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与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建设
2013-07-16张竞碧
张竞碧
摘 要:本文在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对大学英语教材建设影响的基础上,指出大学英语教材出版应避免大而全,教材资源应做到立体化,教材内容应做到多元化。
关键词:教材;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5-0025-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2.007
1 . 引言
大学英语教材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代。第一代教材从1961年至文革前,这些教材主要采取的是上世纪50年代的传统模式,教学以课文分析为主,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第二代教材从1979年到1985年,仍遵循第一代教材的传统模式,但教学形式有所突破;第三代教材从1986年到90年代中期,教材根据大纲按精读、泛读、听力、快速阅读及语法与练习分册进行编写,编写重点仍放在语言共核上;第四代教材从90年代后期开始,教材编写开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纸质教材逐渐向多媒体网络为依托的立体化教材方面发展,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陈坚林,2010)。应该说,这些年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推动了大学英语教材建设的发展,教材的可读性越来越强,但其发展仍需与时俱进。
2 .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对教材编写与出版的影响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各高等学校应按照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同时,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朝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基于此,现阶段各高校制订了适合各校发展的教学模式:3+1+X模式、2+2+X模式,1+3+X模式,0+4+X模式。教学模式的差异必然会影响教材的选择。
就大学英语教材这一话题,国内许多学者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胡壮麟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必然导致教材的改革。传统的纸质教材将逐步向立体化的教学发展,教材编写应坚持“一纲多本”,鼓励竞争(胡壮麟,2005)。蔡基刚(2008)等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呼唤第五代教材,新一代教材必须体现实用性,主题化、重内容,立体化、多样化、任务型,以学生为中心等编写原则。陈坚林(2010)指出,即使是最近的四代大学英语教材,在教学目标、使用效率、技能培养、技术运用等四方面也出现了偏差,提出了第五代教材的研发构想:教材整体由理论、结构、方法三大板块组成,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教与学的方法,构建的是新一代立体化外语教学系统。
3 . 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建设
根据浙江大学课题组2009年出版的《中国高等学校的分类问题》一书,我国2006年共有183所普通高校,其中52所研究生院大学,66所普通本科院校和1135所高等职业院校。这本书的出版为我国高校的分类和定位提供了有益参考。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因职能、层次、类型、形式等方面的不同,各高校之间水平差异很大。高校的基本状况必然会决定不同的需求,甚至同一学校不同学院之间、不同班级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异,不同的需求必然会促进教材出版的多元化。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应注意以下几点:
3 . 1 避免大而全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学习的呼声越来越高,削减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额定学时是大势所趋。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使用最普遍的几种教材,光学生用书就高达15册以上,如《新视野大学英语》、《大学英语》(全新版)、《新时代交互英语》、《大学体验英语》等学生用书分别达20册、22册、18册、19册。不仅如此,许多册书还厚且贵,这样往往导致每学期课文内容上不完,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且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教师为了完成工作量,只得拼命赶进度,进而一切围着课本转,形成程序化的教学,还是回到填鸭式教学的老路上去(陈坚林,2010)。因此,教材编写内容应根据学生每学期的实际需要,反对大而全,提倡少而精,反对教材编写中的浪费。
3 . 2 利用信息技术,建设立体化教材
随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加上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是现代教学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和高校大学英语教学需求三者结合的产物(王守仁,2009)。在现代教学理论尤其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海量的资源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诸多便利,更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立体化教材建设应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为中心。内容不应该只是纸质教材的电子版,而应包括纸质教材、教学课件、音像制品、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以及教材应用和服务支撑平台。
3 . 3 教材内容要多元化
(1)体裁多样性。现有教材多为说明文、叙述文、描述文、议论文等,戏剧、散文、诗歌、小说、演讲等却鲜见收录。今后的教材编写应适当添加更多不同的文体(谢智乐、覃红,2010)。
(2)时代性。教材在选材上要广,要涵盖社会的不同层面。同时,教材内容应反映最新的国外科技资讯及人文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容也应合理安排。
(3)EGP与ESP的结合。
王守仁教授认为,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专业性、人文性,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应包括普通英语(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和通识教育类英语(EGE: English for General Education)。他进一步指出:“工具性、专业性、人文性中工具性是主要的,专业性和人文性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实现。”(王守仁,2012)
我们认为,由于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高职高专学生数量超过了本科生数量,如果现在一味强调放弃EGP教育,还为时过早,EGP教学还会在今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据很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些文化类、语言类、实用类、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如《英语国家概况》、《英语报刊选读》、《商务英语谈判》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更好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需求。对于重点大学的学生,还可以选择一些专门用途英语教材(ESP)。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如果一味地加强语言基本功(EGP),势必会费时低效。对这类学生的教学应以内容为依托(CBI: 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加强专业素养的培养,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
E S P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即学术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和职业英语(EOP/EVP: 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English for Vocational Purposes)。EAP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开设,EOP/EVP则主要根据学习者的职业需求而开设。ESP包括科技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医学英语、传媒英语等。虽然ESP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趋势,但ESP教学的现状仍不容乐观。主要是ESP教材缺乏系统性,全国没有统一的ESP规划教材;教材内容缺乏理论基础(杨波,2011);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知识薄弱等。因此,ESP教学的发展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4 . 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必然会推动大学英语教材编写与出版的同步跟进,当今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型模式,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交际型模式。教材编写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吸收传统教材精华的基础上,开发建设立体化教材,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教材内容应多元化,应根据学生的水平选择相应的EGP和ESP教材,今后的课程应逐步向ESP转向。教材编写应反对大而全,适当增加体裁的多样性。总之,教材编写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应向多元化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陈坚林. 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胡壮麟.新世纪的大学英语教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24-27.
蔡基刚、唐敏.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2008(4):85-90.
王守仁.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谢智乐、覃红.近十年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研究的综述[J].咸宁学院学报,2010(5):158-60.
王守仁.在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过程中建设教师队伍[J].外语界,2012(4):2-5.
杨波.大学英语教材建设的趋向研究[J].中国出版,2011(7):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