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个『全天候』全能记者

2013-08-15周建越

中国地市报人 2013年12期
关键词:新闻照片摄影记者昆曲

□ 周建越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江苏 苏州215006)

曾几何时,平面媒体被分成了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事实上,文字记者在用文字记录时代发展、民生进步的同时,用好手中的相机同样重要。文字记者“随手拍”记录下的新闻画面,不仅是对新闻摄影的有益补充,有时自己的文字还不得不让位于自己的摄影。

笔者是位从业17年的文字记者,且有幸在2007年度以一篇《在苏民工领到了失业金》的消息获得过中国新闻奖。但与此同时,作为文字记者,在这最近10年中,在《苏州日报》上见报的新闻照片也超过1000张。文字记者的“随手拍”,同样也精彩。

走近采访对象与选好角度是拍好新闻照的关键

10年前,笔者除在江苏《苏州日报》跑劳动人事战线外,每周还要负责做好《人才天地》专版。那时,摄影记者人数少,版面常常缺少照片。为弥补版面照片不足,笔者便拿出当时家中一个400万像素的卡片机,随手拍摄一些新闻图片“填”版面。

记得刚开始拿起相机去拍新闻照片时,总有些战战兢兢,拍出来的照片常“平”得看不出主题;于是,便请教报社两位专业摄影记者。

一位摄影记者只抛给两个字:“走近”。为什么要走近呢?因为当时用的是卡片机,与专业相机不好比;若走得不近,无法展现新闻图片到底要反映什么?而当“走近”后的拍摄效果,就立竿见影了。

另一位专业摄影记者则教导我,摄影要讲“角度”。在多数情况下,要么从上往下拍,要么从下往上拍。只有当新闻图片能展示近景、中景、远景几个要素时,在不用文字说明也能让人清晰地看出照片是在反映什么时,你所拍摄的照片才可能是张好照片。

事实上,进入数码时代后,新闻摄影对于每一个人、即使是完完全全的“门外汉”,其实也没多大关系的。即便单反相机也都是“傻瓜”型的,都有自动模式。一般只要放在自动档,光线不够时打开闪光灯,几乎无需专业技能,文字记者同样也能拍出非常精彩的新闻图片。

在如今的《苏州日报》上,头版照片也并非是摄影记者的专利。近年来,笔者在头版上刊出的照片就有:表现社区生态的《楼宇间,花开道》、表现改善城市风貌的《长臂换“挡”》、表现少儿情趣的《立夏称重》、反映九旬老太太幸福生活的《笑领高龄补贴》、反映苏州有轨电车建设使用上先进焊接技术的《十八公里一根铁轨》,以及反映绿色生态建设的《中外妇女快乐植树》等。

文字记者“随手拍”同样有着摄影记者比不了的优势

在平面媒体中,文字记者要数倍于摄影记者。眼下的通行做法是,只有当一些较重大活动时,才由文字、摄影记者一起上。

事实上,文字记者接触采访对象,与摄影记者不太一样。由于文字记者对被采访对象的描述,要深入细致得多,因此,文字记者更清楚新闻报道最要突出什么?什么样的画面才更能表现出文字记录所达不到的效果?另一方面,文字记者的优势还在于,在“挖”新闻时,他与被采访对象贴得更近。

2009年 7月 16日,“2009·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开幕。当时,笔者作为跑人才战线记者,当仁不让地采写了第二天的头版头条稿。但事实上,第二天更出彩的新闻却是在头版刊出的另一则消息与图片。

那天,开幕式结束后,不少记者都离开了现场。而在走廊边,笔者突然发现苏州市长阎立还被多位海外精英围住,他们在竞相问市长要名片。

出于记者对新闻的敏感性,我马上拿出卡片机记录下了阎立被海外精英争要名片的照片,并采写了《苏州创业环境吸引大批“海归”——博士围着市长要名片》的消息。结果,第二天见报,当班老总将博士围着市长要名片的照片放得很大;而这则花絮式消息,非但获得了报社月度好稿,还获得了当时正在进行的现场好新闻竞赛一等奖。

类似“捡”来的照片还有《快乐孕妇》。2012年2月,笔者走进苏州一家上市公司采访他们的节能环保。中午走进他们的食堂,竟发现他们为孕妇妈妈开辟了“孕妇用餐专席”,孕妇们可以免费增加“营养小灶”。于是,拿起相机拍了张新闻照片。结果,照片第二天在报纸上被放大到5栏刊出,占了两张照片的位置,可见受到当班总编辑之高度认可。

一次,笔者走进一所民工子弟学校采访爱心捐助。活动结束,也正好该校课间休息,见男孩子都围在地上玩耍,走近才看到他们在玩“斗纸牌”游戏。于是,就按下快门,一幅《快乐“斗纸牌”》上了党报版面。由于这类来自一线贴近生活的照片不是很多,非常夺人眼球。

处处留意处处新闻,马路边也能“挣工分”

如今,在信息爆炸时代,做记者的都“压力山大”。自微博等自媒体流行以来,对大众来说几乎已没什么不知道的新闻了。只要有一点价值的新闻,就都会被记者争相前去追踪报道。业内人士都会感叹“:现工分难挣啊”。这也就逼着文字记者,必须尽可能地不放过每一条有价值或有趣的新闻线索与细节。

事实上,一位优秀的记者都会告诉你,处处留意、处处有新闻。这些年,笔者通过“随手拍”,在马路上就捡回了不少有趣照片。如已见报的《车库开出韩国料理》、《移动的“藤椅店”》、《流动的大树》、《移动的“泡沫山”》、《运货如同练杂技》、《恐龙过街》、《石子“对弈”》、《动迁小区有了“天眼”》等,都是路边随意拍登上报纸的照片。

在苏州,每月的15日是市区退休工人发工资的日子。虽然现发薪都电子化了,但仍有大量退休老人喜欢到银行排长队领取,他们在银行门前与老同事碰碰头、叙叙旧,成为那天早上排队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于是,笔者抓住这个了这个特征,拍了一张《借机一“聚”》。这样的市井生活,可能让专业摄影都见怪不怪了,而让笔者这样的“门外汉”抓了个正着,在报纸上被放大到了5栏,可见照片被充分肯定。

一次,朋友请笔者去吃饭,结果,“蹭饭”竟也蹭出三张照片。2011年4月,有朋友请客邀去某会所就餐。那会所别出心裁的装饰与经营,让人耳目一新。首先是主墙,设计师用了上百个旧皮箱装饰,其次是设计了8米高大酒柜足有两层楼高,三是当时就用上了i PAD点菜。于是我发了《餐饮会所别出心裁玩转怀旧与时尚——i PAD点菜,旧皮箱饰墙》的图文新闻,成为比较好玩的社会类新闻,该报道还获报社当月A稿。

一个社区居民听昆曲讲座,一听就觉得新闻价值不大;像这类活动,一般记者都不愿去。2011年3月,某社区告诉笔者有这么一件事,因当天笔者没其他活动采访便去了。事实上,像类似活动,即使能发出来,也是一条简讯。在现场,笔者正琢磨着怎样写稿,忽看到社区居民在与演员交流。何不让艺术学校学生为居民们“教几招”呢?于是让小演员们向居民传授最基本的几个昆曲表演动作,拍摄了一张居民《跟着小演员学昆曲》的照片,结果第二天在报纸上被放大了4栏。事实上,苏州作为昆曲的发源地,居民学昆曲、普及昆曲知识还是较有新闻价值的。

类似的用图片反映比用文字反映更出彩的还有,笔者在社区拍摄的《我为婆婆洗回脚》,走进外企拍摄的《留守员工饺子派对》等。

对于一名基层一线的新闻从业者来说,不仅需要成为一名“全天候”记者,同时也要不断锻炼自己成为一名“全方位”记者,这样才能将自己获得的“新闻信息”更多地传递给读者。而从编辑反馈的信息来看,每天编辑们获得的新闻照片多了,他们也会“看菜吃饭”,更进一步地从不同视角丰富版面,编辑出一份更让读者喜闻乐见的优秀报纸。

猜你喜欢

新闻照片摄影记者昆曲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读图时代报纸数码新闻照片档案管理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报社新闻照片档案管理策略探讨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新媒体时代宽画幅新闻照片的拍摄探索和尝试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郑治国:穿越新中国核弹爆炸中心的摄影记者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爆破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