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历史底蕴 打造古道品牌——解析《荆门日报》“记者走基层·寻访荆襄古道”系列报道

2013-08-15严东华

中国地市报人 2013年12期
关键词:文昌阁山寺荆门

□严东华

(荆门日报传媒集团,湖北 荆门 448000)

“记者走基层·寻访荆襄古道”系列报道是《荆门日报》上半年推出的一组重点报道。荆襄古道是一条著名的文化古道,文化积淀深厚,五千年来承载着南北之间政治、军事、文化、商贸往来,历史风云,世事变迁。从2013年3月起,我们开启了探访荆门境内的荆襄古道之旅。穿越高山、密林,踏过雄关、丘陵……2个多月的时间里,记者行程3000多公里,把目光投向纪山的古墓、寺庙,建阳驿的街市,岳飞城、虎牙关的烽火,长坂古战场,荆门的街道,子陵、石桥驿的古桥,乐乡关、丽阳驿的景致……通过6篇系列报道和20多幅图片,将荆襄古道的宗教、经济、文化、战争、城市布局等方方面面展现在读者面前,也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条古老的道路。

今年5月5日起,国家旅游地理网站以“[发现之旅]寻访荆襄古道五千年文化印记”为题,转发了本报“记者走基层·寻访荆襄古道”系列报道刊发过的2万多文字和30多幅图片,向海内外重点推介了荆襄古道雄浑瑰丽的文化风景。荆门市也分别向荆州、襄阳去函,拟共同开发荆襄古道的文化旅游资源。

站在地域文化的视角,对荆襄古道追根溯源,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林林总总的古代道路中,荆襄古道是其中十分著名的一条。中国古代从中原京都(西安、洛阳等)出发,向南经过襄阳、荆门,到达南方重镇荆州的道路,历史上称为夏路、周道、秦楚道、驰道、南北大道、南方驿道。这条古道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我国境内最重要的国道之一,是南北方之间最主要的陆路通道。其中,从湖北省襄阳市,经荆门市至荆州市一段又被称为襄荆路、襄沙路、荆襄道、荆门道、荆州道,民间俗称荆襄古道,现在是207国道襄荆段,二广高速襄荆段。

荆襄古道沿途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及关公文化的中心区,是南方文明、长江文明、江汉文明的核心地区。荆襄古道连接着鄂西北的襄阳、鄂中的荆门、鄂中南的荆州三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串联起长江、汉江两大河流,长江中游平原、汉江中游平原两大平原,又伴有汉水——长江、汉水——杨水运河、汉水——夏水、沮漳河——长江(古代),汉江——江汉运河、汉江——引江济汉运河(现代)等通畅的水路交通体系,其重要性和文化底蕴惟有东方大道、丝绸之路可与之媲美。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荆门居于连接荆州和襄阳的驿道中段,驿道的大部分路程都在荆门境内,又有虎牙关、乐乡关等雄关险阻,其地位非常重要。明清时期,荆门境内共设有四个驿站。其中,(一)荆山驿,在荆门州北关外,皇华馆旧址,即马王庙。(二)建阳驿,在荆门州南九十里,今沙洋县西,署在街西。(三)石桥驿,在荆门州北六十里。(四)丽阳驿,在州北一百二十里,今钟祥西北。也就是说,荆襄古道上的古驿站,大部分在荆门境内。以此为基点,我们把“记者走基层·寻访荆襄古道系列报道”的重点放在荆门境内。希望以更多更新的研究成果展示荆门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彰显地域文化的软实力。

注重利用发散性思维,通过对现存建筑和桥梁的现场考证,还原荆襄古道的原始风貌

要直击被采访事件的核心,就必须深入调查,解剖“麻雀”。在“记者走基层·寻访荆襄古道”系列报道中,我们注意在采访中进行深度调查和挖掘。

在《纪山的呢喃》一文中,我们除了对古道沿途居民的政治、经济、生活习性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细致描写之外,还通过对路边寺庙等标志性建筑的进一步考证,对古代的宗教祭祀等场景进行了还原式描写,使得文章更有现场感和可读性。

文中这样描写道:“位于纪山之巅的纪山寺,是荆襄古道上人们的信仰停靠站。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纪山寺,占地面积125亩,现存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寺中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金碧辉煌,高旷轩昂,无比雄伟壮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佛教胜地之一。走进寺庙,古木参天,遮天蔽日,奇花异树,四季常青。寺周围还有白、乌、黄、青、赤五个龙潭环绕,相传为“五龙捧圣”。潭水清澈无比,特别处在山顶上的寺院东侧的乌龙潭入旱不涸、久雨不溢,堪称一奇。潭中之水被佛徒们捧为圣水。每到纪山寺上香拜佛,总要喝一口潭水。寺下有波乐洞,洞高约3米,宽4米,全长十华里,直通十里铺的天济观。洞口为城墙灰砖卷成的拱门,洞内有无数的石桌石凳。在白龙潭中静静洗一把手,我们双手合十,和僧人们一样,默默祈祷。在数千年的岁月中,纪山寺中无数僧人,用他们的虔诚换得纪山寺的鼎盛繁荣,引得香火不断。纪山庙会已经延续了近千年,这是荆襄古道边人们的一件大事。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的诞辰日,人们把这一天称为观音会,纪山庙会因此而来。纪山庙会有很多看点:第一看点是每年的这一天方圆几十里,甚至几百里慕名前来纪山镇赶庙会给观音菩萨敬香拜寿、朝祖拜佛的人络绎不绝,放眼望去,寺内寺外人山人海,把纪山寺围得严严实实。第二个看点是寺外好戏连台,如今,腰鼓队取代了戏班子,热情高涨,激情飞扬,随着动力十足的鼓点,也打出了人们的自信与乐观。第三个看点是游纪山寺,寺内游客如织,人们摩肩接踵,老年人磕头作揖,虔诚祈祷,祷告福寿双全、子孙平安……中年人祈求事事顺心、家庭稳定……年轻人祈望爱情甜蜜、婚姻幸福……小孩儿则是看热闹,买吃的,买玩的……

真实的新闻,鲜活的事件,仿佛正在我们眼前发生。试想如果我们没有发散性的思维,那么就无法在脑中进入现场,即使进入也绝对看不到这些“真实”的表演。

注重在采访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记者的深度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文物是传承历史的重要符号,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光阴不可逆转,但通过文物,我们可以尽情回味过去的光阴。

报道荆襄古道,有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那就是文物保护。在《子陵的文化》一文中,我们这样写道:“在古石桥北边大约几百米的地方,就是石桥驿古驿站。据《荆门州志》的图说,石桥驿的规模可以与荆山驿媲美,设置的马匹、马夫、工食、工料也与荆山驿相同。在清朝中期,古驿站内还修建有文昌阁。一直以来,文昌阁都是当地人心中极其神圣的地方,可在2012年1月,文昌阁却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一位家住附近的居民为了占有文昌阁附近的土地,雇请挖土机,将文昌阁推倒。尽管肇事者已经受到法律的制裁,可文昌阁的损坏,却让石桥驿人的心里留下难以抚平的伤痛。如今,站在古驿站旧地,看到的是一片废墟,昔日的显赫与辉煌,已经淹没在古道的苍茫中。”

但是,我们关注的目光不仅仅是古建筑的损坏与追责,而是深度思考,对如何“修旧如旧”提出自己的办法和建议:“文昌阁毁坏后,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必须留在原地。”令人欣慰的是,通过我们的报道,文昌阁的修复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有望近期在原址上,利用原来的材料进行复建。

猜你喜欢

文昌阁山寺荆门
文昌阁 最潮的菜馆开在文庙旧址上
科甲挺秀
情牵铁山寺 养心新圣地
在山顶
在办公室打电话有多危险
飞行嘉年华 燃情不知秋 2018荆门爱飞客飞行大会紧张筹备中
《辛弃疾『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书法
菊逢盛世,韵满荆门 第十二届中国(荆门)菊花展览会侧记
《李白·渡荆门送别》
嘉峪关文昌阁功能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