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80例的临床观察

2013-08-15赵同和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7期
关键词:脉象常规中药

赵同和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80例的临床观察

赵同和

(江苏省东台市三仓中心卫生院,东台224200)

目的 研究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于2010年2月至2012年收治的80例心律失常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即常规组及中药组。对常规组的40例患者给予天王补心丸进行治疗,而中药组的患者采用自拟中药汤剂治疗,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常规组的40例患者中,显效患者20例,占总数的50%,有效患者7例,占总数的17.5%,中药组的40例患者中,显效患者为27例,占总数的67.5%,有效患者8例,占总数的20%,统计学处理显示两组对比数据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使用中医方式治疗心律失常,效果较为理想,且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对患者的而身体损伤较小,适合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中医;心律失常;治疗;效果观察;分析

心律失常是较为常见的心脏科疾病。其发病机制为心脏冲动节奏失调、频率紊乱、传导束道异常等因素造成心率异常,其主要的发病人群为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及心肌炎患者群,在患者出现心肌梗塞或者心力衰竭时常常会伴随心率失调[1]。该疾病一般表现为心电异常,心脏泵血功能失调,甚至可能出现泵血中断。中医理论上将该病称为心悸,并可以分为怔忡和惊悸。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于2010年2月至2012年收治的80例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区别治疗,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心律失常患者,其中男48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51±2.5)岁;女32例,年龄39~69岁,平均年龄(52±1.5)岁。该80例患者均确诊为心律失常,且存在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等情况,并排除了脏腑功能衰竭的情况。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常规组和中药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基本情况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根据中医辨证原则,可以将心律失常的患者分为心气两虚型、阴虚火旺型、心阳瘀阻型、脾肾阳虚型四个类型,各个类型的患者需要辨证施治。如果患者心悸气短、长期失眠、盗汗、胆怯易受惊吓、舌苔薄白,脉象较为细弱,则其属于心气两虚型,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全身乏力、头晕、脉象迟缓等症状,应遵循补血定神益气的原则进行治疗[2]。可使用:五味子8g,麦冬10g,熟地黄10g,当归6g,陈皮6g,山药15g,茯苓9g,甘草3g,人参10g。阴虚火旺型的患者会出现焦虑不安、心悸气短、烦躁失眠、多梦、津液少、耳鸣、脸颊燥热、舌苔薄,且呈淡黄色、舌体鲜红、脉象细弱等症状。治疗原则为补阴养血、消火降燥,可以采用甘草3g,五味子3g,茯苓6g,麦冬6g,人参9g,熟地黄6g,连翘6g,枸杞3g,薄荷3g。如果患者属于心阳瘀阻型,临床症状为心痛心悸、胸闷、腹胀气喘、呼吸急促、失眠,且指甲为青紫色,脉象迟缓沉缓,有结代迹象,发病机制为气血阻滞、阳气亏虚而阴邪入侵,寒气凝聚、心血阻滞,心脏供血不足而出现心律失常,一般治疗原则活血通络,使气血畅通,可以使用当归10g,丹参15g,桂枝15g,川芎10g,炙甘草10g,桔梗5g,红花6g。脾肾阳虚型的患者,一般或表现出心悸胸闷、烦躁、身困体乏、食欲不佳、腹泻、四肢冰凉、怕冷等,且舌苔薄白、舌体呈淡红色,脉象细弱迟缓,治疗原则为补阴健脾,可以使用丹参15g,熟附子6g,枸杞6g,甘草3g,麻黄6g,杜仲3g,熟地黄9g,桂枝3g[3]。上述药方中人参均为另煎,且均为加500ml清水煎熬至250ml,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以上各种类型的患者修要持续用药4个星期为1个疗程,在1疗程结束后,根据患者病情的改善程度及时调整药物。

对于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的中成药天王补心丸进行治疗,该药由茯苓、人参、生地黄、麦冬、柏子仁、丹参、五味子、当归、远志等药物构成,有利于安神、补心养血、滋阴活络,一般剂量为1粒/次,2次/天,该药丸颗粒较大,可将其分成适合吞咽的小颗进行服用,该药物中含有朱砂,其存在毒性,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4]。

1.3 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患者治疗的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卡方值进行检验,对比数据计算P值进行检验,当P<0.05时,显示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制定。①治愈:症状及心律失常消失,心电图等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②好转:症状减轻或发作间歇时间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③未愈:症状及实验检查无变化。

2 结果

常规组的40例患者中,显效患者20例,有效患者7例,总有效率为67.5%;中药组的40例患者中,显效患者为27例,有效患者8例,占总数的87.5%,统计学处理后,卡方值为4.59,P<0.05,显示两组对比数据存在显著差异,中药组的效果优于常规组。

3 讨论

上述实验表明,运用中医对心律失常进行辨证施治,比常规的中成药的治疗效果更好,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赵景春.自拟安心复律汤治疗117例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8):313-314.

[2]尹克春,陈力,郭硕,等.缓慢型心律失常中医辨证论治方案的疗效[J].广东医学,2012,33(4):545-547.

[3]刘峰,程晓昱,张荣培,等.中药心复康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0):1553-1555.

[4]张建民,郭权,王一鸣,等.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4):502-503.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7.009

1672-2779(2013)-17-0015-01

杨 杰

2013-07-06)

猜你喜欢

脉象常规中药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常规之外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探索脉学的学习方法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中药零食”怎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