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髹饰录》著者黄成小考

2013-05-02何振纪

关键词:明代

何振纪

《髹饰录》著者黄成小考

何振纪

明代的漆艺经典——《髹饰录》,由著名漆工黄成所著。此书在十九世纪以前于国内销声匿迹,仅一部手抄本流传日本。到了二十世纪,随着世界各地博物馆对中国漆艺收藏的兴趣,《髹饰录》逐渐为学者们所关注。但是,有关其著者黄成的资料却少之又少。陈绍棣曾于三十年前发表专文讨论过黄成的出身。在陈先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修订了其中的微瑕,并补充新资料,重新整合分析黄成的身世。关键词:明代 《髹饰录》 漆工 黄成

中国古代的漆工大多名不见经传,姓名籍贯生平经历无从稽考。《髹饰录》的作者黄成是为数不多能留名至今的漆工之一。可是,有关他生平事迹的资料也是极为稀少,在其著作《髹饰录》中也只有“新安黄平沙”,寥寥数语的记载而已。由此,要了解黄成的情况就只能借助于那些为数不多的同代人的评价。[1]

在扬明为黄成的《髹饰录》所作序中说:“新安黄平沙称一时名匠,复精明古今之髹法,曾著《髹饰录》二卷,而文质不适者,阴阳失位者,各色不应者,都不载焉,足以为法。”[2]这是扬明关于黄成最为专业的记述,但几乎就是对其髹技的称颂,对于黄成就只提到他的籍贯——新安。

在明代的志书中可以见到有两个名为新安的地方,一个在京师保定府,一个在岭南道广州府。保定府在元时称为保定路,自洪武元年(1368年)改称保定府,领祁、安、易三州;安,即新安,设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而广东岭南道的新安则于万历元年(1573年)改置自广州府的东莞县。陈绍棣曾经推断这两个地方都并非黄成的出身地,原因是此两地都并不产漆。[3]然而,更为重要的理由是,明代还有第三个新安。这个新安是古新安,在明代被称为徽州。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控制原歙地建立新都郡,治始新(今浙江淳安)。晋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新都郡更名为新安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2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州治歙县。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得名始此,治所在歙县。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兴安府为徽州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徽州府领歙、黟、休宁、绩溪、婺源、祁门六县。在明代,徽州府与苏州府、扬州府等同属南直隶,地理相通,漆艺发达。

传 黄成 造 “凤鹤剔红盒”,明嘉靖,高14厘米,口径26.5厘米,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此盒为圆形盖盒,器表为黄漆地、朱漆层,盖表为凤凰与仙鹤纹样,配以寿山福海,背景是灵芝唐草纹,四周围绕龙云纹样,盒口唐草纹,底有填金铭“大明嘉靖年制”。在填金铭旁有“堆朱杨成”于天明七年(1787年)刻铭:“此元人黄成所造予家别有鉴定法而后人□勒嘉靖记年固□□所为也今改定焉大倭天明丁未年孟夏堆朱杨成极之”。(据刻铭推测,此盒由中国传入日本,由堆朱杨成家14代均长鉴定为黄成所造,但均长又误认黄成为元时人。)

徽州一带山多地少,徽商经营涉及建材、做墨、油漆、桐油、造纸等生意。其漆业自宋以来繁盛,其螺甸漆器曾有“宋嵌”之称,“菠萝漆”则在南宋时被选作贡器。在清代宫廷造办处还从歙州招来漆工名匠为内廷服务。在明代成化以前,徽商最为大宗的商品一直是漆、墨、茶,后来才转而营盐,随之于晚明之时富甲一方。同时,徽州又是明代著名的刻书中心之一,人文渊薮,文风极盛。黄成博通经史、见多识广。故而,古称新安的徽州历来被认为是名工黄成的出身所在地。

黄成出身于古新安——徽州,其中一个名为平沙的乡镇。此说法的源头可追溯至大村西崖的《支那美术史》,朱启钤《漆书》谓:“《支那美术史》:黄成,字大成。隆庆中,新安之平沙人。其剔红匹敌果园厂,其花果人物,刀法以圆滑清朗见称。颇长文学,著《髹饰录》二卷,叙述各种漆器之作法,为中国漆工专书。天启五年,西塘杨明,字清仲,注而序之,行于世。”[4]但是,根据大村氏的原本及陈彬酥1930年的中译本,仅谓:“民间之制,隆庆中新安平沙有黄成字大成之名人,其所出剔红,可比果园厂,其花果人物之刀法,以圆滑清朗,称赏于人。大成虽业漆工,亦能文字,曾著髹饰录二卷,叙述各种漆器之作法,此为中国唯一之漆工专书,天启五年西塘杨明字清仲为之注序,始公于世。”[5]其中并未言及黄成是新安之平沙人。

王世襄在《髹饰录解说》中进一步重复了朱氏关于黄成是平沙人的说法:“黄成,号大成,十六世纪中叶时人。……平沙可能是安徽新安的一个乡镇。”[6]沈福文在其《中国漆艺美术史》中也说:“黄成,号大成,明隆庆时,新安平沙人,又称黄平沙,一时名匠,精明古今髹法。”[7]这一说法后来继续被一些学者所重蹈。[8]然而,“新安黄平沙”,“新安”与“平沙”不会同是黄成的籍贯。因为若是以地望来尊称来自“新安”的黄成,则应称作“黄新安”,古代并无“籍贯+姓氏+籍贯”作称呼的惯例。因而,在“新安黄平沙”中,“新安”既然是黄成的籍贯,“平沙”则不会是地名,而是黄成的号。

俞剑华在1981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亦认为“平沙”是黄成的号。[9]今见明清两代《徽州府志》亦未发现有“平沙”的地名。“平沙”作为黄成的号,陈绍棣认为这可能来自古琴曲名《平沙落雁》,原因是此古典标题乐曲在中国流传广泛。然而,此琴曲最早见记于《古琴正宗》(1634年),这似乎较晚于黄成所处的时代。但是,有关描写沙滩上群雁起落飞鸣、回翔呼应情景的文学内容却早于《平沙落雁》而流传已久。例如南朝梁何逊《慈姥矶》诗云:“野雁平沙合,连山远雾浮。”又有唐张仲素《塞下曲》:“朔雪飘飘开雁门,平沙歷乱转蓬根。”又如宋张孝祥《水调歌头·桂林集句》词:“平沙细浪欲尽,陡起忽千寻。”其中“平沙”皆是广阔之意。

“平沙”作为黄成的号,而“大成”则是黄成的字。在古代,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多为自取,称自号;又有别人所予称号,谓尊号、雅号等等。古代有身份的人到了成年后取字,利于他人用于对其尊称。古人的名与字关系密切,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即谓“名字相应”。“大成”与“成”同义,同义反复是常见的命字依据,因而“大成”作为黄成的字实际上就是一种美词化及尊老化的体现。

黄成什么时候被尊为名匠的呢。由于材料的缺乏,迄今仍无从稽考。明清间,虽然有大量徽州文人仕宦、名儒硕贤积极投身修志实践,但在今存徽州府县志书七十六种当中,均不见有黄成的相关记载。在其它明代笔记文献中,仅见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提到:“穆宗时,新安黄平沙造剔红,可比果园厂,花果人物之妙,刀法圆活清朗。”[10]明穆宗,即朱载垕,1567至1572年在位,年号隆庆。高濂约生于嘉靖初年,创作生活于万历年前后,即约1573至1620年。作为与黄成同一世代的人物,高濂的记载概具有相当的可信性。如果此时黄成正值盛年,则可推测其出生于正德(1506-1521)至嘉靖(1522-1566)年间。而在扬明作注《髹饰录》之时,黄成概已年事既高,甚或早已撒手寰尘。

高濂盛赞黄成所造剔红,称其剔红器可比果园厂。高濂生活于嘉靖至万历时代。实际上,该时官制漆器大部分已不在果园厂。但是,永宣时代果园厂的剔红,作为时人所推崇的高标准,高濂将民间漆工黄成的制作与之相提并论,对其技艺可谓相当称善。在高濂之后,除了《髹饰录》之外,关于黄成的记载又出现在清人吴骞的笔下,他在《尖阳丛笔》中提及:“元时攻漆器者有张成、杨茂二家,擅名一时。明隆庆时,新安黄平沙造剔红,一合三千文。”[11]所谓“黄平沙造剔红一合三千文”,据《明史》记:“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12]而一两银可兑换一千至一千五百钱,可知黄成剔红价格昂贵。吴骞实际上是传抄了高濂的说法,在《遵生八笺》中,高濂在盛赞黄成剔红价高之后,又谓:“奈何庸匠网利,效法者颇多,悉皆低下,较之往日一合三千文值,今亦无矣,何能得佳。”这表现出高濂对黄成超群技艺的称颂与眷念。很明显,吴骞参考了高濂的描述,并且将黄成与元代两位漆器名匠张成及杨茂二家看齐。说明在清嘉庆时代(1796-1820年),黄成的名声仍在。但在吴骞身后,黄成的名字却有如雁杳鱼沉,最终湮灭无闻了。

相较于黄成记录的鲜少,《髹饰录》注者扬明缺载的情况则更为严重。除了从《髹饰录》序中得知他来自浙江嘉兴西塘之外,便未再发现与其有关的其它任何信息了。而他被认为是元时西塘名工杨茂的后人也只是猜测而已。[13]事实上,“文人士夫会在其诗文、绘画里署名,而工匠们总是寂寂无闻,游离于这些与他们有着直接联系的文人圈子之外。”[14]许多制作奢侈品的工匠与他们的顾主联系直接。[15]而有关他们的生平却鲜为人知,这与漆艺流行以及受欢迎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关黄成生平的种种实不为多,对各种资料进行讨论也只得个约略印象而已。然而,文献资料中关于工匠信息的缺失似乎是整个中国古代工艺史的普遍境遇。这一境遇在往后的数百年间仅在乾隆时期有些微变动,其后直至清朝灭亡,“哲匠”的概念才开始流行。而最早倡导为工匠作传的正是将中国失传的《髹饰录》重新于国内刊行的朱启钤。而《髹饰录》的重新流行,也使黄成位列于有明一代,最有贡献的名工哲匠之一。

[1]Ernst Kris, Otto Kurz. Legend, Myth, and Magic in the Image of the Artist: A historical Experiment.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p.1.

[2](明)黄成 著,扬明 注.髹饰录.日本蒹葭堂藏本:5.

[3]陈绍棣:《髹饰录》作者生平籍贯考述.文史(第二十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84:252-259.

[4]朱启钤 辑,王世襄 整理.漆书(油印本).清华大学图书馆,1958:107.

[5]大村西崖 著,陈彬酥 译.中国美术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211-212.

[6]王世襄.髹饰录解说——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23-24.

[7]沈福文.中国漆艺美术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127.

[8]长北.髹饰录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3.

[9]俞剑华 编著.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1141.

[10](明)高濂.遵生八笺.成都:巴蜀书社,1992:554-558.

[11](清)吴骞.尖阳丛笔.续修四库全书·册一一三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479.

[12](清)张廷玉 等.明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1216.

[13]王世襄:《髹饰录解说》,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24.

[14] Curtis Evarts. ‘The Furniture Maker and the Woodworking Traditions of China’. in Beyond the Screen: Chinese Furniture of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 Boston: Museum of Fine Arts, 1996. pp. 53-75.

[15] Craig Clunas. Chinese Furnitur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Far Eastern Series. London: Bamboo Books, 1998. p.70.

(何振纪,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展览名称:歧观·悖像——向庆华上海个展

展览时间:2012年08月18日~2012年08月31日

策展人:李静晖、蔡瑾

艺术家:向庆华

展览地点:奥赛画廊

展览地址:上海市长宁区淮海西路570号红坊创意园区H102

向庆华

1976年10月生于重庆云阳

1997年至2001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2001年至今任教于川音成都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明代
论明代文人茶画中的审美意蕴
浅论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的表现形式和技法
佛典重现 宝藏增辉
明代中后期山水画发展情况梳理
明代官员如何发挥谏言监督作用
明代贵州卫学与地域文化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