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基层点燃激情

2013-08-15口王

中国地市报人 2013年12期
关键词:聋儿绣娘残疾人

口王 东

(秦皇岛日报社,河北 秦皇岛066000)

走基层,“走”是形式和手段,“转”、“改”才是目的和要求。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深入百姓生活,开展“走、转、改”活动,其具体要求就是,在工作中切实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报道中做到“四个转变”,即转变内容、转变方法、转变作风、转变文风,让党报的新闻宣传入脑入心。

实际上,群众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走近群众,就是走进基层。

走进基层才能转变视角

在走基层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视角大不一样,以前是带着“你们在干什么?或者为什么这样干?”,这次把自己放到跟基层百姓平等的位置上,用心来体会:他们的感受是什么样的?他们的故事是什么样的?把自己放在跟他们同等位置上,就是要换位思考。同时,还要设身处地的为被采访对象着想,可以给他们做点什么?应该给他们做点什么?

走基层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多是与群众心与心之间的触碰。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我们所收获的,绝非是简单易行的“换位体验”,而重点在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越是到基层,越能发现群众关注点是什么,越能找准报道的着力点。越是到基层,越能了解群众所思所想,越能感受时代的脉搏。

例如笔者在采写报道《这个绣娘不简单》的过程中,如果不是深入基层,就不可能看到精美绝伦、栩栩如生的苏绣,更不会想到它出自残疾女孩之手;如果没有走进王英杰工作的绣坊,更不会想到“一笔千线”背后蕴涵的深意。这其中展现的不仅是一位残疾人,而是残疾人群体自强不息、绝处逢生的勇气和坚韧。正是因为深入基层,笔者才有了这样的深刻体会,并通过自己的笔体现在报道之中——“也许是身体的残疾让她更加欣赏优美的身躯,也许是世俗的眼光激起她奋起的欲望,王英杰倾注指尖的满腔柔情,飞针走线绣出春去秋来、花开花落,绣出将军豪气冲天、女儿柔情寸缕。”

笔者采写的报道《这个绣娘不简单》获得河北秦皇岛市领导的批示:“向‘绣娘’致敬,向记者致敬,喜欢这样的报道一定会是一种共识。”并表示,有机会要去看看这些“绣娘”。这不仅是对残疾人的关爱,更是对记者们的鼓励。

走进心灵才能打动人心

走基层,不只是走近民众,更是走进民众的心灵,俯下身去倾听他们的声音,通过眼神的交流,言语的沟通,激发情感的共鸣,那些带有生活温度的文字才会生气勃勃,打动人心。

例如,采写报道《走进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启聪班》时,笔者先后多次来到康复中心启聪班,与考上大学的聋儿乔嘉怡进行交流,共同上发言、读字、认数以及活动课,亲身体会老师与聋儿沟通过程中的辛苦与快乐,更为聋儿能清楚发出一个音而兴奋落泪。在常人看来,如此简单容易的发音“a”,需要老师想尽方法教上一个月到三个月时间。

秦皇岛市启聪班“明星老师”韩永华及其他老师们多次向笔者提到,有的聋儿因为家长观念及贫困等原因,失去最佳康复时机。因此,笔者也希望通过成功典型的宣传,启示聋儿家长及朋友们,要学会利用科学的语言康复训练,让更多聋儿进入到有声世界。

笔者采访残疾人多年,深刻体会到他们的言行每每透着对生活的满足和挚爱,这些积极创造幸福生活的残疾人,让记者和更多读者真切体会到什么是勤勉、豁达和乐观。因此,在呼吁社会为残疾人多送温暖的时候,也看到残疾人生活在逐渐发生改变。

在采写《摘下星星为你当眼睛,体会盲童的课堂》这篇报道时,笔者真切体会到,网络对盲人世界的改变,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与明眼人共享资源,获取信息更丰富。同时,就业范围更加宽广,除了从事按摩,还可以做文员、心理咨询师、音乐编辑、炒股、翻译等各种以前不能涉及的行业。

心灵在采访中受到洗礼

笔者在采访《三尺讲台上的无悔人生》的过程中,发现秦皇岛残疾人教师张宇峰27年的教课履历里,找不到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身体的残疾没有消磨他对孩子的爱,多少次摔倒在雨水里,带着一身泥水给学生讲课;多少次深夜家访回到家,眼前一黑晕倒在门口;多少次在寒冬的清晨为孩子们早早点起炉火;多少次为贫苦孩子垫付学费……这些事情,也许一两件人人可以做到,但是27年,他却将这些小事做成人人难以做到的大事。正是他把教育的力量从校园延伸至社会,把关爱之情从学生延伸至广大青年,把文化教育延伸至文明创建。

残疾人群,他们有缺陷、有障碍,他们或许不能像我们有聪明的头脑,去传承人类的智慧,或是不能像我们有健全的身躯,做他们想做的事,去他们想去的地方,但他们确实很想和我们一样受到社会的尊重,这份尊重的力量来源于我们社会的理性和发展,来源于我们社会的文明和慈爱。

其实,对于记者来说,采写每一篇稿件,都是对自己的一次洗礼,对心灵的一次升华。我们的身边有太多需要关注的人群,有太多需要学习的榜样。

总之,走基层的过程,使笔者切实感悟到:走进基层,你就走近了鲜活的新闻。不断采写出好作品,你就越来越接近一个好记者的标准。

猜你喜欢

聋儿绣娘残疾人
一家三代绣娘,用百年风华传承乱针绣
钱晨霞:“江南绣娘”的“綵衣堂”创业之旅
浅谈幼儿音乐律动教学在聋儿康复中的运用价值
绣娘
携手聋儿 奉献爱
我骄傲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聋儿语训课堂中快乐情绪的调动策略
聋儿语言康复,父母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