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F”到“F”
2013-04-29王卫国
王卫国
近日,读完了普利策奖得主弗兰克·迈考特继《安琪拉的灰烬》后的又一部力作《教书匠》,该书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用辛辣诙谐的文字回顾了作者30载从教生涯的苦涩与甘甜,讲述了作者从稚嫩走向成熟的精彩人生。作者从不吝惜对自己的嘲讽,从不否认与学生似敌似友的关系,幽默和善良也从未在教学中缺席。他从不向学生灌输什么,而是在春风化雨中教会了学生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讲自己的故事。
迈考特的课是宽松的、热情的。在他的课上,教材就是课上一些随机出现的事件的有效延伸及拓展。如看到多兰写的假条,想到假条也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于是研究假条艺术,并布置了一篇作文——写假条。他发现,孩子们能写出很棒的作文:流畅、充满想象力、表达清楚、富有戏剧性、奇思妙想、观点集中、具有说服力、有建设性,而且学生在写假条时很专注。这也是作者在教他们三年半的时光中,第一次看到他们这样废寝忘食,甚至下课铃响了,他们也不肯离开教室。学生写好假条后,互相分享写作心得,迈考特老师兴奋之余还舞之、歌之。真正的教学就应该是这样:学生流连忘返,乐在其中;教师神采飞扬,激情四射。
迈考特的课是体验的、开放的。在他的课上,所教、所讲从不拘泥于课本,不单单是为了升学,他的课是想通过学生的体验,自然而然地将知识自主地建构起来,没有灌输、没有知识的搬迁、没有硬性的填充,而是在欢笑中、在品尝中、在打闹中,知识的雨露悄悄地滋润学生的心田,润物细无声,花落轻无语。为了研究写作,他把课堂搬到斯特伊弗桑特广场,让学生品尝各自帶来的美食;之后,又让大家研究烹饪书,找到自己喜欢的菜谱……别的教师按着课程走,而“教书匠”按着学生的需求走,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力,共同演绎精彩!
迈考特的课是鲜活的、自由的。文中写道,教育到底是什么?我究竟在教室里做什么?作者为自己列出了公式:在黑板的左边,写了一个大写的“F”;在黑板右边又写了一个“F”。然后,迈考特画了一个从左到右的箭头,表示从“害怕”(Fear)到“自由”(Freedom)。他是这样表述的:“我认为不会有人获得完全的自由,但是我要对你们做的就是将害怕赶入角落。”他的课真正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地发展”,说明教育不是恐惧、害怕,教育是身心和谐。
其实,教育的本质就是为师者要顺应学生的“天性”,因材施教,施教无痕,真爱无声,让孩子们自主发展、自我教育、自主建构,让他们愉悦而行,快乐成长!我们教育者能否成为像迈考特那样的“教书匠”,尊重天性,崇尚自由,追求真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