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音乐作品
2013-04-29袁艳华
袁艳华
摘要:1900年,斯克里亚宾进入他创作的中期转折阶段。这一时期,他阅读了大量哲学名著,并开始接受尼采哲学、唯我意识论以及叔本华的非理性观,作品也开始倾向于神秘主义,而作于1903年的《第四钢琴奏鸣曲》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从整体来看,《第四钢琴奏鸣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对以前早期作品的一个总结,“启下”则是在神秘主义观念形成后的一种创作上的新起点,即他的神秘主义思想开始逐步渗透到他的作品当中。本文以这些方面为基点,对这一奏鸣曲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斯克里亚宾 第四钢琴奏鸣曲 神秘主义
承上启下 分析
一、创作背景及哲学思想对斯克里亚宾的影响
1.创作背景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动荡变革的时期,各种政治势力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各种社会思潮开始斗争,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包括以埃亨瓦尔德为代表的直觉主义哲学、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认识论”、尼采的“超人哲学”、以梅列日科夫斯基为代表的象征主义文学等,其中以普列汉诺夫和列宁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和马克思主义对俄罗斯乃至全世界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正是受多种思想体系的影响,斯克里亚宾形成了独特的世界观、艺术观以及他晚期的神秘主义观念。
2.神秘主义思想对斯克里亚宾的影响
神秘主义来源于希腊动词“myein”,是“闭上”的意思,属于哲学范畴。众所周知,斯克里亚宾的音乐蕴含着神秘主义思想。那么,这种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内涵是什么呢?
在他的创作中期,斯克里亚宾疯狂地迷上了流行于欧洲的神秘主义思想。这种思想理论也渗透到了俄罗斯的唯心主义哲学者中,使人们对世界产生了另一种更加内在的、直觉的和神秘的认识,从而形成了俄罗斯特有的神秘主义思想,代表人物就是斯克里亚宾的好友索洛维约夫。他认为认识的本质不在感知中,也不在概念中,它是神秘的、不可探测的。同时,他情人的哥哥施辽策尔主张闭上肉体的眼睛,打开心灵的眼睛,在心灵的平静中追求真理和智慧。这些思想与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共同影响着斯克里亚宾,从而使他形成了“自我”的神秘主义思想,并萌发了用神秘主义思想进行创作的想法。很快,这种思想正式融入他的创作中,并形成了标有他独特印记的“神秘和弦”。
创作于这一时期的《第四钢琴奏鸣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何为“承上启下”?笔者是这样认为的:“承上”是对早期作品的一个总结,“启下”则是在神秘主义观念形成后一个创作的新起点,即他的神秘主义思想开始逐步渗透到他的作品当中。
二、《第四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及形象分析
《第四钢琴奏鸣曲》较之传统的奏鸣曲式有了新变化,从原来的四个乐章减缩为两个乐章。虽然这部奏鸣曲的篇幅较短,却气势宏伟,恰似热恋中的斯克里亚宾,对生活、爱情、神学充满了向往。所以,他给这部奏鸣曲写的标题是:“我乘着快乐的翅膀向上飞啊……我拼命飞翔是为了追求你,美妙的星体!”宇宙是广袤无垠的,充满了神秘感,星体是宇宙的组成部分,它发出了歡乐的声音……而这一切,正是他神秘主义哲学思想的体现。
1.第一乐章:行板;#F大调;三段曲式
曲式结构分析:
A段(1~16)是一个二句类的方正性的重复材料的开放终止乐段。第一句1~8小节,从表面上看结构是对称的,实则不然。此句由两种材料构成,第一种是高音声部上行四度的音程(见谱例①),斯克里亚宾把这个主题上行音程称为“朝理想创造力而努力”,笔者在此把它称作“飞翔”主题;而低音声部则是一个四度叠置的和弦(见谱例①)。这个和弦从根音向上相邻音之间的音程数是纯四度,笔者认为这应该是斯克里亚宾“神秘和弦”的最初萌芽形式。第二种材料则是二度级进上行的音程结构(见谱例②),斯克里亚宾则把它称为“努力后的疲劳倦怠”。整句从乐节的划分形式上形成了一种不对称性,并在主调的V2和弦上结束本句。第二句9~16小节是第一句材料的变化重复,不同的是在第14小节处调性转至ьB大调上,并终止于ьB大调主和弦。
中段(18~34小节)是一个展开型段落,具有不稳定性。此段是由主题中的第二种材料发展而来的,主要手法是模进,调性布局为ьB—C—d—b—#a—#d,最后停在#d小调的音程属九和弦上,为再现做准备。A1段(35~50小节)是动力再现的章节,主旋律体现在中声部,高声部是和弦叠置的伴奏,低声部则是主和弦持续。直到这时,A段中模糊的调性才清晰起来。但是这里并没有终止,而是在Ⅲ上稍作停留后进入尾声。
尾声(50~66小节)并不是前面主题材料,即“飞翔”主题的发展,而是一种新的材料,织体加密并由一系列的高叠七、九和弦组成,最后通过一个属九和弦进入到下一乐章。不难看出,尾声的材料正是第二乐章主题材料的一个具有先见性的“引子”。
2.第二乐章:最急板,如飞似的;#F大调;奏鸣曲式
曲式结构分析:
主部主题(1~16小节)是复乐段形式。1~8小节是两句类的方整性的非重复材料的开放性终止的乐段结构,而乐曲的第一个和弦就是第一乐章的最后一个和弦,这说明了两个乐章之间的紧密衔接性。此乐段由三种材料组成:第一种在第一、二小节,是跳进加级进上行并级进下行的形式(见谱例③);第二种在第五小节的高音声部(见谱例④);第三种则在此小节的内声部,是上行四度的音程,即“飞翔”主题(见谱例④),这也是第一乐章材料首次在第二乐章出现,是斯克里亚宾“朝理想创造力而努力”的继续。直到第五小节为止,才将整个乐章的材料呈现完毕。
9~16小节是主部主题的复乐段,不同的是终止于#g小调的ьⅥ和弦上,与传统奏鸣曲式的主部终止式相比有了较大的突破。这是斯克里亚宾创作中期的一种转变方式,也为他后期的现代音乐作品作了一个铺垫。
连接部(17~20小节)速度放慢,材料来自主题的第二种和第三种材料,是这两种材料的发展,由增减纯四度音程叠置而成的“神秘和弦”(见谱例⑤),再一次将神秘主义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谱例⑤:
副部主题(21~39小节)是四句类的非重复材料的非方整形的开放性终止的乐段结构。调性为主调#F大调的属方向调#C大调,这与传统的奏鸣曲式调性布局相同,是传统奏鸣曲式的延续或是总结,因为从这首奏鸣曲式之后,他的作品逐渐变得调性模糊,并向无调性转变,所以说这首奏鸣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此段中第一句和第二句(21~28小节)的材料相同,都是由主题中第三种材料变化发展而来;第三句(29~32小节)由主题中第二种材料发展而来;第四句(33~39小节)既有主题中第二种材料,又有第三种材料,没有出现新的材料。
结束部(40~47小节)延续了副部主题的调性,材料来自于主题中第二种材料的简化形式,织体简化为单音进行,并终止于#C大调的主和弦。
展開部(48~81小节)是前面材料的发展,调性多变。同传统的奏鸣曲式相比,只有基本展开部分和属准备两个部分。基本展开部分Ⅰ(48~55小节)的调性由A大调开始,将主题中第一种材料展开,不同的是织体形式简化,和弦式织体不复存在,而是用了高音声部的旋律式进行,而且还出现了三连音式的伴奏织体形式,呈现出一种似潺潺流水、朗朗星空却又虚无缥缈的意境。当四度叠置的“神秘和弦”再次出现时(见谱例⑥),更增加了这种意境的不确定性;基本展开部分Ⅱ(56~65小节)调性多变,布局为#f—f—F。材料来自于主题材料的第二种形式和四连音的不停跳跃,再次展现出了夜空中繁星点点忽隐忽现的形象;基本展开部分Ⅲ(66~73小节)调性转至b小调,材料来自第一乐章的主题材料,是第一乐章主题材料的第二次出现,只不过把时值拉长,而低音声部的三连音伴奏织体再一次将第一乐章中“飞翔”主题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仿佛作曲家想要寻找夜空中那一颗最璀璨的星体,并想要不停地向上飞、向上飞……直到抓住它。
谱例⑥:
属准备部分(74~81小节)在和声一直主调的属功能上进行发展,高音声部仍是四连音的进行,低音声部材料是主题中第三种材料的变化发展。
再现部(82~143小节)副部调性回归。主部主题再现(82~89小节)是动力再现,同呈示部相比,它将和弦织体简化为旋律的线条式进行,并去掉了复乐段部分,调性回到#F大调;连接部(90~101小节)同呈示部相比,再现了部中连接部的增长,它一直用第一种主题材料进行展开,是主部材料的延续;副部主题再现(102~125小节)同传统的奏鸣曲式一样,副部调性回归主调,再一次体现了作曲家对以前作品的总结。不同的是右手声部织体加密,左手则由柱式和弦改为三连音的进行,再一次将“飞翔”主题的形象延续下去,仿佛作曲家还在继续寻找,却怎么也追不到而内心在痛苦地挣扎着……121~125小节是副部的扩展部分,最后终止于#F大调主和弦;结束部(126~143小节)同呈示部相比,结构扩大,并将材料继续展开,似乎是把痛苦的寻找继续下去……
尾声(144~169小节)用了第一乐章中四度上行音程,即“飞翔”主题的材料,只不过在此处声部提高,仿佛作曲家越飞越高,一直飞翔到了顶端,而低声部的七度叠置和弦在音响力度上也达到了最高,像是在表达作者一定要抓住那颗星星的决心。最后,音乐在#F大调主和弦上戛然而止,似乎作曲家找到了他想要的东西,抓住了那颗星星,心情达到了狂喜若狂的状态。
如果仔细观察斯克里亚宾所有的奏鸣曲,人们可以发现,这是他最后一次在曲尾使用明确的调性,也是最后一部多乐章的奏鸣曲。随后的六部奏鸣曲全部简化为一个乐章,并且调性越来越模糊,直至不再使用调性。
三、小结
斯克里亚宾的哲学思想是他创作的主要源泉,尤其体现在他的中后期作品中。只有人们了解了他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神秘主义哲学思想及他独特的哲学观念,才能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他的作品。
《第四钢琴奏鸣曲》已经显现出了神秘主义的“萌芽”,“神秘和弦”多次出现,旋律发展极具片段性,音乐表达富有传奇性。这些都表现了他作品风格的转变,人们也不禁为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赞叹不已!
当然,这与他所处的特殊年代是分不开的。T·列娃娅在“斯克里亚宾的宇宙”中说过:“在20世纪初,这意味着属于无限,因为宇宙是‘高不可测的星空。神秘主义是他个性的常项,升华成类似非常高级的世界观。”
斯克里亚宾的独特创作风格和哲学理念使他成为作曲界的“独一无二”,没有模仿、没有复制,他是俄罗斯音乐文化乃至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并将继续启迪、引领着我们前进。
参考文献:
[1]张忠平.斯克里亚宾的“微观宇宙”[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
[2]周密译.斯克里亚宾钢琴作品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阿兰诺夫斯基编,张洪模等译.俄罗斯作曲家与20世纪[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4]林逸聪.音乐圣经(下卷)[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6]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7]孙博.“神性合一”的斯克里亚宾及他的和声手法[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8,(4).
[8]刘旭娜.延承与突破——浅析斯克里亚宾《第四钢琴奏鸣曲》[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3).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