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祗和对《伤寒论》脾胃学术思想的阐扬

2013-08-15伍红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7期
关键词:仲景茵陈学术思想

刘 琼 伍红梅

韩祗和对《伤寒论》脾胃学术思想的阐扬

刘 琼1伍红梅2

(1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武汉430065;2湖北省潜江市计生服务站,潜江433128)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推阐仲景之旨而能变通于其间,从阐扬伤寒伤足不伤手、脾胃病证治法、从脾弱论阴黄、调护重脾胃四个方面对仲景脾胃学术思想进行了阐发。为后世认识《伤寒论》太阴经、阳明经病证与脾胃的关系,脾胃病证下法、温中法的使用,阴黄的辨治,疾病从脾胃调护等方面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医家继承仲景脾胃学术思想提供了思路和研究方法。

韩祗和《伤寒论》;伤寒微旨论;脾胃学术思想

仲景临证重视脾胃,在《伤寒论》[1]中有很好体现,其脾胃学术思想对后世医家深有影响,历代医家通过对其著作的研究,使其脾胃学术思想得以彰显,宋金元时期医家韩祗和通过对《伤寒论》一书的全面研究,阐扬了仲景脾胃学术思想。韩祗和《伤寒微旨论》[2]2卷,约成书于1086年,书凡十五篇间附方论,推阐仲景之旨而能变通于其间。其对仲景脾胃学术思想的阐发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 阐扬伤寒伤足不伤手

韩氏在《伤寒微旨论·伤寒源》篇中指出伤寒之病“只受于足三阳三阴”,并对伤寒伤足经不伤手经的原因进行了阐释。韩氏认为发生原因是“同气相求”,则“当阴之分,冷病归之”。“人之生也,禀天地阴阳气……身半以下,同地之阴……阴邪为病,则伤于足经也。故寒毒之气,则中于足经矣”。“即寒毒之气,只受于足之三阳三阴明矣”。阐明了伤寒伤足经而不伤手经,阳明病篇、太阴病篇诸病证与脾胃则有紧密的联系,阳明、太阴病变可以看做是脾胃及相关经脉的病变。

2 阐扬脾胃病证治法

韩氏在《伤寒微旨论》“可下篇”“温中篇”中对与脾胃密切相关的下法、温中法进行了论述,在仲景下法、温中法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

2.1 下法 在《伤寒微旨论·可下篇》中,韩氏在其“寒毒薄于肌肤”致“阳气内郁结”而致伤寒的发病观指导下,指出用下法的目的在于“疏解阳毒之气”,而不在于“取积及取食”,加之太平之岁人们“脏腑柔脆,故气血虚弱”,故“迟投下药,亦无害耳”,若下之过早或过剂,会致伤中而见噫哕呕吐,四肢逆冷及拘挛等证,阐发了伤寒“下不厌迟”的观点。并且指出“有下脉及有可下证,即可下之。”“邪毒在内,阳气盛,即寸脉大,乃可下之。其阳气不盛,即三部脉停,何必下之”,应谨守病机,将下法用于阳热内盛之病症,故在临床用药上投“大黄、芒硝之类,以消阳气”,“不别立药,而从仲景方”,用承气诸方以祛胃中邪热之气。又因下法是为了祛胃中邪热,故而用下法后,不可“急投和气药以补之”,若投和气补热药,会变生“发黄斑,出衄血,出畜血,狂走之患”。对仲景脾胃病证下法的使用详尽阐释,指导后学。

2.2 温中法 韩氏在仲景治三阴病之温中法基础上,对温中法进行了发挥,并创立了许多温中方剂。韩氏认为脉“沉而紧,胃中寒”。“沉而缓,亦胃中寒也”(《伤寒微旨论·辨脉篇》)、“尺寸脉俱沉细,太阴受病也。”“两手脉沉迟,或缓或紧,皆是胃中寒也。”(《伤寒微旨论·温中篇》),总结了胃中寒的脉象特征,并针对胃中寒证,在仲景理中丸基础上创立了温中汤(舶上丁香皮、厚朴各一两,干姜、白术、陈皮、丁香各二分)、橘皮汤(陈皮、厚朴各一两,藿香三分、白术、葛根各二分)和七物理中丸(人参三分,生姜屑二两,藿香三分,白术二两,桔梗三分,葛根二分,炼蜜丸),在不同的时令选用不同方药治疗;而对于里有停饮,膈满呕逆、胁痛肠鸣之证,以二苓汤(赤苓、猪苓、白术、桂枝各半两,滑石一两,白豆仁、通草各一分,丁香皮三分,陈皮三分)治之;而下焦虚寒,脉沉细无力、蜷卧战栗之证,以羊肉汤(当归、牡蛎、芍药、龙骨、桂枝、黑附子、生姜、葱白、羊膂肉)治之等。其常用温中药有厚朴、橘皮、人参、白术、藿香、当归、干姜、细辛之类。为温中散寒奠定了临床治疗学基础。

3 从脾弱论阴黄

韩氏因仲景对寒湿黄疸只云“于寒湿中求之”,而“不曾别立方药”,故在《伤寒微旨论》中设阴黄证篇专门讨论阴黄证治。

首先他指出阴黄是“本自脾弱,水来凌犯。又胃中空虚而变为黄。”“脾土为阴湿加之”,认为脾气虚弱,水来犯土是阴黄产生的基本病机,据此他将阴黄证归纳为四个证型,视其寒重、湿重及有无兼证区别对待。若寒邪重,阳气不足,“病人脉沉、细、迟,四肢及遍身冷”,以小茵陈汤(附子、甘草、茵陈)温中退黄。若阳虚严重,兼见“腰以上自汗出”或“身如冷,汗出不止”,则加用干姜,同时减少茵陈用量,用茵陈四逆汤或茵陈附子汤加强温中复阳之力。若湿邪重,三焦不利,“脉沉细数,身热,手足寒,喘,呕,烦躁不渴”,以茵陈橘皮汤(茵陈、橘皮、生姜、半夏、茯苓、白术)化湿退黄和胃。若寒湿并重,则以茵陈茱萸汤(吴茱萸、木通、干姜、茵陈、当归、附子)温中化湿退黄。若寒湿久郁,郁而生热,病人“脉沉、细、微,身温,四肢冷,小便不利,烦躁而渴”,以茵陈茯苓汤(茯苓、桂枝、猪苓、滑石、茵陈)利湿退黄。

韩氏在《伤寒微旨论》中首创辨治阴黄大法,其法既全面又便于掌握,从而完善了《伤寒论》治黄之法。

4 调护重视脾胃

对疾病的调护,韩氏在仲景重视脾胃的基础上指出若胃中有寒或有热,在服药时就须根据临床情况酌情调整用药方法。在《伤寒微旨论·用药逆篇》中韩氏云:“病人腹中,阴气太盛”,用仲景四逆汤之类时,“须候汤剂极冷即投之”,这样就不会吐,“以腹中阴气,与冷饮相逢,即同气相求尔”;相反,若胃中有热,“若处承气汤之类,令病人热饮之,药既得下,必不吐出,亦是与胃中热气相从也。”而对于伤寒病余热未尽者,韩氏认为应防食劳复,因“脾胃气虚,未能消化,肉坚食驻,故热复生”(《伤寒微旨论·劳复证篇》),示人伤寒病后应保护脾胃。

从以上分析可见,韩氏对仲景脾胃学术思想不仅有继承,亦有发展,为后世认识《伤寒论》太阴经、阳明经病证与脾胃的关系,脾胃病证下法、温中法的使用,阴黄的辨治,疾病从脾胃调护等方面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医家继承仲景脾胃学术思想提供了思路和研究方法。

[1]张仲景(汉)述,王叔和(晋)撰次.钱超尘,郝万山,整理.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4.

[2]庞安时(宋)等撰.伤寒总病论、伤寒微旨论、伤寒明理续论合集[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53.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7.003

1672-2779(2013)-17-0005-02

杨 杰

2013-07-08)

猜你喜欢

仲景茵陈学术思想
不负春天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老干爹” 难追老干妈
仲景食品首发过会面临经销商流失等多重风险
绵茵陈养肝祛湿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培养“仲景学子”的几点思考
绵茵陈与花茵陈的现代药理对比及临床应用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
方慎盦及其学术思想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