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分析
2013-06-22唐永刚刘开祥俸军林廖小明
唐永刚,齐 立,刘开祥,俸军林,廖小明
神经梅毒系苍白密螺旋体感染人体后出现的脑脊膜、血管或脑脊髓实质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该病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表现亦无明显特征性改变,易漏诊及误诊。为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将我院2000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31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收治的31例神经梅毒患者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24~70岁,平均42岁,其中20~29岁6例,30~39岁7例,40~49岁8例,50~59岁5例,60~69岁4例,≥70岁1例;均为已婚,其中1例男性患者有手术输血史,10例有冶游史,2例配偶有冶游史;潜伏期2.5个月~8年,平均2.3年。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患者入院后行血液及脑脊液常规、生化、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 (RPR)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 (TPPA)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颅脑CT或MRI检查,部分患者行CT血管造影 (CTA)及全脑血管造影 (DSA)检查。脊髓痨患者行脊髓MRI检查。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2.1.1 间质型 (1)脑膜神经梅毒9例 (29.0%),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及呕吐等症状。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阳性。(2)脑膜血管梅毒17例 (54.8%),急性起病,有2例表现为反复的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余15例均为急性起病的缺血性脑梗死,神经系统检查均存在不同程度偏侧肢体瘫痪、偏身感觉障碍、中枢性面舌瘫和病理征阳性等体征,4例有Argyll-Robertson(A-R)瞳孔,即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消失而调节反射存在,5例伴有脑膜刺激征,2例伴有全面强直阵挛发作。
2.1.2 实质型 (1)麻痹性痴呆3例 (9.7%),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丧失、精神行为异常改变、睡眠障碍等。(2)脊髓痨2例 (6.5%),慢性起病,表现为双下肢针刺样或闪电样剧痛,进行性感觉性共济失调、括约肌功能障碍及性功能障碍。
2.2 实验室检查
2.2.1 血清学检查 31例患者均行梅毒特异性血清学检查,RPR和TPPA均为阳性。
2.2.2 脑脊液检查 22例患者行腰穿脑脊液检查,其中9例表现为脑脊液压力升高;脑脊液生化结果,蛋白升高13例(59.1%),白细胞计数升高16例 (72.7%);脑脊液RPR及TPPA均为阳性。
2.2.3 影像学检查 (1)CT检查:17例脑膜血管梅毒患者行颅脑CT,其中15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显示梗死灶,无其他明显特异性。(2)MRI检查:所有患者根据临床表现行颅脑或脊髓MRI检查,其中15例脑膜血管梅毒患者颅脑MRI的弥散加权成像 (DWI)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 (ADC)低信号,提示急性缺血性梗死 (见图1①~⑥);4例脑膜神经梅毒患者增强扫描后脑膜呈脑回样强化,2例麻痹性痴呆患者表现为颞叶内侧、岛叶的信号异常,在T2加权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FLAIR)相上为高信号。2例脊髓痨患者行脊髓MRI检查,1例脊髓MRI示胸段脊髓呈弥漫性肿胀,可见长T1、长T2异常信号,增强可见弥漫强化 (见图1⑦~⑨),1例无明显异常。 (3)CTA及DSA检查:7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CTA或DSA检查,其中大脑中动脉狭窄4例,大脑中动脉闭塞1例,大脑后动脉闭塞1例,无明显异常发现者1例。
2.3 治疗及预后 患者均采用大剂量青霉素类治疗,辅以积极的对症治疗。为防止赫氏反应,同时加用泼尼松30 mg/d。9例脑膜神经梅毒患者痊愈;17例脑膜血管梅毒患者的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麻痹性痴呆及1例脊髓痨患者症状好转,其余2例麻痹性痴呆及1例脊髓痨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
3 讨论
神经梅毒根据病理类型不同可分为无症状型、间质型(脑膜及血管型)、实质型及先天性神经梅毒[1],临床主要以间质型和实质型神经梅毒为主。
本组病例中26例表现为间质型神经梅毒,其中17例为脑膜血管梅毒患者,其发病率较高,与国外报道一致[2]。15例表现为急性起病,偏瘫、偏深感觉障碍及中枢性面舌瘫等症状,7例患者经血管检查提示血管狭窄或闭塞。脑膜血管梅毒的发生机制可能为梅毒螺旋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可黏附于血管壁,并分解血管内壁细胞膜上的黏多糖,供自身合成螺旋体荚膜。黏多糖本身是血管壁支架的重要基质成分,被梅毒螺旋体分解后血管壁受到损伤,引起血管的闭塞、塌陷,造成闭塞性动脉炎或动脉周围炎,从而导致血管狭窄并继发脑缺血及脑梗死[3]。值得注意的是,17例脑膜血管梅毒患者除1例经皮肤科确诊梅毒,入院考虑神经梅毒外,其余16例患者均神经科门诊首诊,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收住院,入院后因无明显脑血管病高危因素,考虑为特殊类型血管病,行输血前五项筛查后得以进一步确诊,故此类患者极易误诊,应引起高度重视[4]。另有9例表现为脑膜神经梅毒,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头痛及呕吐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可见脑膜刺激征阳性。因症状及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无特异性,易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
5例表现为实质型神经梅毒,其中麻痹性痴呆3例,潜伏期8~13年,隐匿性起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特别是近期记忆力下降明显,计算力下降,精神行为异常,晚期智能全面衰退,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年龄均>60岁,易误诊为阿尔茨海默病或血管性痴呆肌功能性精神障碍,但该组患者病情进展较快,因此询问有无冶游史及行梅毒筛查是必要的[5]。另外脊髓痨2例,慢性起病,表现为双下肢针刺样或闪电样剧痛,进行性感觉性共济失调、括约肌功能障碍及性功能障碍。
本组病例中血清RPR和TPPA均为阳性,行脑脊液检查者RPR和TPPA亦均为阳性。TPP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是临床常用的梅毒确诊方法,RPR和TPPA在血清和脑脊液均为阳性可确诊神经梅毒。脑脊液蛋白升高13例,白细胞计数升高16例,其中9例脑膜神经梅毒患者中蛋白及细胞数均不同程度升高,细胞以单核细胞为主,当炎性反应比较严重时或病变早期还会出现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且与病情的轻重呈正相关[6],但糖和氯化物水平基本正常,可协助鉴别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脑膜炎等。
神经梅毒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脑膜血管梅毒患者MRI表现为DWI高信号、ADC低信号,提示急性缺血性梗死,DSA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7]。脑膜神经梅毒患者MRI平扫可见脑膜增厚,增强扫描后脑膜呈脑回样强化。麻痹性痴呆患者MRI常表现为位于额颞叶特别是颞叶内侧岛叶的T2WI和FLAIR相高信号,易误诊为病毒性脑炎。1例脊髓痨患者脊髓MRI示胸段脊髓呈弥漫性肿胀,可见长T1、长T2异常信号,增强可见弥漫强化;另1例无明显改变,提示脊髓痨可无明显影像学改变,具体原因需进一步研究。
目前神经梅毒的诊断尚缺乏“金标准”,需综合考虑梅毒血清学阳性、脑脊液细胞计数、蛋白含量和脑脊液RPR和TPPA检查[8]。同时需详细询问患者的梅毒感染史和冶游史,并结合相关的神经系统表现进行诊断。
神经梅毒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由于该类患者神经系统表现多种多样,患者常首诊于神经科,因此神经科医生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应当加强病史询问及详细的体格检查,并常规进行RPR和TPPA筛查,同时综合影像学检查,对于减少误诊,提高诊疗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图1 颅脑及脊髓MRI检查结果Figure 1 MRI results of traumatic brain and spinal cord
1 吴志华,樊翌明.神经梅毒的研究进展与现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5):313-315.
2 Bourazza A,Kerouache A,Reda R,et al.Meningovascular syphilis:study of five cases[J].Rev Neurol(Paris),2008,164(4):369-373.
3 施辛,张秉正,包仕尧,等.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与处理 [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1,15(3):205-206.
4 邹蓉,李洵华.神经梅毒6例临床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5):375-376.
5 宁玉萍,郑东,谭燕,等.麻痹性痴呆25例临床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6,32(4):347-348.
6 丘鸿凯,刘卫彬,门丽娜,等.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改变与预后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8,21(4):293-295.
7 陈爽,钱建国,冯晓源.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的MR表现 [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2):148-150.
8 Musher DM.Neurosyphilis:Diagnosis and Response to Treatment[J].Clin Infect Dis,2008,47(7):9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