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干预糖尿病前期疗效观察

2013-05-25杭州市下城区中医院中医内科全科门诊杭州310004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年11期
关键词:证者中药血糖

陈 玉 杨 璐 杭州市下城区中医院中医内科、全科门诊 杭州 310004

中医药干预糖尿病前期疗效观察

陈 玉 杨 璐 杭州市下城区中医院中医内科、全科门诊 杭州 310004

糖尿病前期 中医药 饮食控制 运动治疗

糖尿病前期是一种处于糖代谢正常与糖尿病间的异常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以及二者同时存在的状态[1]。笔者以中医中药对268例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临床干预,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8例均来自本市文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5年5月—2011年6月门诊患者及社区体检者,采用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134例,男72例,女62例,年龄35~60岁,平均(48.3±10.4)岁,病程1.6~3.0年,平均(1.9±1.1)年;平均空腹血糖(FBG)(6.4±0.43)mmol/L,餐后 2h血糖(2hPBG)(9.5±1.4)mmol/L;中医辨证分型:阴虚热盛型66例,气阴两虚型57例,阴阳两虚型11例。对照组134例,男68例,女66例,年龄34~58岁,平均(47.6± 10.1)岁,病程1.4~3.1年,平均(1.8±0.9)年;平均FBG(6.4±0.2)mmol/L,2hPBG(9.4±1.5)mmol/L;中医辨证分型:阴虚热盛型68例,气阴两虚型56例,阴阳两虚型10例。两组一般资料及辨证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并接受口服中药者。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糖调节受损(IGR)诊断标准”和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1]中制定的IGR诊断标准,即6.1mmol/L<FBG<7.0mmol/L,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查餐后2h血糖(2hPBG)7.8~11.1mmol/L。中医辨证标准参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2]。

1.3 排除标准 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排除其他代谢系统疾病,无服用影响糖代谢的药物;近期无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情况;严重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患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饮食控制(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各种营养物质,膳食中由脂肪提供的能量不超过饮食总能量的30%,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60%,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个体,推荐蛋白质的摄入量占供能比的10%~15%。)及运动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阴虚热盛型:六味地黄丸加减:山萸肉12g,山药30g,生地15g,丹皮12g,泽泻10g,茯苓15g等。兼湿热证者,加茯苓30g,胆南星6g,竹茹12g;兼血瘀证者,加丹参30g,赤芍12g,川芎、桃仁各10g。气阴两虚型:生脉散加减:麦冬、党参各12g,五味子10g等。兼湿证者,加陈皮、法半夏各9g,泽泻10g,薏苡仁、茯苓各30g;兼瘀证者,加丹参30g,红花10g,蜈蚣2条,川芎10g。阴阳两虚型:右归丸加减:熟地15g,山药30g,山萸肉、枸杞各12g,鹿角胶8g,菟丝子15g,杜仲9g,当归12g,附子5g,肉桂2g等。兼寒湿证者,加姜半夏、薤白各10g,生山楂30g,黄芪、党参各15g,薏苡仁30g;兼血瘀证者,加桃仁、红花、川芎各10g,柴胡6g,炒枳实10g。1天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饭后口服;治疗期间根据患者伴随症状不同加减。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期间入选患者均不能服用其它中药、中成药和降糖、降脂西药。

2.2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体征观察按《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对“糖尿病”制定的“中医症状分级标准(半定量积分法)”,结合临床中所见主要症状(口渴多饮、易饥多食、心烦易燥、倦怠乏力、失眠、心悸气短、头晕、耳鸣、腰酸、盗汗、形寒肢冷、尿频尿多、便秘)每项按轻、中、重分别计2分、4分、6分,治疗前后逐项询问观察,计算并记录总积分,观察记录舌脉但不计分。同时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查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压、BMI。

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用(±s) 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2]显效:空腹血糖4.4~6.1mmol/L,或较前下降50%,餐后血糖6.4~8.0mmol/L,或较前下降50%。有效:空腹血糖6.2~7.0mmol/L,或较前下降20%,餐后血糖8.1~10.0mmol/L,或较前下降20%。无效: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未达到有效标准。综合证候疗效标准:显效:减分率≥70%;有效:减分率30%~70%;无效:减分率<30%。采用尼莫地平法公式计算:减分率=[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52例(38.8%),有效72例(53.7%),无效10例(7.5%),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显效44例(32.8%),有效66例(49.2%),无效24例(17.9%),总有效率(8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3 两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疗效比较,除易饥多食、形寒肢冷、尿频尿多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口渴多饮、心烦易燥、倦怠乏力、失眠、心悸气短、头晕、耳鸣、腰酸、盗汗、便秘等症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FPG、2hPBG、血压、BMI、TG、T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FPG、BMI﹑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PG、2hPBG、血压、TG、TC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L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s) mmol/L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s) mmol/L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治疗组n/例134对照组134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FPG 6.52±0.43 5.05±0.71*△6.55±0.43 5.87±0.62* 2hPBG 9.34±1.58 7.52±1.48*△9.46±1.63 9.28±1.55 BMI/(kg/m2)26.80±0.72 23.01±1.53* 27.20±0.58 24.30±1.63* TC 5.79±2.21 4.82±0.92*△5.81±2.08 5.31±2.01 TG 1.79±0.42 1.57±0.31*△1.87±0.32 1.73±0.33* LDL-C 3.25±0.38 3.16±0.42 3.20±0.58 3.11±0.61 SBP/mmHg 141.40±9.50 121.51±7.91*△140.60±10.33 136.60±9.32 DBP/mmHg 88.69±5.40 79.21±5.60*△88.70±5.81 85.60±6.10

3.5 不良反应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未发现异常。

4 讨论

中医无糖尿病病名,对其病因病机的研究散见于消渴病的文献中,《内经》中有脾瘅、消渴、消瘅名称的记载。吕仁和教授认为脾瘅类似于糖尿病前期,脾瘅发展的后果是转为消渴[3]。孙彬认为脾气虚是糖尿病前期的重要阶段[4]。目前中医界认为糖尿病前期属于消渴病的前驱阶段,多有脾虚、肝郁、血瘀、痰阻及脏脆等病机变化[5]。本组研究显示,中医药干预糖尿病前期无论是主要指标测定,还是综合症状疗效均优于单纯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

中药多糖可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拮抗升糖激素、促进糖原合成或抑制糖原分解、促进外周组织和/或靶器官对糖的利用、增加胰岛素受体或提高其亲和力、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防止脂质过氧化、改善微循环等机制降低血糖水平,目前已从丹皮、黄芪、人参、黄精、麦冬、山药等中药材中提取出丰富的多糖成分。药理研究发现[6],多种皂苷化合物具有抗糖尿病的作用,而人参、罗汉果、山茱萸、绞股蓝、蒺藜、紫苏、知母、玉竹等均含有皂苷成分。扑春梅[7]研究发现,黄芪可以对抗肾上腺素所致高血糖反应。陈浙江等[8]研究发现,人参、地骨皮、牡丹皮、虎杖等常用降糖药中药均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朱章志等[9]研究发现,健脾类中药能增加肝细胞的胰岛素介体释放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糖尿病前期是DM发病“亚健康状态”。本组研究显示,中医中药结合生活方式改善(饮食控制和运动)干预疗法比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能取得更好疗效,在中药多因素、多靶点、多环节降血糖的同时,还具有控制血压、血脂,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版)[S].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4(2):增录2a-2.

[2]贝政平,蔡映云.内科疾病诊断标准[S].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医药卫生出版分社,2007:1505-1506.

[3]吕仁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

[4]孙彬.从脾论治糖尿病浅析[J].中医函授通讯,1998,17(3):6.

[5]刘桐华,郑鸿雁.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前期的思路与方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6,28(5):314.

[6]张荻,王旭.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主要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概述[J].中医杂志,2011,52(11):976-977.

[7]扑春梅.黄芪对糖尿病的药理机理研究近况[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26(2):54-56.

[8]陈浙江,袁萍,叶晓平,等.治疗糖尿病常用中药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研究[J].中成药,2008,30(11):1661-1664.

[9]朱章志,黄从强,何敏.健脾益气中药对脾气虚证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介体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4,15(2):107-109.

2013-03-20

猜你喜欢

证者中药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新生儿异常Hb Q的家系分析*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的家系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6 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Ⅹ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型诊断
一个两次多囊肾胎儿孕育史家系的临床分析及遗传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