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城乡教师学力差距的文化路径
2013-08-15孙德芳
孙德芳
(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36)
文化是人化,文化主体在文化的浸染中改变着自身,也改变着文化。文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一个人化的过程。[1]文化因素是造成中国城乡教师学力差异的深层原因,缩小城乡教师学力差距必然要经历文化的更新与变迁。积极发挥城乡教师的文化影响力,创建城乡教师平等的文化环境,树立城乡教师共同发展的价值取向,应该成为缩小城乡教师学力差距的基本文化路径。
一、创建城乡教师平等的文化环境
我国城乡的二元文化差距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不平等的文化环境必须加以净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城乡教师学力的差距。城乡教师平等文化的构建要从“形式”平等走向“内容”平等,要从“单一”平等走向“多元”平等,要从“被动”平等走向“主动”平等。
(一)城乡教师平等文化要从“形式”走向“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不仅制定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也制定了具有历史意义、开创性与面向未来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在不同的法律与政策文本中,都不同层面地表明了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赋予了城乡教师合法的“平等”身份,但对城乡教师的地位尤其是经济地位的表述却显示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如《教师法》第二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城市教师住房的建设、租赁、出售实行优先、优惠。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这种保障主体的差异性是构成城乡教师“差距”的文化制度根源。
城乡教师“形式”的平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如城乡教师的原有身份都是“国家干部”,具有同等的经济待遇与政治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村教师扎根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尤其是一批民办教师与代课教师,他们为中国的农村教育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化的时代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仅靠“形式”的平等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了。
城乡教师“内容”的实质性平等必须是当今教育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城乡的“形式”平等,不能解决城乡教师不平等的客观问题。现实情况是城市教师的收入、福利待遇都明显高于农村教师,农村教师在学习机会、提升机会方面也都低于城市教师,从而造成了农村教师职业倦怠严重、自我身份认同低、社会评价不高等现实问题。农村教师在农村的特殊价值未能得以充分发挥。[2]此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城乡教师不平等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如教科书的城市化倾向,考评制度的城市化标准等等,这些都是造成城乡教师学力差距的主要原因。所以,城乡教师平等文化必然要由“形式”走向“内容”。
(二)城乡教师平等文化要从“单一”走向“多元”
城乡教师平等文化意味着城乡教师具有各自的文化优势,必须相互尊重与理解。“城乡”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就具有中国的特色。城市文化意味着工业与文明,农村文化则意味着农业与落后,尤其是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城市文化的优势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与突出。在我国,农村教师所特有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往往被误认为是“弱势文化”或“落后文化”。留给我们更应该深刻思考的是农村教师文化的优势究竟在哪里?我们该怎样去尊重、理解和发扬农村文化的优势?
文化本身具有与生俱来的独特性,无论是单一的城市教师文化或农村教师文化都不能凌驾于另一种文化之上,更不能用一种文化的所谓“优势”去剥夺另一种文化的合法性存在。其实任何一种文化,其所表征的该文化的人化过程,都是人的活动历史轨迹的呈现,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对世界万物的感悟及相互实践的结果。
文化趋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当今世界的工业化与标准化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趋同的文化倾向,简单化的文化趋同就可能会导致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侵犯”,反映在教育及教师文化上即是城市文化对农村文化的剥夺,现在的教师培训与发展应该警惕这一现象的发生,我们更多思考城市教师优势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充分吸收与发扬农村教师文化的精华,这本身也反映了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征。
平等基础上的多元理解、多元共处与多元融合是城乡教师文化平等的基本表现,这也是教师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这一点必须引起每一位关心教育的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单一文化只能导致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殖民”,城乡教师的文化平等必经之路是要走向城乡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文化的多元存在。
(三)城乡教师平等文化要从“被动”走向“主动”
城乡教师平等文化的形成具有过程性与时间性,这就更加证明了这一历史进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城乡教师平等不仅要体现在外在利益补偿性的被动平等上,也要体现在内在意识唤醒上的主动平等上。
城乡教师的“被动”平等是指形式上的平等是外在给予的。作为教师本身应该被赋予的平等权,却在自我的意义上无法决定自身的各种权利。这种平等性超出了教育自身的范围。从更广的意义上讲,教育本身作为整个社会的一部分,应该服从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并且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在特殊的历史条件及背景下,从国家的宏观全局来思量城乡教师的定位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农村教师的平等权利要求给予补偿或归还,同样也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选择。国家要考虑的重要指向就是农村教师在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上,在国民素质提升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过多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默默地耕耘在祖国的环境恶劣的每个角落。可以说,没有农村教师的奉献,就没有中国教育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快速发展。作为国家主体而言,把平等权利归还给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也是历史赋予的时代责任。
其实,平等文化含义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城乡教师的“主动”平等。城乡教师的“主动”平等是教师作为主体的充分体现,平等是国家应该给予的,平等是我们每位教师的权利。只有教师自身平等意识的唤醒,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如果说国家给予的平等称为“消极平等”的话,那么教师内在主动的争取平等则可称为“积极平等”。但,重视农村教师的主动性平等并不是否定城市教师的权利,城乡教师的学力发展绝不是削峰填谷。
主动意义上的平等复归是国家主体和教师主体的双重体现,理想的状态应是从国家主体到教师主体的充分张扬,主动性应该渗透到教师工作的各个领域。如果说教师的“被动”平等是从形式来讲的话,那么“主动”平等才是具有实质性的内容上的平等,所以城乡教师的平等文化要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形式”走向“内容”。被动与主动,形式与内容的充分结合才是平等文化的真实体现。
二、树立城乡教师学力发展的价值取向
平等文化是城乡教师学力发展的共同根基与内在根源,共同发展构成了城乡教师学力发展的核心,差异发展是城乡教师学力发展的价值原则,而个性发展则成为城乡教师发展的价值标准。
(一)共同发展是城乡教师学力发展的价值核心
对城乡教师而言,共同发展则是教师文化的最核心价值。无论是从宏观的人性论及人性假设而言,还是从教师的群体或个体而言,都应该是面向未来的成长与进步。可以说,这是历史发展的应然趋势。共同发展意味着一种前进的趋势与方向,是城乡教师共同的追求,它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目标。没有城乡教师的共同发展,中国的教育就会畸形,中国教育的发展就会面临许多严重的问题与挑战。教师所肩负的历史担当是沉重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为城乡教师的共同发展提供了保障,指明了方向。
共同发展是指城乡教师的发展不是以一方的牺牲为代价的剥削性发展,也不是一方吞噬另一方的压制性发展。首先,城乡教师不是作为二元对立而存在的,在性质上具有身份的一致性即都是人民教师,只是存在服务对象与服务环境上的差异,二者是平等的主体,没有歧视与偏见;其次,共同发展绝不是城乡教师的同样化发展,而应该是根据城乡教师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多样化与多元化的发展。
共同发展的目标与理想是明确的和唯一的,而共同发展的路径则是多样与多变的。目前在人们的心目中,农村教师的素质似乎低于城市教师,通过教师学力的调查发现并非农村教师的所有方面都低于城市教师,比如,农村教师在生存和生活能力方面明显高于城市教师,所以,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都应通过弥补自身的不足,来实现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在保持城市教师继续发展的同时,应加快农村教师发展的步伐。尽管在现实情况下,农村教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各级政府都在努力地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但社会各界在本质认识上似乎还没有真正扭转过来,因此,在深层的文化认识上仍需进一步的完善。
应该谨记的是城乡教师的共同发展绝不是统一模式的“城市化”发展或“农村化”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应该引起人们深入思考的是农村教师的独特性的削弱或消失,这一问题在农村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农村教师究竟往哪里去,该怎么去?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决的时代课题。
(二)差异发展是城乡教师学力发展的价值原则
如果说共同发展是平等文化的外在形式的话,那么差异发展则是体现内在本质的平等。其实,共同发展不仅包含形式上的平等,同时,也包含具有实质内容的平等,共同发展是宏观性目标,差异发展则可称为具体性价值原则。在宏观目标指引下的城乡教师的差异发展才是教师发展的可行之路,也是城乡教师学力发展的基本价值原则。
差异发展的立足点应该是发展主体的多样性,发展环境的复杂性,发展条件的有限性,发展目标的动态性,这种多元、多样、复杂、变化的多种因素的综合排列与组合构成了城乡教师的独特性、多样性与复杂性,这一差异资源又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础。[3]所以差异发展不是理论的需求,而是城乡教师的现实需求。差异发展不仅是一个指导性的宏观价值原则,更是具有针对性的实体性价值原则。
差异发展为共同发展提供了根基与得以繁衍的肥沃土壤,否则城乡教师的共同发展就有可能走向统一化模式、走向机械、“城市化”发展的偏道。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差异发展不是毫无目标的无政府主义的盲目漂流或者是相对主义的“都可以”状态。差异发展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不脱离现实,这一现实即是指教师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现实,也是指教师所处的教育现实。
(三)个性发展是城乡教师学力发展的价值标准
城乡教师学力发展价值理念如果要看成一个层级关系,或者看成一个“金字塔”模型的话,共同发展是目标是最高导向,差异发展是原则是中坚核心,那么个性发展则是最底层最基础的价值标准。只有每个教师的个性与特长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与发展,共同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差异发展的原则才能体现。所以个性发展文化的张扬与体现同样是城乡教师学力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这一点足以构成检验城乡教师学力发展的价值标准。
个性发展是教师发展的一种境界与期望,是差异发展和共同发展的立足点与着眼点,是每位落实到教师个体身上的具体发展,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本质。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必须释放教师个性,培育个性化的教师。[4]个性发展文化的创造与营建是任何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应然选择,只有每位教师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发展,整个教育的个性才能体现出来。
个性发展的文化塑造首先要从思想认识的高度落实到各级主体上,只有认识到个性发展的重要性与战略意义,各级主体才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其次,要充分认识到个性发展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个性发展不是停留在口号上的抽象定义,它应该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具体行动,无论是国际经验还是国内经验都无法回避社会发展水平这一问题。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个性发展才会有可能性条件。最后,个性发展的文化应该是每个人努力的方向,只有经过每个个体的积极努力与争取,才能在主体性意义上实现城乡教师的学力发展,才能形成有个性的城乡教师文化。
个性发展文化不是个性基础上的自由主义的随意发展,这种个性发展文化一是充分张扬个性,尊重教师的自由与自主选择,另一方面这种个性发展文化更应该张扬的是一种责任担当,否则个性发展只能会导致偏狭的个人主义。
价值取向是城乡教师学力发展的文化核心,它决定了城乡教师发展的路径与方向。如前所述,共同发展是城乡教师学力发展的价值核心,差异发展是城乡教师学力发展的价值原则,个性发展则是城乡教师学力发展的价值标准,这种三位一体的价值取向则是构建城乡教师学力发展的文化路向。
三、积极发挥城乡教师的文化影响力
教师文化是教师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的生存基础。教师文化通过对教师行为的制约从根本上影响教育改革的推行。[5]城乡教师的文化影响力与辐射力在任何社会发展的历程中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与历史意义。城乡教师不仅担负着文化传承的责任,也担负着文化创造的责任,他们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实现着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一)发挥城乡教师的文化继承力
文化继承是教育最本质的功能之一,教师最基本的任务之一便是将人类已有的生产经验与生活经验传递给下一代。而作为教师要想履行自己的文化传承的职责就必然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所以城乡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发展自身的文化继承力。
文化继承力是教师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教师发展的直观体现。教师学力发展水平直接彰显教师自身的文化继承力。教师的文化继承体现着教师自身的理解与感悟,弥散着教师的认识与境界,城乡教师的文化继承力呈现着多样性的差异。教师没有较强的文化继承力就很难有较快的发展,二者直接呈相关的发展趋势。
教师的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的接受,教师的文化继承力是教师学力的重要体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教师的身份地位经历从谋生的“职业”到“专业”的转变,教师在文化传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当下信息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农村教师的文化继承似乎显得弱化,教师作为农村特有的知识分子的地位已经受到了冲击与动摇。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城乡教师作为特有的知识代言人应该重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尤其是泛教育视野下,城乡教师的地位不能削弱,不能仅仅局限在当下的学校视域之内,应该跳出来重新思考与定位城乡教师的文化传承价值。
发挥城乡教师的文化继承力的首要措施就是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教师的学力发展,激发城乡教师的文化主体性,张扬教师的文化自觉性,让教师重新沐浴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的同时,也浸染现代文化。城乡教师只有在文化意识高度自觉的情况下才能发展与张扬其自身的文化继承力。
(二)发挥城乡教师的文化传授力
文化传授是教师存在的基本价值,是教师职责的基本体现。教师作为文化承载的对象,在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继承力的同时,还需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在教书育人中发挥自己的文化传授功能。教师代表着先进文化,是国家文化传递的主要承担者。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再到大学,粗略算计起来,人们在学校中所经历的时间将占人生中的重要部分。教师在其中的影响力是无法想象的。因而,任何对教师职责疏忽的社会都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可以说教师就等于文化传授。
教师的文化传授力也是教师学力的重要体现,教师要想拥有较强的文化传授力必须要不断地学习,不断丰富自身文化内涵,掌握传授策略,具有先进的传授理念。对教师文化传授力的重视与发挥是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城乡教师学力提升的重要方面,而如何在文化层面发挥教师的作用,则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重要任务。城乡教师是解决城乡二元文化对立的主要承担者,是消解城乡文化不平等的的主力军。
(三)发挥城乡教师的文化创造力
教育具有继承、参与和贡献的三重目的,文化哲学意义上的教育目标在于价值形成力与文化创造力。创新是新世纪的教育使命[6],文化创造力是民族文化独立、彰显与发扬的基本推动力,是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源泉。教师的文化创造力充分体现着教师独立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崇高的责任和不泯的良知。
文化创造力需要时代的宽容、包容、多元的环境,这可以使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教师在深度参与和彼此碰撞中形成一种文化创造力。教师的文化创造力体现于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在继承中创造,在传承中创造,在创造中创造,时刻都会体现教师自身的文化创造性,这一点也是由教师的专业性质所决定的。教育本身即是人对人的影响活动,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创造才华,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自身的文化影响力与文化引领作用。
教师文化创造力绝不是简单的模仿与机械的复制,尤其是在追求技术、追求功利的文化倾向越发严重,仿造、复制的文化现象渗透在文化的各个领域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要具有自觉的文化创新与创造意识,否则我们就可能扼杀了我们的文化冲动,压抑了我们的精神信仰,禁锢了我们的激情,消泯了我们的理性,使我们不再富有创造性,而这种放弃精神自主与生命主体意识的复制现象,不仅不利于根除城乡二元不平等的对立文化,而且,有可能还会使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
综上所述,积极发挥城乡教师的文化影响力是张扬与历练教师学力的重要途径,主动提升城乡教师的文化平等意识,增强城乡教师的文化平等能力是减弱与消除城乡文化歧视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张济洲.农村教师的文化困境及公共性重建[J].教育科学,2013(1).
[3] 梁钊华.论教师差异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中国成人教育,2011(22).
[4] 许爱红.释放教师个性:“钱学森之问”的一种解答[J].当代教育科学,2010(23).
[5] 韩登亮,康延军.教师文化影响教育改革的发展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8(19).
[6] 丁钢.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