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甲挺秀

2021-09-10陈顺祥

乡村地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印江文昌贵阳

陈顺祥

如果说文庙还带着几分官庙的威严与等级,与文庙文化内涵相近的文昌阁、文昌宫、文昌塔则带有几分民间色彩,有点与民同乐的味道。孔子是儒家先师,文昌则为道家神明。所谓文昌,即是“文昌星君”“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是道教所奉主宰功名、禄位之神,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儒家士子求取功名的守护神,所以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明清两代,贵州虽地处西南边陲,但对于人文兴盛和人才辈出的追求却一点都不比文兴之地的中原地区差。如果说科举制度是撬动中国古代读书人激情的杠杆,那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则是中国人融入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因此,“文运昌隆”成为地方官员及士民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前者下车立修文昌,后者莅位即建书院”,一时在贵州形成风气。许多与“文昌”相关的配套建筑如文昌阁、魁星楼、奎文阁、文笔塔、惜字塔等便应运而生。这种近乎宗教热情的兴建之风,导致各府各县,甚至乡村都兴建了许多祈求“文运昌隆”的文教建筑,其分布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大概只有遍布全省的寺庙道观可以与之一比。甲秀楼和贵阳文昌阁就是它们当中的典型代表。

甲秀楼号称中国十大名楼之一,是贵阳不可不去的名胜。蜿蜒的南明河流经贵阳老城南门后突然由东向南转了一个很大的弯,甲秀楼即建于河湾中间的一块“鳌矶石”上。与楼连为一体的浮玉桥、涵碧亭、城南胜迹坊等构成了横跨南明河的建筑景观。文人称其景为“鳌矶浮玉”,是贵阳八景之一。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贵州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并建甲秀楼以培文风。江氏建楼以前,王阳明的再传弟子马廷锡曾在此建栖云亭讲学传道。楼名“甲秀”,有“科甲挺秀”之意,寄望贵州在科场中能多中人才。天启元年(1621年)焚毁,总督朱燮元重建,改名“来凤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抚田雯重建,并恢复原名。清宣统元年(1909年)毁于火,次年修复。20世纪80年代曾进行维修。

甲秀楼为三重檐四角攒尖绿琉璃瓦顶楼阁式建筑,高20余米。平面为正方形,边长12.5米,四周带廊并有雕花石栏。栏板为贵州黔中地区典型做法。廊间进深二步,置轩棚顶,外檐施卷棚装饰。十二根檐柱均为白绵石,也是黔中建筑的一大特点。柱廊与一层石墙组成“回”字形平面布局,二层檐柱直接落于一层内墙上,此种结构形式为贵州仅见。一层四根内金柱直达三层,外出挑檐檩承接屋面外檐重量。挑檐檩正交与层层内收抹角梁承托老戗,老戗之上发嫩戗起翘,组成翼角承重构架。其余各层翼角做法与此类似。甲秀楼充分利用自然地形,结构敦实,比例得当,与鳌矶浑然一体。

甲秀楼能够位列中国十大名楼,大概与其长联有关。甲秀楼长联为清人刘韫良仿昆明大观楼长联而撰,1915年发表之初比大观楼长联还多26字,计206字。之后,众多楹联爱好者作过这样、那样的修改,也流传了众多版本,但大抵都在刘韫良的基础上略作删改。今甲秀楼所挂长联为贵州现代楹联家向义先生1923年删改,由贵州著名书法家王萼华先生1985年书写,上下联各减少16字,全联变为174字。甲秀楼长联用174字凝炼概述了贵州的历史和甲秀楼的人文景观,写史、写景、写情,充分表达了贵州人热爱家乡、不甘落后、充满自信的精神面貌。长联的撰写、修改,到最终定稿,也算是贵州近代文坛的一段佳话。除甲秀楼外,贵阳文昌阁也是另一座寄托士民人文兴盛的建筑。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重修文昌阁碑记》载:“会城东郊外,有峰突起,是为木笔文星,支衍蟠曲而入城中……术家嫌其末尽耸拔,思有以助之,乃于子城之上建阁三层,中祀文昌,上以祀奎,下祀武安王,而总名之‘文昌阁’。”概述了建阁由来。1976年秋,阁楼宝顶被雷击落,发现宝顶内藏清康熙戊辰年历书等物。据此获得建筑断代依据,证明现存文昌阁大木构架立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于三十一年(1692年)告竣。从目前贵州已知的现存木结构楼阁建筑而言,文昌阁当为最早者。

除甲秀楼外,贵阳文昌阁也是另一座寄托士民人文兴盛的建筑。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重修文昌阁碑记》载:“会城东郊外,有峰突起,是为木笔文星,支衍蟠曲而入城中……术家嫌其末尽耸拔,思有以助之,乃于子城之上建阁三层,中祀文昌,上以祀奎,下祀武安王,而总名之‘文昌阁’。”概述了建阁由来。1976年秋,阁楼宝顶被雷击落,发现宝顶内藏清康熙戊辰年历书等物。据此获得建筑断代依据,证明现存文昌阁大木构架立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于三十一年(1692年)告竣。从目前贵州已知的现存木结构楼阁建筑而言,文昌阁当为最早者。

贵阳文昌阁坐东向西,三層三檐攒尖顶,底层面阔三间,通面阔11.44米,进深四间,通进深11.44米。从二层起,平面逐层收缩,并由正方形变为不均分九边形,二层面阔最宽处7.94米,进深最宽7.86米,三层面阔最宽处5.52米,进深最宽5.44米。阁底层檐高3.7米,二层檐高7.4米,三层檐高10.55米,宝顶高2.0米,总高度达20米。这种底方三层三檐不等边九角攒尖顶的建筑形制,省内仅存二例,另例为独山翁奇奎文阁,即使在国内,亦属少见。阁前有庭园及倒座,南北各设二层厢房,并以环廊相连。倒座后墙是高约5米的马头墙,墙上设门洞出入。它既是文昌阁大门,又成为东门的照壁。阁楼东侧即是抵御外敌而砌有雉堞的瓮城城墙。瓮城重在防御,在瓮城之上建祀文昌之阁,倒也成了贵阳城的特例。文昌阁木雕精美,底层正面明间设隔扇门四樘,隔心为宫式嵌方纹饰,其余三方装板,板顶有连续万字纹小方窗。自二层以上,正面各有三个雕花透空圆窗,窗心图案是井口字纹饰,雕工精细,以中扇最大。其余槛窗均为宫式嵌方纹饰,阁楼有雕花梁垫38个,大型雕花雀替6个。所有木刻雕花构件技艺水平颇高。

与贵阳甲秀楼、文昌阁类似的楼阁建筑在贵州还有很多,其中知名者如乌当来仙阁、台江文昌宫、织金文昌宫、龙里冠山紫虚阁、罗甸边阳文昌阁、普定文昌阁、安龙涵虚阁等。另外,贵州还留存了数量众多的文昌塔和文峰塔,如安顺西秀山白塔、紫云文笔塔、黎平秦溪凌云塔、三穗八弓文笔塔、印江文昌阁、印江新业文昌阁、镇远文笔塔、织金南门塔等,其中以印江文昌阁、黎平秦溪凌云塔为代表。

印江文昌阁位于印江县峨岭镇,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0年),初名“澄清楼”,重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更名文昌阁,后毁于火。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再次重建。称其为阁,实为楼阁式砖塔。阁通高37.8米,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坐西向东,砖木结构,七层八角攒尖青筒瓦顶。阁基座呈正八边形,边宽4.4米,9级台阶入石拱大门,门宽1.75米,进深2.2米。门额石匾“江城砥柱”四字,第三层书阁名“文昌阁”三字,各层均为飞檐翘角,设窗洞,题楹联,阁内各层采用木梯上下连通,阁每层均由8根木柱连接阁外翘角,结构严谨,顶层构架复杂,雷公柱与阁宝顶相连,主梁饰太极八卦图、提倡修人名及建筑年代。

如今,虽然老百姓祈求文运昌盛已不复当年的热切,建楼造阁之愿也大为减退,但那些能够保存至今的楼、阁、塔,往往扼山川之秀和景观之美,成为城市和乡村的历史名胜和文化圣地,也算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吧。(责任编辑/黄莎莎)

猜你喜欢

印江文昌贵阳
核雕收藏有什么窍门
基坑开挖对临近管道变形及受力响应研究
印江自治县全力做好老干部健康体检工作
让你的船下水吧
高速通到我的家
“学”字的意义
找朋友
白居易写诗
书法为媒 打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