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斑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获益与风险
2013-06-23周福成
周福成
(常宁市人民医院,湖南 衡阳 421500)
替罗非斑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获益与风险
周福成
(常宁市人民医院,湖南 衡阳 421500)
目的 研究并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疗效、获益与风险。方法 以我院 2007 年 12 月至 2011 年 12 月期间共收治的 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运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的患者分成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由 10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成,对照组的患者运用传统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而治疗组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外加运用替罗非班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详细分析替罗非班的获益与风险。结果 治疗组患者无论在左心室射血的分数还是在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组的 10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显效的为 69 例,有效的为 26 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 95%,对比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而言,在传统治疗方式的基础上运用替罗非班来进行治疗不仅非常的安全和可靠,且具有相当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现代的临床中进行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替罗非班;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获益;风险
急性心肌梗死是现代临床中极为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之一,其主要的发病机制为患者的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出现凝聚,血小板血栓逐渐形成。在临床治疗的时候,运用有效的抗凝和抗血小板对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对于患者微循环的改善具有相当显著的现实意义,其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心肌细胞缺血性的损伤程度,从而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之后患者的左心室功能以及预后。为了进一步研究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效的治疗方式,我院特以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共收治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与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现将详细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项研究的研究资料主要为我院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共收治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所有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14例,女性患者为86例,其年龄为34~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5岁。所有患者的入选均符合WHO有关心肌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为:排除那些伴有严重感染、肾功能严重障碍、血液系统疾病、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以及严重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患者。运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的患者分成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由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以及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运用传统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即在为患者手术之前先给予其300mg 1次每天的阿司匹林,300mg一次每天的氯吡格雷。并在患者手术之后给予其0.75~1mg的低分子肝素进行皮下注射以及300mg一次每天的阿司匹林,疗程为1个月。而治疗组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外加运用替罗非班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其具体的治疗方式如下:给予患者起推剂量为10µg/kg的替罗非班,在3min之内为患者推注完毕,其后给予患者的剂量应该为0.2~0.4µg/(kg·min)30秒之内为患者滴注完毕,接下来以0.05~0.1µg/(kg·min)的滴速为患者进行为时13~25h的静脉滴注。
1.3 疗效评价
观察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之前以及之后患者梗死相关的冠状血流情况,并将其按照TIMI分级进行疗效的最终评价。
1.4 药物安全性评价
记录患者在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例如患者的消化道、皮肤黏膜以及泌尿道等部位是否出现了出血的情况,患者穿刺部位的血肿以及颅脑出血的相关情况,并计算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从而对替罗非班进行药物的安全性评价。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组的100例患者中,显效的为69例,有效的为26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而对照组的100例患者中,显效的为48例,有效的为37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的数据统计情况分析请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数据对比分析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数据对比分析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现代临床中极为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之一,其主要的治疗方式是在患者发病的早期早期开通其闭塞的冠状动脉,使患者的缺血的心肌能够得到再次的灌注,从而有效的缩小其心肌梗死的范围。导致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最为主要原因为斑块破裂之后血栓所形成的导致患者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对患者进行PCI术、使患者的血管及时开通,并尽快恢复患者心肌组织的血管灌注,避免患者机体活性与功能的进一步受损是治疗该项疾病的关键。现阶段常用的介入治疗虽然开通了患者心外膜冠状动脉,然而其在治疗的过程中所导致的患者产生脱落和粥样斑块碎脂以及炎性物质可以再次激活患者体内的血小板,从而导致患者出现新一轮的血栓。而临床中所常用的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能够抑制患者体内环氧化酶的聚集,且其仅仅作用于患者血小板聚集的起始环节。而替罗非班血小板糖蛋IIb/IIIla受体拮抗剂,其可以有效的作用于患者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对于抗血小板具有相当显著的作用。此外,替罗非班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病变部位的血栓负荷,抑制患者血小板激活过程中炎症物质的释放,增加内皮细胞介导的扩张血管作用,从而显著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之后的梗死相关区域的心肌灌注水平。
本项研究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传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心肌组织的灌注,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左心室的射血分数,并显著的减少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预后等均具有相当显著的现实意义[3-6]。
综上所述,替罗非班具有半衰期短以及起效快的重要特点,其临床安全性较好。然而,替罗非班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时候也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即导致患者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本项研究中,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由此可见,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而言,替罗非班是一种极其有效的药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应用。
[1]于翔,卢成志,蔡林,等.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8):22-24.
[2]周立英,赖红梅,李国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使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9,3(2): 17-19.
[3]黎军德,左梅,赵娟.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前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观察[J].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1914-1915.
[4]王子良,吴广明,刘伟霞.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介入治疗致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6):149-150.
[5]唐强,郭来敬,张树和.盐酸替罗非班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中的安全性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7,26(1):27-29.
[6]唐强,霍勇,陈明,等.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TIMI血流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6,14(2):97-99.
R542.2+2
:B
:1671-8194(2013)03-01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