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脘腹痛文献研究*
2013-08-15王礼凤
王礼凤
(陕西中医学院温病学教研室,咸阳 712046)
朱丹溪(1281—1358),字彦修,名震亨,元代著名医学家,其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中国医学贡献卓著。主要著述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等。通过对朱丹溪著作的研究,现将其关于脘腹痛的辨治思想整理归纳如下。
1 释名
朱丹溪所论脘腹痛病名不一,但主要指胃脘以下部位的疼痛,多与中焦脾、胃、肠道关系密切,个别地方提到心痛或者心腹痛,从其伴随症状来看,特指疼痛部位在上脘接近心窝处,也属于脾胃肠的病变,如《金匮钩玄》中专门列“心痛”篇,但在心痛之后又注明“心痛”即“胃脘痛”,故有这样的记载:“心痛,虽日数多,不吃饮食,不死。若痛方止便吃还痛,必须三五服药后,方可吃物。”另外脘腹痛也包括了一部分妇科疾病在内,与女子胞关系密切,多因胞宫冲任空虚,瘀血阻滞经脉所致,其疼痛的部位在小腹,如《金匮钩玄》中就有“产后败血所去不尽,在小腹作痛”的记载。
2 病因病机
朱丹溪所论脘腹痛的原因主要包括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是暑热、寒湿之邪;内伤酒食而致积热、食积、湿痰、瘀血,最终必引起气血失调,气滞则腹气不通,血瘀则经脉滞塞,故不通则痛,如《金匮钩玄·腹痛》中说:“有寒客之则阻不行,有热内生郁而不散,有死血,有食积,有湿痰结滞,妨碍升降。”或者也可因产后败血恶露不尽,经脉瘀滞;他病误用攻下,而致邪气内陷,扰乱肠腹气机,如明确提到太阳病误下即可导致脘腹胀痛。
3 临床表现
朱丹溪所论脘腹痛的病因虽多,但主要的脏腑是脾、胃和肠道,故其临床表现除脘腹疼痛外,均可伴有饮食或者大便异常,如痛而水泻;腹皮胀痛,甚则水鼓胀满;后重、腹痛、下血;饥甚方食腹中作痛;下脓血淡水后腹痛;痛而大便利;从以上描述分析,朱丹溪所论脘腹痛多与泄泻和痢疾有关,也包括部分鼓胀在内。虽然《金匮钩玄》和《丹溪手镜》均列心痛、心腹痛专篇讨论,但文中大部分内容均讲的是胃脘腹部的疼痛,如“大实心痛,卒然发痛,便秘久而注闷,心胸高起,按之痛,不能饮食,可下之。”故临床所见泄泻和痢疾等病,均可参照朱丹溪辨治脘腹痛的经验进行治疗。
4 辨证论治
4.1 辨证要点
4.1.1 首辨虚实寒热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朱丹溪在治疗脘腹痛时谨守八纲病机,强调首当分清虚实寒热,实证则大满大痛,或潮热大便不通,腹满不减,或痛而不满,不能用手按揉;腹痛喜欢以手重按,按之疼痛减轻,属虚证。虚证也会胀,但与实证相比较,胀满但不坚痛,或者腹满不痛,时有减轻。腹痛胀满而咽干者属热证,脘腹冷痛,大便利,手足冷,恶寒,面青为寒证。
4.1.2 尤其注重问诊 问诊是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准确辨证的重要内容,围绕脘腹痛进行详细的问诊,尤其是问清平时饮食起居,个人喜好如何,有利于帮助辨别证候的寒热虚实,分析病因病机,并确定治疗方法,如脘腹痛喜欢用手或者其他物品按压痛处,则属虚证,害怕按压者属实证;胃口处痛,平时喜欢进食热物,则知是瘀热结于此处,为临床辨治脘腹痛起到了很好地指导作用。
4.1.3 紧抓证候特点 由于病因不同,病机各异,患者个体有别,故脘腹痛的表现多样,但每一致病因素所致脘腹痛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朱丹溪在论述脘腹痛时,特别强调应抓住证候表现的特点,以便从复杂的临床表现中分清证候类别。寒证所致腹痛,其痛绵绵无增减;热证腹痛,时痛时止;瘀血所致脘腹痛,痛处固定不移;食积所致者,痛时欲大便,便后腹痛减轻,脉弦强劲有力;湿痰腹痛,一定伴有小便不利,脉滑;虫积腹痛者,腹痛肿聚往来无休止,吐清涎水。
4.2 治则治法 脘腹痛的病因有寒、热、食积、湿痰和瘀血,其病机主要是气血失调,腹气不通,故朱丹溪在治疗脘腹痛时根据以上病理机制提出了几点原则。
4.2.1 凡痛必用温通 朱丹溪认为脘腹痛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之致气机郁滞,血运瘀积,故在治疗时必须用温通的方法,通则不痛。刘鸿[1]认为辨治胃脘痛重在一个“通”字,并以温通为思路,创立温通疏肝和胃法,治疗慢性胃脘痛107例,有效率达98.14%。在这一辨治脘腹痛思想的指导下,朱丹溪创立治疗脘腹痛的方剂22首,除个别方剂只有名称外,其余均列药物于方名之后,其中川芎、香附、干姜、木香、川楝子、桃仁、桂枝、草豆蔻、厚朴、柴胡等药物,都是方剂中最常使用的药物。
4.2.2 气血不能混治 气郁血滞是朱丹溪论述脘腹痛的关键病机,但分析其原因又有寒、热、虫积、死血、痰湿之不同,气滞和血瘀,孰轻孰重,孰主孰次,直接决定着药物的选择,故必须辨清气血之间的关系,不能不明气血失调的状态而混用行气活血的药物,以气机郁滞为主者,则主要选用行气的药物来治疗,如木香、槟榔、香附、枳壳之类,特别提出“凡治气痛,一身腔子里痛,皆须少用些木香于药中,方得开通。”以血液瘀滞为主者,则主要选用活血的药物来治疗,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之类[《丹溪心法·腹痛(七十二)》]。
4.2.3 诸痛不可补气 补气药具有壅塞气机的缺点,因脘腹痛主要是气血郁滞,不通而致疼痛,故在治疗时不能再用补气药物,使气血更加郁滞不通,这些药物包括诸参类、黄芪和白术,如《金匮钩玄·心痛》中载有:“多用温药,不用参术,可用附子。”
4.2.4 强调因人制宜 朱丹溪认为脘腹痛所患时间不同,患者体质状况不同,正邪之间的关系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在初得之时,元气未虚,可用攻下的方法推荡积滞,通导大肠,疏通腹气。若病之稍久,邪气消耗磨砺,正气日渐亏损,治疗比较困难。体质壮实与初病者相同,适合运用下法;体质虚衰与久病之人,因元气虚弱,不耐攻伐,不可盲目攻下,治疗时应当升提脾胃之清气,助脾胃之运化,并适当借助消食化积、活血祛痰之药物来消除腹痛之病理因素方可取效。
4.2.5 善用芍药必谙其性 朱丹溪认为芍药是治疗脘腹痛必用之药,因芍药具有柔肝缓急止痛的作用,故在各型脘腹痛的治疗方药中均加入芍药,与张仲景善用芍药治疗腹痛的思想不谋而合,如张建伟[2]等分析《金匮要略》用芍药有3个特点:以腹痛为主者重用,腹痛为兼症者加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4.2.6 针药并用效益彰 针药并用是朱丹溪治疗脘腹痛的特点之一,他不仅创立了很多治疗脘腹痛的有效方剂,同时也善于在治疗脘腹痛时使用针刺的方法,如热厥心痛,刺太溪、昆仑;胃病者,胃脘当心痛,刺大都、大白;脾病,胃脘痛,心下急痛如锥刺,刺太溪;胃心痛,刺束骨、合谷、昆仑;脾心痛,取行间、太冲;肺心痛,刺鱼际、太渊;绞肠痧作痛,宜刺委中出血。此处热厥心痛,并非热闭心包的证候,是指燥结肠腑,实热内闭,致阳气不外达,故身体发热,足部冰冷,脘腹剧痛,烦躁呕吐,汗出而脉象洪大;胃病与脾病所致腹痛,部位均在胃脘部,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常而滞塞于中焦,故腹胀胸满,浊气上逆则吐呕,善呃逆嗳气;胃心痛、脾心痛、肺心痛大概与现代医学之急腹症最为接近,故描述为“状若死,终日不得休息”,“起居动作益痛”〔《丹溪手镜·心腹痛(三十六)》〕。
4.2.7 活用吐法获奇效 吐法是金代医家张从正倡导的治病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药物使患者呕吐以祛除人身上部的邪气。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对待汗、吐、下法特别慎重,但在治疗脘腹痛的特殊病症时,也灵活运用了此法,如绞肠痧痰湿秽浊之气闭阻于中致心腹剧烈绞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胃脘痛,攻走腰背,恶心呕吐,不能服药者,也可因势利导,运用吐法治疗。其催吐的方法灵活,如樟木煎汤,或用白矾调汤,盐汤均可,另外还观察到在运用吐法之后,有些患者吐出大量黏痰而疼痛消失。
5 预后
朱丹溪对脘腹痛的预后转归主要通过脉诊进行判断,尤其对几种不治证候进行详细记载,若脘腹痛伴有以下脉象之一,均为不治之死证:脉细小而迟者,坚大而实者,浮大而长者,脉紧但腹痛而喘,泻下不止。另外如果患者脐下小腹部位突然疼痛,人中发黑者,也多预后不良。分析以上四种死证,大概脉细小而迟说明气血严重亏虚;脉象坚大而实者,属于邪气过盛,有正不胜邪之象;脉浮大而长,是亡血亡津之脉象;脉紧但腹痛而喘,泻下不止,说明阴竭于下,阳脱于上,阴阳离决之象;脐下属于肝肾所在部位,此处突然疼痛,并且人中泛黑色,说明真脏色露,脏器衰败之象,故以上几种情况都是脘腹痛的死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休克的范畴,故预后极差,但在临床并非都是死证,尚需慎重对待,如果能够找到引起休克的原因,借助现代医学抢救休克的先进技术和特效药物,或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也可挽救部分患者性命于危亡。
6 结论
朱丹溪是金元时期四大著名医学家之一,其一生著述较多,在其著作当中,用了大量篇幅,甚至设立专篇讨论脘腹痛,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脘腹痛的辨证论治理论。他认为导致脘腹痛的主要原因有寒、积热、死血、食积、湿痰,以上病因,最终引起气血失调,腹气不通,则发为腹痛,故治疗时当以温通为原则,具体选方用药必须辨清属气属血、属阴属阳、属寒属热,不能不明气血而混用气血之药,如在《丹溪心法·腹痛(七十二)》中讲到:“气用气药,如木香、槟榔、香附、枳壳之类;血用血药,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之类。”在治疗脘腹痛时,朱丹溪也结合具体病证,灵活运用针刺和吐法。另外,他在通过脉象判断脘腹痛的预后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经验。以上均是朱丹溪辨治脘腹痛的宝贵经验,其学术思想值得临床借鉴传承。
[1] 刘 鸿.温通疏肝和胃法治疗胃脘痛107例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1993,10(6):17.
[2] 张建伟,王苹.《金匮要略》对腹痛的辨治用药探析[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8(4):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