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NF技术在实践中运行操作模式探讨

2013-08-15林宇峰

运动 2013年10期
关键词:牵拉屈曲关节

林宇峰

(龙岩学院体育系,福建 龙岩 364012)

本体感觉性神经肌肉易化技术(PNF)简称PNF技术或疗法,广泛应用于运动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外周神经损伤及骨科疾患等的治疗。PNF疗法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Kabat-Kaiser研究所神经生理学家Kabat医生和Knott(PT师)于1946-1951年,经过5年研究开发的一种手法技术。此后由Knott和Voss在临床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1956年,Knott和Voss编著的《本体感觉性神经肌肉易化疗法》一书的出版使该技术在世界上得到广泛普及,先后在拉丁美洲、美国、荷兰、奥地利、加拿大、丹麦、德国、瑞典、日本、法国等各国推广,并成为了PT专业教学的主要应用内容。

本体感觉性神经肌肉易化技术(PNF)是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学、运动行为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接触治疗体系。以丰富多彩的治疗模式、姿势作为传递工具,通过治疗师的听觉(口令)、(手法)触觉及给予患者感官等视觉刺激,也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感觉来促进患者学习和掌握正确的运动功能,或利用输入来强化本体感觉性刺激所产生的肌肉反应等,建立活动与稳定的相对平衡,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协调及日常生活等能力。

1 PNF的理论基础

PNF技术是以人体神经生理学和发育学原理为基础,它强调多肌群、多关节参与的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的活动,控制能力以及如何完成一系列复合动作的技巧,增强了关节的运动性、稳定性,同时利用了运动感觉、位置感觉等刺激加强有关神经—肌肉结点反应和促进相应的肌肉纤维收缩的训练手段;其基本特征是以躯干、肢体的螺旋形和对角线主动、被动、抗阻运动,并通过一系列语言口令、视觉引导、手的接触来影响运动模式。它的治疗原则是按照正常的运动发展顺序、运用适当的感觉信息来刺激本体感受器,使某些特定的运动模式中的肌群发生相应收缩,促进其功能性运动的产生。

2 PNF的运动模式—对角线或螺旋运动模式

2.1 上肢模式

上肢抬高超过头部动作被称为屈曲模式,反之,则为伸展模式。以肩关节为轴心,上肢有4种基本模式:D1F屈:屈曲——内收——外旋;D1E伸:伸展——外展——内旋;D2F屈:屈曲——外展——外旋;D2E伸:伸展——内收——内旋。

2.2 下肢模式

2.2.1 以髋关节为轴心,下肢有4种基本模式:D1F屈:屈曲——内收——外旋;D1E伸:伸展——外展——内旋;D2F屈:屈曲——外展——内旋;D2E伸:伸展——内收——外旋。

2.2.2 以膝关节为轴心,下肢有4种基本模式:伸展——内收——髋外旋踝背屈;屈曲——外展——髋内旋踝跖屈;伸展——外展——髋内旋踝背屈;屈曲——内收——髋外旋踝跖屈。

2.3 双侧模式双侧模式即上下肢同时进行的运动模式。

2.3.1 对称性模式 双侧上肢或双下肢同时完成相同对称运动模式。作用:促进躯干屈肌和伸肌的运动。

2.3.2 不对称性模式 双上肢或双下肢同时完成相同一侧相同方向的运动模式。

作用:促进躯干屈肌伸肌的运动

2.3.3 相互模式 双上肢或双下肢同时完成不同方向的运动模式。作用:促进躯干旋转。

2.3.4 交叉对角模式 交叉对角模式即上下肢结合运动模式。A同向模式:同侧上下肢同时完成相同方向的运动模式;B

异向模式:不同侧的上下肢同时完成相同方向的运动模式;C对角线交叉模式:不同侧上下肢在完成相同方向的动作的同时,另一侧上下肢进行同方向的运动模式。

3 PNF训练的基本原则

3.1 早期的运动由反射活动来控制。成熟运动是通过姿势反射来增强,如伸肘肌力较弱时,可以让病人注视患侧,通过非对称型紧张性颈反射来增强;也可以通过反射影响姿势,如当病人从侧卧位坐起时,可借助身体的调整反射;也可以通过反射来影响姿势,如当病人从侧卧位坐起时,可借助身体的调整反射。

3.2 早期的动作是在屈肌和伸肌优势交替转换中向前发展的。在治疗中,如过去肌张力过高,就选择屈肌优势动作。例如,3 ~ 6个月婴儿练习向前爬行的动作时,手和脚的伸肌就占优势;向后爬时,屈肌则占优势。

3.3 正常的姿势与运动取决于拮抗肌的相互平衡与协同作用的影响。这一原则强调了PNF技术的主要目的,即重新发展拮抗肌的相对平衡。例如,小脑伤患者,由于躯干屈肌占劣势而出现平衡障碍,难以维持坐位平衡;又如偏瘫病人手指伸肌占劣势而出现手指屈肌痉挛,治疗时,必须首先抑制痉挛。也就是说,当存在痉挛时,先抑制痉挛,再后促进拮抗肌的及时收缩,最后促进姿势和反射。

3.4 借助PNF促进技术加强有目的性的运动。借助PNF技术可不断加快日常生活动作的学习,因此,PNF技术强调与功能活动相关的模式动和作的积极训练。例如,对平衡失调的患者,可以通过积压肩关节和骨盆来提高稳定性,以便能完成洗漱、站立等动作。

3.5 动作能力的提高特别依赖于动作的学习。动作的学习可通过感官刺激得到加强,这包括听觉、视觉和触觉的刺激。

4 PNF基本操作方法及技术

4.1 基本技术

4.1.1 手法接触 操作治疗师可用手法接触病人皮肤的暴露部位,朝着运动的方向摆放,手放在同一平面,即患手或足的掌面或背面。其中,治疗师手的握法是促进的关键,PNF技术主要通过本体感受刺激达到促进神经肌肉的作用,通过治疗师的接触刺激皮肤,让病人了解运动的方向,注意手只能放在皮肤的暴露平面,即患手或足的掌面或背面。

4.1.2 牵拉 牵拉刺激可引起肌肉产生牵张反射,在每一动作模式开始时,可采用快速牵拉来施加阻力以提高肌张力。牵张反射一旦产生,即使是完全瘫痪的肌肉,也可能由于牵拉松弛的肌肉之后产生收缩。牵张反射可用于激发自主运动,增强较弱肌肉的力量和反应速度,牵张反射的平衡对于姿势的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4.1.3 牵引 对关节进行牵拉谓之牵引,牵引可增加关节间的间隙,使关节面间分离激活关节感受器,刺激关节周围的屈肌肌肉收缩。通常牵引可用于关节的屈曲运动。

4.1.4 挤压 对关节进行挤压,可使关节间隙变窄,便于激活关节周围伸肌肌肉,利于关节伸展,促进关节姿势与稳定性。患者在坐位或立位姿势下,持续挤压与躯干产生反射性伸展。

4.1.5 最大阻力 最大阻力可刺激肌肉产生运动,增强肌肉的力量、耐力和协调性,矫正拮抗肌之间的力量不均衡,肌肉在最大阻力抗阻,而后的完全松弛过程。而对于脑卒中、脑外伤早期软瘫而言,最大阻力可能仅是一些轻微接触,并没有给予真正的阻力。此外,所加阻力可能的方向应与运动相反。

4.2 特殊技巧

4.2.1 节律性稳定 方法:主动肌和拮抗肌交替进行抗阻等长收缩,以增强协同收缩。作用:加强关节稳定性,增强关节及周围的血液循环,运动后获得放松。

4.2.2 缓慢逆转 方法:拮抗肌与主动肌交替进行等张收缩。作用:促进较弱机群的收缩,加强运动的旋转、力度。

4.2.3 快逆转 方法:对主动肌和拮抗肌双侧进行牵拉刺激。作用:通过刺激拮抗肌等张收缩来易化主动肌的等张收缩,提高肌肉反应和控制能力。

4.2.4 重复收缩 这是根据在中枢神经传导通路上进行反复刺激可使神经冲动的传导变得容易的理论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强化主动肌肌力的技术,通过重复牵拉肌肉,增强其等长收缩的能力,可达到提高主动肌肌力的目的。方法:先做主动肌的全范围的最大抗阻运动,反复数次,治疗师再把肢体置于最大放松位,然后做全范围的等张收缩,最后有力的部位进行等长收缩。作用:增强主动肌的肌力和耐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

5 PNF在医学康复中的实践与应用

PNF是促进技术中应用最广范的一种,特别适用于肌无力和控制能力差的患者。应针对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选择最适应的技术,以便患者能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5.1 肌肉障碍

肌无力:选用重复收缩、慢逆转技术来增加肌力和耐力。肌张力低下:快速牵拉、节律型发动技术使肌肉收缩,产生运动。肌张力过高:应用保持——放松、节律型稳定、慢逆转技术降低肌张力、增加肌肉的弹性。

5.2 关节障碍

疼痛肿胀: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的患者,为了防止肌肉萎缩,维持关节活动度,可选择等长收缩的技术,而不是用关节产生运动,如保持——放松。肌肉僵硬:由于肌肉肌腱僵硬使关节受限的患者,可选择收缩——放松、慢返乡——维持——放松技巧来放松肌肉、增加关节的活动度。关节不稳定:节律行稳定、慢逆转均可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增加本体感觉性反应。

5.3 共济失调障碍

慢逆转——保持、节律型稳定技术可增加稳定性和协调性。

6 小 结

PNF法在正常人和运动员中的运用才被运动医学界关注,主要被用于改善身体的柔韧性,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PNF法的基本原理是所有人具有尚未被利用的潜能,其主要目标是帮助练习者达到他们功能的最高水平。PNF技术通过对肌群的促进、抑制、增强肌力、放松来达到提高功能活动的目的。其方法常常是在同伴的协助下,被动地收缩和放松肌肉,以达到目的。PNF法能有效改善柔韧性的机制除了基于牵张反射和拮抗肌反射性放松等伸展反射的神经生理现象外,还基于体内抑制现象和交互抑制现象。

[1]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34-52.

[2]Sheard, P.W.et al.Optimal contraction intensity during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for maximal increase of range of motion.J Strength Cond Res,2010,24(2):416-21.

[3]Hsieh CL, Hsueh IP.trunk control as an early predictor of comprehensiv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J].stroke,2002,33(11):2626-30.

[4]Verheyden G, Vereeck S.Trunk performance after stroke an relationship with balance,gait an functional ability[J].Clin Rehabil,2006,20(5):451-8.

[5]李高,米亮.短跑途中跑的技术动作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21(3).

[6]孟殿怀,王彤,李涛.改良式踝足矫形器对膝关节运动角度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4).

[7]刘鹏,陈少贞,江沁,等.基于动作分析的强化性分离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6).

[8]张旭,杨基海,李强,陈香.二阶统计量盲分离技术在表面肌电信号分解过程中的应用[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7,26(3).

猜你喜欢

牵拉屈曲关节
高屈曲与传统膝关节假体的10年随访:一项配对队列研究
蜻蜓
膝盖经常咔咔响,小心“关节鼠”
钛合金耐压壳在碰撞下的动力屈曲数值模拟
膝盖有异响 警惕“关节鼠”
机械牵拉对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增殖作用及其途径的研究
关节才是关键
3个“15秒”缓解颈部不适
复合材料加筋壁板剪切屈曲工程算法验证研究
热身中不同牵拉方式对高校网球运动员灵敏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