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急性期临床观察
2013-06-02梁锋
梁锋
精神障碍患者往往缺乏自制力,不能够配合治疗,有时还会冲动,甚至攻击其他患者,而精神障碍急性期短时间内不能通过抗精神药物实现对症状的控制,而无抽搐电休克是常常运用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在短时间内可实现对症状的控制,能够促进患者病情的转归[1]。本组研究中,应用无抽搐电休克及氯丙嗪静脉滴注治疗精神障碍急性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精神障碍患者80例,年龄均在16岁以上,所有患者均除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兴奋状态、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精神障碍诊断标准[2],且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23例,平均病程为(76.83±117.42)个月,平均年龄为(33.58±12.43)岁,其中7例躁狂症,28例精神分裂症,5例反应性精神障碍。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1例,平均病程为(87.24±118.38)个月,平均年龄为(34.22±13.92)岁,其中9例躁狂症,27例精神分裂症,4例反应性精神障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给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所有患者取平卧位,按疗前常规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2~0.6mg/kg,阿托品0.5mg,司可林1~2mg/kg。同时对患者血氧饱和度、脑电图、血压、心电图等进行监测,按照能量百分比,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进行脉冲电刺激治疗。前3d1次/d,然后分别在第5天和第7d施行1次,一共施行5次,一个疗程为7天。对照组患者给予氯丙嗪静脉滴注,剂量为100mg,每天进行静脉滴注1次,一个疗程为7d。
1.3 疗效判定 采用阴性症状与阳性症状量表(PANSS)[3]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对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天和第7天进行一次评定。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天和第7天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进行一次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ANSS激越因子分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各时段PANSS激越因子总分均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同治疗时段两组患者之间相比较,治疗组不合作、敌对、兴奋、激越因子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时段PANSS激越因子分统计()
表1 两组患者各时段PANSS激越因子分统计()
PANSS 激越因子分 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前 治疗第4天 治疗第7天 治疗前 治疗第4天 治疗第7天兴奋 5.4±1.5 3.0±1.8 1.9±1.0 5.3±1.3 3.8±1.9 3.1±1.8敌对 4.5±1.6 2.8±1.5 1.6±1.1 4.2±1.4 3.4±1.7 2.5±1.5紧张 2.7±1.9 1.9±1.5 1.3±1.0 3.0±2.0 2.7±1.9 2.3±1.7不合作 5.0±1.6 3.0±1.6 1.6±1.0 4.8±1.7 3.5±2.1 2.9±2.1冲动控制障碍 4.7±1.6 3.1±1.8 2.1±1.2 4.6±1.7 3.4±2.0 3.2±2.1激越因子总分 22.4±5.6 13.8±6.1 8.7±3.8 22.3±5.8 17.5±8.013.7±8.2
2.2 CGI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CGI评分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在治疗第4天的疗效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治疗第7天的时候,更是各项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TESS评分 在治疗后第4天即第7天,两组患者TESS神经系统反应评分相比较,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其他不良反应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少数患者出现轻微头痛及轻度记忆障碍,而对照组患者主要以锥体外系反应的不良反应为主。
3 讨论
临床上对精神障碍患者激越行为的治疗,多采用氯丙嗪静脉滴注或氟哌啶哌肌注射进行,但是,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常常因为过多的药物不良反应而使得应用受限[4]。本组研究中,应用了无抽搐电休克和氯丙嗪静脉滴注对激越性行为进行治疗。通过本组应用,两种方法均能够很好地控制激越性行为,但是,对兴奋症状、不合作、敌对的控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效果更佳,同时,无抽搐电休克不良反应轻微,疗效指数更优。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急性期,疗效确切、起效迅速、依从性高,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是更加人性化的治疗手段,对于精神障碍急性期激越行为的控制,无抽搐电休克是一种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
[1]陶用富,丁佑萍,郑崇芬,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急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激越行为的疗效对照分析.四川精神卫生,2010,20(1):35-37.
[2]刘小群,徐彩英,程天玉.兴奋躁动的精神病患者行MECT治疗的观察与护理.现代医药卫生,2010,23(5):757-758.
[3]赵芳全,关涛.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精神障碍急性期的疗效分析.中国民康医学,2013,21(3):1522-1523.
[4]李方敏,陈远岭,刘文广,等.无抽搐电休克与药物治疗毒品所致精神障碍疗效对照研究.海峡药学,2012,24(9):1093-1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