前提是教师的工作报酬有高度保证。2007年,韩国普通中学的校长月薪约为46万韩元,相当于人民币3.35万元,在职教师的年收入也在30万元人民币以上。教师的课余时间一般是网上研修、旅游以及收拾家务,或者进行学生的课外辅导,费用由教育厅直接拨款给这些教师。
制度现状:韩国的大学录取,全国统考成绩不是唯一的录取依据,平时成绩占高考录取比重的40%,韩国学生上大学容易,上知名大学则需要非常优异的连贯成绩。为了均衡学校间的师资,将5年定为韩国的校长和教师在一所学校工作的周期,之后就要轮换到另一所学校,在学生不择校的情况下,使学校、教师、学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全面发展。[1]
二、韩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历程
(一)平准化教育改革
在20世纪60年代,韩国初中、高中升学考试出现了激烈竞争的局面,由于学校过于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上课、作业负担过重,各类补习班象雨后春笋一样,一夜间遍地开花。带着弊病的韩国基础教育,使处在发育阶段的儿童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学生家长因负担过重而表示强烈不满,社会问题突显。
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韩国政府于1968年,依据《韩国宪法》第31条第4项的相关规定,即“教育的民主性、专门性和政治中立性是由韩国宪法所保障”,以就近入学制度取代了多年的初中入学考试制度。同一思路考虑,于1974年韩国政府开始推广“高中平准化政策”(High School Equalization Policy)改革,完善韩国基础教育制度。
所谓“平准化教育”,是指平衡、标准化的教育,即中小学教育质量在达到标准、均衡的基础上实现统一和公平,同时进行初高中入学制度的改革,彻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2]根据“平准化教育”的改革政策,韩国政府将高中分为公立和私立学区片,为了实现高中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和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消除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在教育经费、招生人数、班级规模、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差异,韩国最终采用抽签的方式分配学生。
实践证明,“平准化教育”改革对韩国基础教育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缩小了学校之间的差距,最大程度上消除了教育不公现象;提高了高中教育质量,缓和了课外补习热和复读生的累积,缓解了中等教育的非正常运营。然而,“平准化教育”政策同时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如:剥夺了学生的教育选择权,侵害了学校的自主权,阻碍了学校的自律性和多样性发展,加速了优秀高中所在地住宅价格的上涨,以及因学生能力不齐而导致学习指导困难和教学效果下降等。
(二)英才教育改革
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亚洲各国的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韩国也不例外。为了发现人才,开发其潜能,韩国于1999年制定了《英才教育振兴法》,意在通过实施符合其能力及素质的教育,实现其自我价值,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韩国对“英才”的理解是“具有非凡的才能,为了开发其潜力需要‘特殊’教育的个人”,所以“英才教育”则是指专门针对那些具有非凡才能的人的特殊教育。通过早期挖掘具有特殊才能的优秀人才的潜在能力,因人施教,在个人能力得到最大发挥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3]其举措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当“英才教育”改革融入到韩国基础教育改革基本理念时,它与“平准化教育”理念是不相违背的,“英才教育”是为了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而不是为了发现少数特长生,在此基础上,执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英才教育”的过程即“诊断——处方”。
致力于提升基础教育质量。“英才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追求卓越,提升教育质量,这与韩国教育改革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在“平准化教育”政策的影响下,一直以来韩国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是针对普通的一般学生,而部分优秀学生的学习需要不能得到充分满足。这样一来,“英才教育”政策的推出弥补了优秀学生挑战性学习的不足,使原来的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达到了新的平衡,基础教育质量得到大大提升。韩国的“英才教育”改革强调的不是高难度课程而是高水平的思维技能;强调的不是知识片断的机械记忆而是自我导向的学习;强调的不是标准化考试工具,而是使用创意作品和日志等评价工具。
建构终身学习化社会。“英才教育”改革的一项长远目标,是建构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韩国英才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是韩国“英才教育”改革中非常关注的一项内容,职业规划教育中更多的体现学生对于社会真正贡献的教育。韩国政府的“英才教育”改革中的英才教育并非是在传统的教育地点——学校课堂——进行,而是在课堂以外的其他场所以非传统的教学方式获得,例如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研讨会、社会实践等。所以,韩国政府的“英才教育”改革倡导教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由于“英才教育”改革的实施,韩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最近的 PISA测试结果表明,韩国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成绩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中名列前茅,在阅读成绩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远远高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此外,韩国学生不仅成绩优异,而且成绩分布均匀。[4]
三、韩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自上世纪中叶开始,韩国政府围绕公平教育和创新教育等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政策,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方面进行了多次改革。实践证明,韩国政府的教育改革政策极大地促进了韩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并使之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普及率高、质量高、均衡度高的成功典范,其中“平准化教育”和“英才教育”改革是最具代表性的。尽管如此,韩国政府始终在“平准化教育”与“英才教育”之间摇摆,演绎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基础教育改革拉锯战。[5]
韩国基础教育改革历程中的“平准化教育”与“英才教育”之争,其实质是全民教育、公平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特色教育之间的对垒。韩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所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如教育的公平与质量问题、课程内容过难过多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不足问题等,而韩国这种以平准化教育和英才教育为代表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坚持在教育领域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具有极大的启示。
我国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工作方针。对于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而言,只有统筹促进学生个性化与促进教育公平多样化发展的关系,才是真正落实以上20字工作方针。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这无疑是落实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但是这种均衡政策仅局限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而高中学校依然良莠不齐,而且中考成绩依然是上优质高中的唯一通行证。在这种情形之下,初中生不得不专注于中考的考试科目的学习,在个性化、多样化和创造性的发展方面严重不足,由此甚至衍生出形形色色的社会补习机构,学生的节假日等自主休息时间全都投入进去,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宗旨渐行渐远。因而,统筹考虑促进教育公平与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科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初高中升学考试制度的“平准化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教学内容则可以学习借鉴韩国的“英才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适应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成长需求,避免过于单一的考试内容和方式,避免阻碍学生全面、多样化的健康成长。[6]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优质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的要求,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1]窦桂梅.扫描韩国的基础教育[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7(12).
[2]张红,杨颖秀.二战后韩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嬗变与成效[J].外国教育研究,2008(5).
[3]王金玲,张春莉,朴昶彦.韩国的英才教育及其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10).
[4]PISA 2006:Science Competencies for Tomorrow's World[EB/OL].http://www.oecd.org/dataoecd/15/13/39725224.pdf.
[5]李水山.韩国的“平准化教育”和英才教育的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07(8).
[6]钟守权.回归教育本真之路——韩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历程及启示[J].广东教育,20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