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2013-04-29高勇生

考试周刊 2013年55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思维方式个体差异

高勇生

摘 要: 课堂提问是促进师生有效互动的方法,是教师运用较多的教学策略之一。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能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同时,教师的提问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只停留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表层,忽视教学中关键的提问话语转化艺术及背后蕴含的思维方式、教师的引导能力、学生对问题的适应性及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在课前深研文本,设计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参考性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才会给学生心灵的感悟,让学生潜心钻研文本,“于无声处听惊雷”。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 思维方式 个体差异

课堂提问是促进师生有效互动的方法,是教师运用较多的教学策略之一。然而,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虽然在40分钟内一个接一个地提问,可学生的思维却并未得到训练。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问应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案例1.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天鹅的故事》。

教师:你在冰面上看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了裂开了一道缝。

教师:看到了——

学生:又裂开了一道缝。

教师:还看到了——

学生:冰面上满是羽毛和鲜血。

教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勇敢和顽强。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请同学们将自己的右手看成那只老天鹅,高高举起,再重重落下。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体验。

学生:痛。

教师:再来一次。

学生:更痛。

案例2.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天鹅的故事》。

教师:在你看来石头和老天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它们都能将冰面砸开一道缝。

……

教师:这镜子般的冰面和老天鹅比,谁更强大?

学生:冰面,因为冰面很硬。

学生:老天鹅,因为它将冰面撞开了一道裂缝。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难怪在老人的眼里,此刻的老天鹅是“破冰的勇士”!你面对此刻的老天鹅和镜子般的冰面时,还会觉得冰面更强大吗?

以上两个教学片段,同属《天鹅的故事》中引导学生体会老天鹅破冰感受的教学片断,同样是提问,可效果却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呢?案例1中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是想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更好地理解老天鹅的勇敢和顽强。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只是流于形式地举起手来再落下,讲出肯定的答案:“痛”,其实学生并没有感受到老天鹅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教师因为听到了想要的答案,就不再深究,可见这样的提问设计对学生领会课文、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的帮助不大。案例2中问题的设置必然是在教师细读文本之后,对文本虽简单却容易被忽略的比喻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有了关于“老天鹅”和“石头”对比的点化。学生在对比过程中,把天鹅的血肉之躯和坚硬的石头的内在的不同渲染到极致,紧接着围绕“强大”进行对比教学,不难看出学生第一次的认识,是老天鹅和坚硬的冰面的对比,是基于物理性质的,得出的结论是表面的、浅层次的,而教师紧追不舍,对“强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唤醒学生的言语感悟,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得以加深。

教师课堂提问涉及的问题可以分为展示性问题、参考性问题和是非问题。展示性问题是指提问者已经知道确切的答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展示性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回答,进行下一步教学。参考性问题不是提问者为了寻求自己不知道的信息,是为了给学生一个信息差,使他们受到推动,积极思考,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是非问题是教师的一种口头问题,如:想不想?对不对?一般针对全班学生,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称为问题。而参考性问题是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的,极少是教师当堂临时设计的。研究发现:学生对参考性问题的回答,话语长度明显大于对展示性问题的回答长度,因而参考性问题可以增加学生在课堂中语言的输出,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二、提问要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案例3.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郑和下西洋》。

教师:同学们,课文读好了吗?

学生:读好了。

教师: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出示问题:(1)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2)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3)课文的主人公是谁?(4)他有什么贡献?)

(学生读课文,不一会儿纷纷举手回答。)

就以上教学案例而言,我们姑且不论学习的有效性,单看几个问题的质量,教师提出的四个问题,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快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这些问题浮于表面,远离文本内涵,没有探究价值,没有思维含量,学生无须动脑就可以找到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对文本缺乏整体的把握,无法深入教材,无法从较高的角度驾驭文本,最终会导致思维意识的丧失,无益于学生思维的训练。

研究发现,普通教师的展示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比例较高,而展示性问题要求学生回答的内容是固定的,所以学生的语言相对比较单一,因为长期思考展示性问题,学生的思维会被弱化。

学生的智慧、思维水平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欣赏、辨析中提高的,这种提高离不开教师提问的及时引导,如果巧设问题的坡度,以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就能让学生生成新的智慧。因此,我们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就具体课文而言,提出的问题要统领全文,是解读全文的支点,可以为整堂课的情感和内容奠基。就本课而言,可以围绕最后一段组织教学,由郑和的贡献提出许多小问题,如:“郑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带着疑惑挖掘课文的纵深,批文入境,在探究中释疑,在释疑中发现新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最近发展区”,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才会领会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三、提问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案例4.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爱如茉莉》

(上次课教师照搬了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实录,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未能进入教师引导的教学情景,而教师仍然按照于老师的方式总结。)

教师:……这时候“爱”是什么?

(学生无所适从,无人应答。)

(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几分钟以后,仍无人回答,教师只好自己解答。)

案例4反映了现实教学中中青年教师普遍感到不适应的一个问题——他们将特级教师的教学实录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后,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可学生并不买账,甚至有“东施效颦”之感,这是为什么呢?关键在于他们照搬的问题是名家经过精心的引导后提出来的,学生能够循着特级教师的思维进行思考,给出答案,而我们只研究了特级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的表层,忽视了教学中关键的提问话语转化艺术及背后蕴含的思维方式,忽视了教师的引导能力和学生对问题的适应性,忽视了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学生不能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时候,大部分老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运用恰当的“问题分解”策略。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施教对象的知识结构,设计的问题要难易得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都能获取相应的信息。同时,找准提问的切入点和时机,在知识疑难处点拨启发,运用好不同类型的提问,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获得信心与力量,学会思索与探索。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只有在课前深研文本,设计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参考性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才会给学生心灵感悟,让学生潜心钻研文本,“于无声处听惊雷”。

参考文献:

[1]宋尚琴.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话语转化方式的对比研究.江苏教育,2008(2).

[2]舒喜春.透过语文课堂细看体验式教学.江苏教育,2008(9).

[3]吕伏安.语文课,怎样弱化了学生的思维.江苏教育,2008(2).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思维方式个体差异
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法学研究及其思维方式的思想变革分析
法学研究及其思维方式的思想变革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英语分层教学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探微
天趣自然 质朴归真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
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体育教学
让经典名著走进小学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