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计算教学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摇篮

2013-04-29张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3年5期
关键词:借书小组讨论习题

张锐

教师在低年级的习惯教学最重要,而数学学科在低年级不光要重视学习习惯,还应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从简单的加减法、乘除法,到混合运算,在每个环节对学生的计算要求都很高,学生都应该扎实地了解计算方法,熟练掌握算法算理。因此,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计算教学应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支撑点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知识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单是为了计算而教学,这样学生自然慢慢就失去了兴趣。如果在备课的时候能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以一定的情景衬托计算,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主动学生的主动性,更能够让学生体验有价值的数学。

在计算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复习已有的计算知识,通过复习引出新的计算方法,进行讲解,得出算法,通过准备的题目进行巩固练习,从而让学生形成计算技能。虽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致清楚计算的算法、算理,掌握这种计算技能,但是不理解计算的作用,会加重学生认为计算很枯燥,渐渐的这个环节中就出现了问题,兴趣也会失去了很多。

记得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通过一幅生活中的情景,学生去图书馆借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页):“我们四年级一班有34人,共借书272本。四年级一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出示了这个题目后,让学生思考应该用什么方法去解答,并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如何求结果。当学生在计算“272÷34=”的时候,学生在试商的环节中出现了困难,而在这个时候,我采用的是让同桌讨论、让小组讨论,这个时候学生动起来了,教室的声音也响起来了。同时,我让学生从“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上分析出商大了应该调小的情况。紧接着通过“火眼晶晶”、“小试牛刀”、“龟兔赛跑”等环节结束了这节课的教学。通过这样的调整,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也在竞赛、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今天的知识,还让我尝到了“放手”的甜头。采取多种形式去教学,给学生一种轻松的环境,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的是事半功倍。

二、计算教学应该成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摇篮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在计算教学中把单纯的计算教学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把实际问题情境与计算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的学习为生活服务,从而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求知的过程中,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和探索的精神。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64页:学校打算在一块长方形空地里种花。在每平方米分别种植菊花12株、月季花8株、海棠花6株。当遇到这样的实际问题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我利用习题中的一个例题,让小组讨论两者之间的不同,通过比较,得出这样的题目应该注意什么。

如,习题:地铁站附近有一个长60米,宽12米的停车场,用来停轿车,其中每辆轿车、大型客车、摩托车占地面积分别是15平方米、40平方米、2平方米,可以停放多少辆?这样两个题目都是实际生活中与面积有关的知识,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这类题目的练习之间存在的不同,“每平方米种植的株数”与“每辆车占地面积(平方米)”,虽然都是和面积相关,但是一个用乘法,一个是用除法。通过小组讨论,比较题目的不同;通过画示意图的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明白:为什么用除法,为什么用乘法;通过计算,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比较出:相同的面积,停车数量的不同。

当然,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还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当孩子在课堂上经历理解情景含义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提高他们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脑中有情境的状态,以后他们一看到这样的算式,就能想到无数个具体的情景,培养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将计算教学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小组的讨论,通过习题的比较,把解决问题与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个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让生活实际与计算联系起来,把计算融入生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感受生活中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准确计算的能力。

猜你喜欢

借书小组讨论习题
高效课堂小组讨论环节的有效运用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图图借书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借书去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借书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图图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