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108例
2013-08-15陈淑萍赵喜兰
陈淑萍 赵喜兰
中药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108例
陈淑萍 赵喜兰
(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漯河462002)
目的 观察辨证应用自拟中药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方法 108个病例选择均符合《实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临床依据症状及体征等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将其分为偏寒型和偏热型,自拟中药方加减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积止痛。月经期配合应用抗生素消炎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疗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的6个月,其中治愈67例(62.0%),好转33例(30.6%),无效8例(7.4%)。结论 辨证应用自拟中药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疗效比较满意。
慢性盆腔炎;中西药治疗;经期治疗
慢性盆腔炎是现代医学名称,属于中医学带下、痛经、癥瘕、月经不调等范畴。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因其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给妇女的身心带来很大的痛苦。2009年以来,笔者自拟中药方剂配合西药医治本病108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腹痛78例,腰痛14例,腰骶坠痛33例,大腿内侧牵引痛9例,均伴有白带增多。妇科检查:双侧或单侧触及索条者63例,有包块者18例,附件增厚或抵抗者18例,其中后穹窿触痛者24例,患者年龄25~51岁,其中25~45岁者93例,45岁以上15例。病程最短者三个月,最长的两年零八个月。凡接受治疗的病例均有下腹部隐痛、或腰骶部坠胀,时轻时重、经期或劳累后、性交后疼痛加剧,白带增多,或出现月经过频,经期延长、经量过多等月经变化,病程均三个月以上。经期或劳累后加重。妇科检查有盆腔附件增厚、抵抗索条或包快压痛、触痛等阳性体征。[1]
1.2 治疗方法
1.2.1 药物组成 延胡索15g,川楝子15g,三棱12g,文术12g,当归15g,土茯苓25g,丹参15g,香附12g,赤芍12g,山药15g,甘草3g。在临床中,笔者将本组分为偏热和偏寒两型:偏热型加苦参15g,黄柏12g,败酱草30g以清热祛瘀;偏寒型加炮姜9g,茴香12g,以温中祛寒。
1.2.2 煎服方法 上药加水约600毫升,浸泡30分钟,头煎武火煮沸后文火煎煮30分钟,取汁300mg,二煎加水约450mg,煮沸后文火煎煮20分钟,取汁300mg,两汁混合,分早晚两次服用,每日一剂,十天为一个疗程。
1.2.3 经期西药治疗方法 生理盐水250mg加青霉素800万单位,静脉滴注,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红霉素1.0g,静脉滴注;甲硝唑250mg,静脉滴注。经期前1~2天开始用药,至月经周期干净为一疗程,大约7天左右。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疗效果判定依据《中医实习医师手册》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标准:①痊愈:自觉症状全部消失,妇科检查正常。②好转: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妇科检查:盆腔包块、索条较少或变软,压痛减轻或消失。③无效:自觉症状及妇科检查均无变化[2]。
2.2 治疗效果 依据上述疗效标准,108个病例疗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的6个月,其中治愈67例(62.0%);好转33例(30.6%);无效8例(7.4%)。
3 讨论
盆腔炎是子宫、附件及盆腔结蹄组织等部位炎症的总称。是由于妊娠、分娩、流产、长期阴道出血、手术消毒不严、或月经期处理不当等,病原体乘机而入引起发病。受侵部位出现充血、水肿和渗出等病理改变。急性期未彻底治愈迁延到慢性期,则组织增生形成索条和包快,压迫邻近器官致腰腹、骶尾疼痛、下坠,白带增多等。由于病变范围较广,病程较长,严重地影响患病妇女的身心健康。祖国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为热毒或湿浊之邪积聚胞宫、胞络,以致经络闭阻、气血凝滞、营卫不和,冲任失调。笔者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自拟中药方中元胡、川楝子、香附理气止痛,三棱、文术化瘀消癥,当归、赤芍、丹参活血化瘀,土茯苓除湿浊、通经络,山药健脾益气,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以达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积止痛的目的。根据临床偏热和偏寒证型的不同,在此方基础上,偏热型加苦参、黄柏、败酱草以清热祛瘀;偏寒型加炮姜、茴香以温中祛寒。由于慢性盆腔炎一般在月经期和月经后易发作或加重,所以在月经期应用抗生素消炎治疗效果更佳。究其机理:①月经期子宫腔内及阴道内p H值的改变及流血使细菌生殖活跃,月经期用大量的抗生素可使细菌消灭于生殖前或生殖期。②月经期盆腔充血,盆腔内毛细血管充盈扩张,此期用药利于药物渗透,使抗生素能有效地发挥其高效。③经期子宫内膜剥脱,并形成新的内膜,经期用药可使感染的内膜脱离,在大量抗生素的作用下形成无感染内膜。故笔者通过以自拟中药方联合西药经期治疗临床观察,疗效比较满意。
[1]高耀洁.实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65-166.
[2]赵尚久.中医实习医师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41-442.
[3]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18-319.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7.050
1672-2779(2013)-17-0066-01
杨 杰
2013-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