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作品《五指山的掠影》的艺术特色与训练处理

2013-04-29赵琬璐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童声合唱艺术特色

【摘 要】《五指山的掠影》是一首童声无伴奏合唱,是作曲家、指挥家张以达老先生根据海南黎族民歌——《五指山歌》改编而成的合唱曲。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五指山的掠影》在训练中的处理及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表达作者对于童声合唱作品训练的部分见解以及自己学习合唱训练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训练处理;作品赏析;童声合唱;艺术特色

一、背景分析

1.关于作者

张以达,男,1941年出生,作曲家、指挥家。196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先后就职于中央音乐学院、河南平顶山市文工团、空军政治部歌舞团。现任中国合唱协会理事,该协会童声合唱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国家图书馆音乐厅附属爱乐Do-Re-Mi合唱团、如歌青年合唱团常任指挥以及中央电视台《银河》艺术团等多个合唱团的艺术指导。主要创作有:

(1)大型民族舞剧《铜雀伎》获文化部第一届中国艺术节创作一等奖);

(2)歌剧《江姐》的主要配器(出版本);

(3)话剧《桃花扇》的配乐;

(4)电视剧《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作曲(获第一届全国电视《飞天奖》一等奖);

(5)二胡曲《芙蓉吟》(获《第三届全国民族器乐创作比赛》三等奖);

(6)五乐章交响合唱《矿工大合唱》(曾演出近百场);

(7)童声合唱改编《猜调》、《采茶》、《咚咚喹》、《编花篮》、《小姐姐的摇篮曲》、《山娃歌》、《五指山的掠影》等等。

2.关于作品

《五指山的掠影》(B版)是一首童声无伴奏合唱,是作曲家、指挥家张以达老先生根据海南黎族民歌——《五指山歌》改编成合唱曲。这首歌曲是解放战争时期流行于广东海南岛革命根据地的黎族民歌。歌曲以意境深远、回答式的歌词和清新优美而深邃的曲调,抒发了黎族人民对红军、毛主席的爱戴和拥护。全曲发展层次分明,最后以上扬的音调结束,曲终意未尽,幽远甘美的歌声,似乎还在人们耳际回旋,令人回味无穷。此曲被改编为无伴奏形式合唱,通过单纯的多声部人声将此曲意境的悠远深邃发挥的淋漓尽致。

二、训练对象

童声(小学男女生)混声(初中高中男女声)

(注:作曲家改编此曲原意是童声无伴奏合唱,考虑到实际情况的不同,我个人以为也可以让非童声混声演唱)

三、训练目标

(1)通过训练能够稍把握好作品(片段)每一个段落(引子、主题、展开Ⅰ、展开Ⅱ)的情绪和速度。

(2)通过训练(包括附加训练的欣赏课——走进黎族生活,感受黎歌风采),让学生对黎族民歌有一个认识和印象,并在演唱过程中稍有所感受。

(3)最后能够完整的演绎这个作品(片段)。

四、训练重难点

(1)音准。因为这首作品为无伴奏合唱,所以只在演唱前给每个声部一个音的情况下能够最后不跑调(偏高或偏低)的演唱完实属不易,对于非音乐类学生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解决音准问题是训练这首作品的重中之重。

(2)转调。这首作品的片段一共有四次转调,每段开始转新调(主题为1段内转调),往往学生在转调的时候前调的影子挣脱不掉,很难适应新的调性,也就找不到音,这也属于解决音准内的问题。所以在这首作品中转调已然成为全曲的难点。

(3)变音。学生接触的音乐作品大多数以民族调式和自然调式为主,所以自然音级在脑海中根深蒂固,一旦出现临时的变音,一下就迷茫了,一个音没把握好,甚至之后的自然音级也跟着跑了,特别是在每个段落的结束处,连接到下一个段落的地方,就会出息色彩性的和弦(尤指展开Ⅰ结束处),临时变音,这也是训练这首作品的难点。

(4)声部。这首作品需要的声部比较多——八个声部,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容易混淆,也容易跑到别的声部,所以分配好并相互把握好各自的声部也是训练这首作品的重点。

五、训练思路(方式)

(1)分段落训练。这首作品片段有四个段落——引子、主题、展开Ⅰ、展开Ⅱ考虑到作品的难度,长度以及学生接受能力度等方面,可以采取分段落训练。

(2)分声部训练。这首作品需要八个声部来演绎,一开始合起来的话只能是“百鸟朝凤”式的,很难有效率的训练,采取分声部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3)加声部训练。在各声部训练到一定熟悉程度后,采取女高音一二声部、女中音一二声部、男高音一二声部、男中音一二声部、女生声部(女高和女中)、男生声部(男高男中)声部逐渐叠加训练,这样既能熟悉自己的声部,也能更好的去合别的声部。

(4)重难点训练。针对这首作品的重点和难点单独提出来训练,比如说连接到转调处的训练,有变化音的色彩性和弦的训练,声部容易错乱混淆处训练(根据学生遇到的实际情况而定)等,比较有效率的去解决重难点。

(5)整体性训练。先分后合,当以上训练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合起来训练,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力度速度,最后方能完整的演绎。

六、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

《五指山的掠影》(B版)分为四个段落——引子、主题、展开Ⅰ、展开Ⅱ,下面对这四个段落逐一进行分析:

(1)引子:引子部分由八个声部——四个声部(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的二声部加领唱共同演绎,调性为F大调。乐曲一开始由所有声部在主调的三音上发“呜”进入,第二小节领唱mp出来乐曲的旋律主题,男生声部音阶式的往下走,旋律主题第二句歌词出来后两小节,除了女中1声部保持,其它所有声部休止一小节,然后随着旋律主题的重复,其它声部呈卡农式进入,最后结束在旋律主题最后一个高大二度音上(主调的Ⅵ级音),女中Ⅱ和男高Ⅰ保持,其它声部休止一小节,转至主调的下属方向掉——降B大调,乐曲进入主题。引子部分风格相对自由,给人听觉上一种悠远的,朦胧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五指山上俯视着山下的河流一般。

(2)主题:调性为降B宫雅乐七声调式,主题部分各声部已有了歌词,声部减少,开始小节女中Ⅱ和男高Ⅰ继续保持引子处的音,女高和女中Ⅰ一样,套词唱主题旋律,男高Ⅱ和男中声部一致,在主题句第一句结束处后两小节出来,唱衬词(海南黎族民歌特点所在),主题句第三句(转)声部合并为四个声部,歌词及旋律重复一次,女生声部一致,为旋律的转句,男生声部仍唱衬词,最后一小节通过旋律最后一个音高三度回到宫音然后进入到乐曲的展开段。主题段情绪亲切,富有内涵,以诉说式的演唱。通过下方两个声部具有典型的黎族风格的衬词的加入,使得主题部分更亲切,更有有民族味。

(3)展开Ⅰ:展开段开始的时候还是延续主题段的调性,只是打破了主题段女生声部唱旋律男生声部唱衬词的写法,由“呜”音开始声部呈卡农式逐小节进入,女中和男高声部做合唱的基础声部,一个音保持贯穿下去,直到出现新的调性。第22小节男中声部在低八度宫音上演唱主题旋律,落宫音的同时女高声部在徵音上演唱主题旋律一次,重复一次,开始出现新的调性,段中转为E宫雅乐七声调式,写法和前面一样,女中和男高声为基础声部,男低和女高声部分别在宫音和徵音上进行主题旋律的卡农,重复一次,最后三个小节加入临时变音,通过色彩和弦由坚强到渐弱过度到展开Ⅱ段落。展开Ⅰ段落以卡农式的紧凑的衔接反复主题旋律,就像清风一般一阵一阵的“刮”着,“刮”得主题旋律很是拂面。

(4)展开Ⅱ:展开Ⅱ段落缩减为三个声部,女生变成两个声部,男生合成第三声部(内分一二声部,相对没有男高和南中的界限),这一段落调性转为降G大调,乐曲以四分音符为一拍,三拍成一组,ⅠⅡ声部呈上下卡农式的三拍子进行,并且以向下级进的方向走,Ⅲ声部也是向下级进进行,不同的是以四拍加二拍的形式,“yu”音贯穿全段,有意思的是加入了一些西方的元素,用“Bom”支撑Ⅲ声部,使得Ⅲ声部更有力量。反复一次,最后收在主六和弦上,然后紧接一个Ⅲ级和弦转入新的调性。整个段落的织体给人一种流水的感觉,一级级的,很平稳的从上向下流去,很自然,很流畅。

七、训练过程

1.常规训练(略)

(1)识谱套词。

(2)节奏节拍。

(3)音准音高。

2.连接训练(可参考作品分析)

(1)声部叠加。

(2)前后连接。

3.转调训练

无伴奏合唱,作曲家为了保证作品的连续性,往往不会让所有声部集体休止,他会让某一个或几个声部保持音,这样既能让别的声部做一个参照,又能保持乐曲的完整性和流畅性。

《五指山的掠影》也是一样,保持某一两个声部,在休止和转调的时候做一个参照(好找音),又保证无伴奏合唱的流畅性,下面对每一次转调进行逐一训练。

引子(F)——主题(降B)

引子部分最后一小节(11小节)女中Ⅱ和男高Ⅰ分别延续前面主调的Ⅱ级音和Ⅰ级音,其它声部休止,然后转至主题降B调,无疑,F调的Ⅰ级音是降B调的Ⅴ级音(稳定音级),舍Ⅱ级取Ⅰ级,转调后其它声部参照男高Ⅰ声部,用首调的概念(1、适用民歌 2、大多数人接受度),原本唱“do”音在保持音高的同时到主题部分想象成“sol”音,其它声部参照“sol”音加进来,形成转调。(注:参照音声部一定要唱稳、唱准)

展开Ⅰ段内转调(降B——E)

用前面同样的方法,不同的是转调前每个声部都有,没有休止,那就看转调后,转调后音高声部和男低声部休止,还是女中和男高部进行,只是不是延续前调的音了,那么我们就找转调前和转调后两个音的联系,发现,都是小二度音,我们就用前调的调性来唱后调的音,唱了之后,马上想象成这是后调的Ⅲ级音和Ⅵ级音,男低声部进来唱主题旋律的时候参照Ⅵ级音,找Ⅰ级音,然后女高出来的时候又参照难低声部,如此转调。

展开Ⅰ(E)——展开Ⅱ(降G)

同样如此,参照ⅡⅢ声部的最后一个音(固定调的降b音),仔细看其实是前调的升Ⅳ级音(前一个音,固定调的升a音),是音响效果相同的等音而已,这么标记是为了更好的过度到展开Ⅱ的新调性,这个音即为降G调(展开Ⅱ)的Ⅲ级音,刚好展开Ⅱ段的ⅠⅡ声部跟这个是同样的音,Ⅲ声部参照Ⅲ级音,找Ⅰ级音,从而过度到新的调性,形成转调。

八、拓展训练

1.无伴奏合唱欣赏

《五指山的掠影》等

2.走进黎族,感受黎韵

聆听黎族民歌,领略黎族风情。

参考文献:

[1]李超.张以达合唱作品分析[J].北京:中国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2.4

[2]唐明军.张以达的童声合唱研究[J].广西:广西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2.3

[3]霍霄云.浅谈童声合唱训练[J].黄河之声,2007.4

作者简介:

赵琬璐(1990.6),女,河南省焦作市人,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声乐专业2010级本科生。

猜你喜欢

童声合唱艺术特色
以美妙的童声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浅谈童声合唱队的组织与训练
从“合”到“和”:奏响童声合唱的天籁之音
浅谈童声合唱的声音训练方法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敦煌壁画对中国特色动画片的启示
汤显祖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