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核心职业能力

2013-08-15符有明

关键词:语文课程文本课文

符有明

(广东省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广东罗定527200)

语文教师的本职工作是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语文教师的阅读能力。要把语文课教好,教师就要能把课文读好,“教师要教得‘得法’,关键在于自己先要读得‘得法’”。[1]如果教师没法读透课文,要把课讲好只是空谈,语文教学就无法实现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人格等一系列的教学目的。因此,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必备能力,也是语文教师的核心职业能力。

一、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能力

从事语文教学,需要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语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质量,“老师本身的语文素养是决定因素。”[2]语文教师有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教学才会有新意、有个性,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的语文素养。要提高语文素养,就要进行大量而有效的阅读,阅读能力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要条件。

阅读能为语文素养提供综合的积累。语文素养是经过阅读积累而形成的。阅读积累不是单一的语言积累,而是语言材料、知识经验、思想感情的综合积累。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是用来表达事物、表达思想的,同时也是吸收人们所需素养的重要渠道。日本学者滨田正秀认为:“语言半是事物的代名词;半是精神和感情的代名词,它是介于事物同精神之间的一种媒介体。”[3]在各种文本中,语言文字总是同它所涉及的事物的知识,同作者表达的对待事物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着的,语言、知识、思想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语文教师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扩大识字量、丰富词汇、增加语感,而且还能理解文章语言所表达的事物,受到文本的思想启迪、感染和熏陶,语言材料、知识经验和思想情感等积累同时获得,一种综合的素养也随之形成。

阅读可以提高教师的语感能力。语感,就是意图感,就是当下把握住话语意图的能力。它是语文素养最直接的体现,人们在现实生活的言语活动中所说的话(包括用文字写成的文本)都是具备表达意图的。要能表达好意图或准确理解对方话语的意图,都需要有良好的语感能力。人们在话语或对话中,不管是表达意图或理解意图,都要做到准确和敏捷,这是语感的核心。因此,要力争做到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而且听得真,说得好,看得准,写得美。语文教师要具备如此良好的语文素养,就需要有大量的阅读实践和积累。语文教师的阅读能力,就是文本“怎样写”与为什么“这样写”的关系的拆解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阅读实践中去获得和积淀,在不断地“追索原意”和“构建意义”的过程中培养语感。语感能力一旦形成,我们再面对不同的文本时就可以借助文本的语言形式去追索作者的“原意”或构建意义。比如,阅读科学文本时,由于文本形式的语义、文本内容的含义与作者的原意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可以凭借言语形式之“语义”去直接追索作者的原意;而阅读文学文本时,既要从字面弄清其基本意思,又要仔细揣摩作者的意图,特别要关注“陌生”语言的语意丰富性,从而与作者共同构建意义。

阅读可不断体悟语言的人文情感。语文素养由语言素养与文化素养构成。“所谓‘语言素养’,是指以文字为载体的人的认知、情感和操作等几种因素在学习、交际、创造与自身发展中的综合体现。‘文化素养’是指作为主体的人通过对由语文工具所负载的民族和人类的文化内容的学习,内化为思想觉悟、道德涵养、人格品质,影响人学习、交际、创造和自身发展的综合反映。”[4]祖国语言是负载着祖国和民族的行为方式、思想情感的语言,传承着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因此,学习祖国语言不同于一般单纯学习某一种语言的活动,它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既包括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也包括对文学、文化思想和人文情感等方面的学习。

语文教师通过大量而有效地阅读,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语言素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吸取语言中的文化营养,体会人类的思想情感和人格品位,习得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素养。在阅读中获得这些综合的素养,能够帮助教师理解文本中作者的意图,指导教师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意图,以满足在生活、教学中交往、对话的需要。

二、阅读能力决定语文教学目标的制订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这是每个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首先面临并必须解决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为语文课程做了定位:“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显然,语文兼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功能与性质。这样,语文课程的目标就已明确:一为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如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等。二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美好的情趣情感。语文教学中的每个年级、每个单元、每一课都应围绕这个大目标去进行教学。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一些语文教师目标模糊,甚至迷失。表现在教学课文时,无法确定目标,只是随意读读课文,看看参考书,然后仅凭感觉确定教学内容,想到什么就教什么,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则搞不清楚,或者根本就没能力去搞清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较为复杂的,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教师的阅读能力不强。

良好的阅读能力可以帮助教师弄懂课文文本。中小学语文教材是编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选编的文章,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在于教会学生读这些文章。因此,课文文本就成了语文教学实现语文课程本质内涵的桥梁和媒介,读解这些文本也就成了语文教师的中心任务。要解读这些文本,教师自身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认识高度,需要有较强的文本感悟和解读能力,同时具备较开阔的文化视野,才能挖掘文本背后的内涵,创造开阔的认知领域,让学生翱翔其间,感悟文学、文化的美,学生对文本的阐释和鉴赏能力才会真正提高。语文课要真正教会学生读文章,就必须有会读文章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自身的阅读能力,是教学成效的先决条件。而教师的阅读能力的表现,就是要读懂语文课本中的各类文本。阅读这些文本,首先要有文体意识,然后据不同的文本运用不同的方法解读。中小学语文课文多是科学文本和文学文本。科学文本的语言和表达的方式一般比较单一,与作者的表意基本一致,因此,可以通过文本的语言文字解读文意。文学文本的表意一般比较含蓄,阅读时需要通过对其语言的品味,才能体会到作品背后的思想与情感内涵。语文教师读透了课文文本,就为教好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够帮助教师抓住课文的个性特点。在语文教材里,编者围绕语文教学的总目标,选编了一系列教学文本,以构成一个完备的知识体系,每个文本都会有其侧重的诉求点。作为语文教师,阅读这些文本的目的,是按照教材所选文本构建一个阅读体系,选定阅读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要选定文本的阅读教学的内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在阅读时准确抓住课文教学的侧重点。教学时面对教材中各单元的课文,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想教,把课文讲成知识的“大杂烩”,也不能任意确定一两个点,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要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个性特点,确定教学的侧重点。比如同是记叙文,它们的侧重点可能不同。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写人,我们的教学重点就应有所不同。面对不同的文体,语文教师要读出其不同的文体感,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确定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如同是文学作品,文体特点却各异。诗歌具有意象和意境,其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就应放在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上。散文与诗歌一样,都是作者的真实情感的艺术表现,但散文写的是真人真事,是作者的人格和性情的真实体现。因此,散文具有真实感、独特性与个性美的特点,蕴涵深厚而优美的人文底蕴,在进行散文教学时就应抓住这个着眼点,阅读出这些课文的个性特点,据此确定教学的重点,这会使语文教学更具特色。

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现代教学论认为,作为人类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行为,其内容、途径和方法都存在一定的规律。语文教学正是如此,教什么、学什么都应有明确的规律,不能随意而为,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它应该是一种目标明确的科学行为。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艰苦而有效的阅读。首先要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教学的总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格而制定的纲领性文件,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以及功能作出了明确的定位,即“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认真阅读,细心揣摩,领会其深刻的含义和精神,并用其来指导语文教学活动;其次,阅读教材,研究整套教材的内容和体系,拟制整套教材的目标体系。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文质兼美,内容丰富,且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体系。教师要认真研读整套教材,吃透教材的内容和体系,弄清楚一册课本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个单元在整册课本中所担当的角色及功能,一篇课文在一个单元中的支点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整套教材的教学目标体系。在这个目标体系里,对每册教材制定出一个大目标,在这个大目标下给每个单元、每篇课文做出明确的目标定位,使这些教学目标形成一个“教学路线图”。按照“教学路线图”来施行语文教学,这样可以有效地改变“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这种随意的、盲目的状态,语文教学就会有序而又有效;第三,阅读文本,确定课文具体的教学目标。文本是知识和作者情感的载体,是编者意图的体现,是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桥梁。只有经过认真的阅读,透彻了解文本的内容,才能有效地架起这座桥梁。有些文本表意较为明了直接,有些文本表意则较为含蓄委婉。不管是哪一种文本,我们都应反复阅读,通过文本的语言文字,了解其表现形式,揣摩作者的情感意图,理清行文思路和方法,把握文本内容的重点、知识点和动情点,确定教学的重点。然后在单元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综合考虑,制定出课文的具体教学目标。这样就可以走出“千遍一律”的教学困局。

三、阅读能力左右教学方法的选用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因为教师素质水平的发挥、教学方案的实施,都要通过教学方法来实现。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很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语文教师能否正确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决定因素是其阅读能力的高低。如果教师读懂读透了课文,对教法就会胸有成竹;如果教师连课文都读不懂读不透,那教学肯定是毫无章法,随心所欲,想怎么教就怎么教了。可见语文教师的阅读能力对教学方法的选用影响很大。

会“读”才能“施教”。阅读能力决定教师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教师的阅读能力应是善于从读物中获取丰富的信息和精神营养的能力,是善于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能力,而不是只会依照刻板的套路“分析”文章的“能力”。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石,也是语文教学方法的承重点。面对一篇课文,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怎么教。阅读能力低的教师往往只会借助“教参”,把“教参”的东西照搬到课堂里去,这样的教法色白无华,毫无生气。其实,语文教学方法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的技巧,它是各种素养、精神的汇聚点,要选用好,教师就要有较为开阔的阅读视野,把握好各路气脉。语文教师选择教学方法,首要的是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了解语文课的定位,选择符合语文课的教法,把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避免出现“对语言学有研究的教师,就容易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课;爱好广泛的教师,就倾向于把语文课上成文化课;钟情于文学的教师,就可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注重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语文课又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5]的现象。其次,阅读文本,要把握课文的文体和内容重点。力避“同样一篇课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千差万别、千奇百怪”的情况[6],这是阅读的关键点,只有把课文文本读熟读透,才能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再次,以较宽阔的阅读视野,以文本作为基点,把教材的编排意图、课文的文体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本身的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最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会“读”才可“善教”。阅读不是单纯的视觉行为,它是读者个体的智能活动,它没有一种简单的、固定的行为模式。阅读的深浅因阅读主体的不同而各异,阅读方式也会因阅读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语文教师的“会读”主要表现在他能根据阅读对象而采用恰当的阅读方式方法,以深刻理解阅读对象的精髓。如阅读科学文本,能通过客观朴素的语言和行文思路,把握文本的思想观点或技术;阅读文学文本,则要通过文本中的人物、事件、情景等领悟文本的情感和意义。如果阅读的是语言优美、文情并茂的课文,就应细细品味;阅读说理严密、逻辑性强的课文则细读深思。针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读法,直到确实读出自己的心得,品出独特的情味,教学方法自然会“得来全不费功夫”。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读文章”,而怎么教会学生阅读这是一个复杂的智力行为。“善教”就是根据所要教学的课文,读出自己的特别体会,然后选择富有个性而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个教法是来自教师个体阅读所得,它适合课文教学要求,又与别人的教法所不同。如全国特级教师钱梦龙的“导读法”、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法”,就是因为他们有独特的阅读体会而流淌出来的成功教法。只要教师能熟读课文、读懂课文,就会找到恰当的教学方法并驾驭好这种方法,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语文教师的阅读能力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是明显的、实在的,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就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语文教师的阅读能力怎样才能确实地转化为语文教学能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贾志敏.语文课堂拒绝表演[J].语文建设,2013(1).

[3] 王诗客,王尚文.语文教学与语言体验[J].课程·教材·教法,2010(10).

[4] 李海涛.语文素养与教师语言行为的关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4(3).

[5] 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 唐建新.语文教学何时能走出无具体内容的困局[J].语文学习,2013(4).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文本课文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