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咽旁间隙肿物的诊断与治疗

2013-07-02郝永波杨会明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28期
关键词:颈侧径路下颌骨

郝永波 杨会明

(山东省莒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山东 莒县 276500)

咽旁间隙肿物的诊断与治疗

郝永波 杨会明

(山东省莒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山东 莒县 276500)

目的 探讨咽旁间隙肿物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咽旁间隙肿物的病例。结果 4例患者临床表现多样,病史0.5~5年,误诊率高。咽喉部CT及MRI检查有助于确诊。所有病例均采取手术治疗,肿物均完整切除,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咽旁间隙肿物因位置深在,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漏诊。结合影像学检查,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目前,手术切除肿物是首选治疗方法。

咽旁间隙肿物;诊断;治疗

咽旁间隙上起颅底、下至舌骨,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此处的肿瘤病理类型繁杂多样。咽旁间隙的肿瘤良性约占80%,恶性约占20%[1]。前者多来自腮腺及颈动脉鞘的重要血管、神经,后者可见鳞状细胞癌、恶性淋巴肉瘤、腺样囊性癌、腺泡细胞癌等,以鳞癌及恶性淋巴瘤居多。目前首选手术治疗,根据肿物来源及范围大小选择手术切除的径路和方法。现将我院收治的4例咽旁间隙肿瘤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4例咽旁间隙肿瘤病例均为女性,年龄22~45岁,2例患者左耳下肿物伴疼痛就诊,1例因咽部异物感就诊,1例发现右面颊肿物2年余,近1年感右面颊部膨隆,伴夜间打鼾就诊,既往曾于外院口内入路颊部肿物切除术。4例患者术前行CT和(或)MRI检查,其中1例患者怀疑颈动脉鞘来源行DSA检查。具体情况见表1。

4例患者除1例经颈侧入路,其余3例均经颈腮腺入路完整切除肿物。术后4例病理证实均为良性肿瘤,其中2例为涎腺源性肿瘤,1例为神经源性肿瘤,1例为脂肪瘤。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并发症,术后随访2年未见肿瘤复发。

2 讨 论

2.1 咽旁间隙肿物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咽旁间隙位于咽后隙两侧,形如倒置椎体,椎底上达颅底,根尖下达舌骨大角,由深部厚的筋膜层围成。以茎突舌骨肌及茎突咽肌为界,可将其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间隙较小,内有翼肌、腮腺深叶、脂肪及淋巴组织等,以腮腺深叶的肿瘤为主。后间隙较大,内有颈内动静脉、并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颈交感神经干,颈深淋巴上群等。此部位发生的肿瘤以神经源性、血管性为主。此处解剖关系复杂,位置深在,临床常因邻近器官受累及神经受累症状而就诊。

临床表现多样,咽旁间隙肿瘤达到直径<3cm无症状,就诊时可表现为颈部肿物,耳垂下肿物,伴有打鼾,咽异物感,声嘶,呼吸困难,舌活动受限等,若合并感染,可出现咽痛,发热,进食困难。查体采用双手合诊,以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质地、移动度等,可见咽侧壁内移,颈部耳部包块、面颊不对称。术前多以影像学检查作为主要辅助手段。CT及MRI可较好的提供肿瘤所在的位置、大小、范围及肿瘤的边缘是否光滑和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2]。CT能借助腮腺深叶脂肪层的存在而准确区分咽侧间隙肿瘤与茎突后间隙及腮腺深叶的关系,鉴别腮腺深叶肿瘤与腮腺外包块。MRI以其对软组织的高分辨率、多平面成像和对血管结构的准确定位等特点,较强化CT更易辨识肿瘤的部位、范围及颈动脉与肿瘤的毗邻关系[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因其无损伤、可重复等特点,可用于了解血管源性肿瘤的血供、与颈总动脉的关系,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总之,咽旁间隙肿瘤因解剖位置深在,毗邻关系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症状出现较晚,术前借助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肿瘤所在的位置、大小、范围及肿瘤的边缘是否光滑和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为手术径路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表1 4例咽旁间隙肿瘤临床资料

2.2 手术入路的选择

目前对于咽旁间隙肿瘤的治疗主要采取手术,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性质及范围,常见的手术径路有经颈侧入路、颈腮腺入路口咽部入路、及颈颌入路、经侧颅底径路等。本组4例病例中,1例经颈侧入路,其余3例均经颈腮腺入路。①颈侧入路可以直接进入咽侧间隙,并可适当暴露颈部重要的血管、神经,避免了腮腺切除及损伤面神经的危险[3],且切口属于清洁切口,术后并发感染少,促进伤口甲级愈合。本组肿瘤完整切除无复发。②颈腮腺径路因术中可能损伤面神经造成面瘫、术后面部畸形,其术式的选择一直饱受争议。Hughes[4]等认为,此径路可极好地暴露并将肿瘤与腮腺深叶整块切除,而保留腮腺浅叶,可广泛应用于茎突后肿瘤。本组3例均采取此术式,术后均无面瘫发生。③部分学者认为,对于包膜完整无粘连的良性肿瘤,瘤体主体突向上咽部,可经口及软腭入路进行手术[5]。④大部分咽旁间隙肿瘤可通过以上切口完整摘除,而发生于该间隙的巨大肿瘤及呈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因组织移位或粘连,极易损伤邻近重要组织,肿瘤的切除有相当的困难,必须通过下颌骨截骨来充分暴露术野,即颈颌入路。可分为下颌角部截骨、下颌骨正中截骨外旋、下颌骨升支截骨及下颌颏孔前截骨上旋,其中后两种术式都是创伤小,对面神经功能损伤最小,暴露术野充分的外科径路[6]。⑤经侧颅底径路即颈侧-耳后“C”形延长切口充分暴露肿瘤在侧颅底、颞骨内及咽旁间隙的各部分,亦可应用于巨大的侵及颅底的咽旁间隙肿瘤[1]。

咽旁间隙肿瘤因临床症状不典型、解剖结构复杂深在,给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带来障碍。我们也主张,对于术式的选择,以完整切除肿瘤,尽可能避免损伤颈部重要血管、神经,降低术后并发症为原则。对于巨大的、恶性肿瘤或累及侧颅底的,下颌骨截骨外旋、颈侧颅底径路是必要的。

[1] Miller FR,Wanamaker JR,Lavertu P,et 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the management of parapharyngeal space tumors[J]. Head Neck,1996,18(1):67-77.

[2] 娄琳,郭德安.咽旁间隙病变的CT、MRI检查和诊断[J].中国肿瘤杂志,2008,17(1):45-47.

[3] 蔡晓岚,史丽,董频,王天铎.咽旁间隙肿瘤[J].中国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78-180.

[4] Hughes KV 3rd,Olsen KD,McCaffrey TV.Parapharyngeal space neoplasms[J].Head Neck,1995,17(2):124-130.

[5] 邓毅,吴元庆,陈荣荣,等.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方法和径路的选择[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8,14(3):197-200.

[6] 侯敏,柳春明,步荣发,等.不同类型下颌骨截骨在咽旁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5,11(4):109-111.

R739.6

B

1671-8194(2013)28-0223-02

猜你喜欢

颈侧径路下颌骨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甲状腺肿瘤特征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甲状腺髓样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下颌管在下颌骨内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测量
房室结慢径路发生的韦金斯基现象 1 例
LKJ径路数据校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甲状腺乳头状癌跳跃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种SDN架构下业务属性相关的多径路由算法
数字化技术在下颌骨重建中的应用与展望
重建钛板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后32例失败的临床分析
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折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