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2021-01-15杜喆聂锋
杜 喆 聂 锋
随着时代的发展,临床输注血小板的选择从传统的手工分离血小板改为机采血小板,成为治疗以出血、凝血功能障碍为主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必不可少的手段。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机采血小板的供给并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因而在紧急情况下,临床会选用冰冻血小板来缓解供血压力。现选取来我院治疗时输注血小板的病例共174 例,以比较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 资 料 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 我 院治疗时输注血小板174 例病例,所患疾病是血液类疾病及肿瘤性疾病伴血小板减少,患者出现紫癜、鼻衄、消化道出血等征象,血小板计数少于20×109/L。所有病例患者或其家属自愿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174 例患者分为观察组(输注机采血小板)和对照组(输注冰冻血小板)。其中观察组169 例,男89 例,女80 例,年龄22~86 岁,平均年龄(59.64±14.42)岁;对照组5 例,男1 例,女4 例,年龄22~52 岁,平均年龄(37.20±13.88)岁。
1.2 血小板的制作方法
1.2.1 机采血小板的制作方法 中心血站按标准采集制备机采血小板。每200~250 mL为一治疗量,含血小板2.5×1011/袋,应置于(22±2)℃的血小板保存箱中振荡储存,储存期为5 d。
1.2.2 冰冻血小板的制作方法 采集出的机采血小板立即在无菌条件下,加入5%二甲亚砜(DMSO),后迅速置于-85 ℃以下冰箱保存,储存期为1年。使用时应在37 ℃水中解冻后立即输注。
1.3 输注指标观察 观察患者输注前和输注后24 h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9.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输注血小板前、输注血小板后和血小板上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组间输注前后的血小板计数比较
3 讨 论
临床上血小板减少或因创伤引起出血的患者,及时补充血小板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非常重要治疗措施[1]。机采血小板的优势是提高外周血小板数量,有良好的止血功能,缺点是保存时间短,不利于大量贮存,难以满足临床急诊的需要[2-3]。而冰冻血小板可在低温条件下长时间有效地储存血小板,解决血小板供不应求的状况[4-5]。
我们的临床研究显示,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输注后均表现出了血小板计数明显提高。输注冰冻血小板同样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症状,两组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前后血小板计数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结果相符合[1]。另有文献指出,机采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以2:1 的比例混合输注,效果明显优于新鲜或冰冻单一制剂[6]。这也给我们临床诊疗提供了新思路。范红玲[7]的研究指出,在血液疾病的治疗中,新鲜血小板的外周血血小板疗效明显优于冰冻血小板。这给我们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综上所述,在对具体患者的诊疗中,临床对于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可以优先选择机采血小板,而当血小板供应不足时,即时解冻、准备时间明显缩短、可随需随取的冰冻血小板为临床救治急慢性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