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大学城建设对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影响
2013-04-29赵向华
赵向华
[摘 要]大学城作为高校的集合体,通过资源共享与整合,可以弥补单个大学功能比较单一的缺点,为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提供有利条件:促使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学科结构趋于优化,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供实习、试验基地,为学校获取办学资金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关键词]大学城 产学研联合 高等院校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6-0011-03
一、大学城的含义及特征
所谓大学城,就是在政府、高校、市场、社会等多种力量的参与下,由一所或若干所大学在某些地域聚集,并达到一定规模,形成有机整体的高校集合体。[1]它们是一批以大学为主体,以城市为依托,以资源共享、能力互补和产学研一体化为目标的信息社区群落,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化现象。
大学城是集教育、科研、生产于一体的特殊类型的城市,它既是人才的摇篮,又是学者的乐园;既是教育产业园区,又是高科技产业园区。[2]具体而言,大学城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1.多样化和复杂性。受时代背景、教育发展、城市化生产手段等深层的动力机制和相关高等教育产业化效应的影响,大学城一改以往计划经济下的封闭、单一、自成体系的文教园区模式的形象,呈现出复杂性、多样化的外在特征。(1)教育投资多元化、办学模式多样化。大学城有的由国家规划、出资办学,有的由政府审批、企业投资办学。(2)功能多样化。由于集中了各种创新因素,涵盖了科学技术从生产到扩散到应用的整个过程,大学城不仅具有单个大学的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科学研究的功能,还是科研成果应用和转化的实验场所。(3)组成内容多样化。大学城内及其周围不仅仅有学校,还聚集了一批与之相关的企业和产业。
2.开放性和共享性。大学城作为人才培养与知识活动新的教育空间,其开放性和共享性是大学具有激发创新意识和进行知识创新的空间的功能之逻辑必然要求。[3]开放性是大学城永远的魅力,大学城一面吸引各地的学者和学生,另一面又与所在地区的发展互相融合,成为大学、居民、企业于一体的城镇。大学城与社会之间、大学城内学校与学校之间实行全方位开放,共享教育资源和设施,有利于大学城教育、经济、文化等多重功能得到最佳发挥,使大学从经济社会边缘走向经济社会中心,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知识库、思想库和产业孵化器。同时,不同学校校风、学风、办学风格的互相熏陶,取长补短,使得大学城成为一个不同文化的融会地,大学所具有的人文资源和文化环境对城市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4]
二、当前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针对当前很多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创新意识欠缺等问题,高校纷纷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探索与实践,虽取得了不少成绩,却也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目前的产学研合作很多还处于浅层次的“项目承包”或“项目合作”阶段,甚至相当一部分只是借“产学研合作”之名取得政府的项目经费资助,切实开展有重大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理论及技术创新的合作不多。第二,科研成果生产与经济发展的悖论有待破解。一方面,大量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研成果。由来已久的学界和业界“两张皮”的说法就是对这一现象的生动描述。第三,学界和业界为了追求利益互补走到了一起,但随着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入,风险也愈来愈大,知识产权分配不当、利润分配不均等问题相伴产生。第四,目前,大量的政府科研经费由产学研渠道下达到企业,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与政府科研资金的管理制度还不是完全匹配,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因此加强对企业纵向科研经费的监管与管理培训仍然非常必要。[5]
以上问题的出现,可以归因于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高校传统评价机制问题。高校学术文化具有“注重自由探索和学术价值”的特点,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更多的是以获得国家经费金额、发表论文数量、参与人学术地位的高低、所获奖励级别和数量为标准,往往忽略成果的市场价值。而是产学研合作主体问题。二是在产学研合作中,有的合作者不能正确定位自己,没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应尽的义务:有的学研方总希望将有市场价值的成果自己进行转化而不是转让给企业,有的企业希望学研方提供“交钥匙”工程而部分放弃了自己在合作中应该发挥的作用。这样就直接导致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和利益分配矛盾等问题。三是由于高校与企业之间行为目的不同,高校以培养人才和贡献知识为主要任务,而企业以生产市场需求的物质产品进而获得最大利润为主要目的。企业对利润的急切追逐,往往会忽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因此,对产学研合作表现出一种冷淡。四是目前管理部门对研发用的纵向资金的管理欠缺经验,不能有效应对市场环境下出现的财务问题。由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没有共同的管理制度与政策,也没有协调好它们之间关系的管理制度,科技成果鉴定以后的中试、开发、推广和应用很难进行下去。五是缺乏技术供给和需求方之间的信息沟通平台,企业和高校交流、沟通不多,导致高校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
三、大学城的建立为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提供有利条件
大学作为一个有机体,功能发挥或侧重于教育教学,或侧重于科学研究,或者更注重为社会服务,其规模与精力决定了大学不可能将所有功能聚集于一身。而大学城作为高校的集合体,通过资源共享与整合,可以弥补单个大学功能比较单一的缺陷。高等学校是高科技人才的聚集地,它们的集聚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因此,大学城的兴建往往能促进高新科技园的诞生。而高新科技园雄厚的产业背景为高校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高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实习平台。因此,大学城的建设为高校与企业有效开展产学研合作、破解上述难题提供了最为便捷的途径。
(一)大学城的形成可以强化校企在人力资源上的伙伴关系,促使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学科结构趋于优化
高等教育只有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进而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大学城的建设从促进了高新企业的诞生,使“城内”的高校与企业有了更多合作的机会。地缘优势还可以使大学与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伙伴关系得到加强。高校是人才集聚的地方,大学城内或周围的企业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更加方便地得到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高校在向企业提供人才的过程中,可以更敏锐地感知到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从而主动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改造或淘汰旧专业,开设新专业,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教育教学方法、培养方式的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结构,培养大批能够适应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生产、经营和国际竞争需要的人才。
高校在与企业的密切交流与合作中,可以更及时地发现企业对高新技术的需求、市场现实和未来需要,从而调整科研方向和科研结构,既贴近市场的现时需求,使科技转化活动更加具有活力,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大的竞争力,又追踪国际最新科技动向,提升科研开发能力,进一步推动学科结构的优化,为企业提供合适人才和科研成果。
(二)大学城的形成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供实习、试验基地
现代化生产需要大量受过良好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的劳动者。他们既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又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和劳动技能,这样才能有效地应用先进技术、合理组织生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正如瑞典乔尔马斯工业大学校长所说:“教给学生科技知识只是教育的一半,教育学生创造性地应用这些知识开发出对社会有益的产品,才是完整的教育。”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正是实现“完整教育”的有效途径。美国高校学生之所以有较强的创造力,是因为他们在读书的同时还在企业及其他机构从事工作。德国“经济奇迹”的出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们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德国的二元制职业教育为“德国制造”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是德国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德国联邦政府出版的《德国概况》中有这样一句话:“德国是一个原材料匮乏的工业国家,它依赖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力量。”
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与生产实际有较严重的脱节现象,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较差是存在于大学毕业生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适应期,这是导致我国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我国长期处于生产链底端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城常常与高新科技企业相伴而生,高科技企业往往衍生出许多中小科技企业,形成一个企业集群,相关企业集群的共同推进形成一个产业集群,从而为各种层次、各种类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实践、实训基地。高校通过与这些企业在互利的基础上联姻,使学生可以定期地(如每周1天)到企业参加生产、技术与管理活动,从而解决大学生实习场所缺乏的难题。
(三)大学城的形成使信息交流更为畅通,为学校获取办学资金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在传统教育发展模式下,我国教育经费是以政府下拨为主,但投入一直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的发展。很多资料显示,通过产学研合作,高校不仅可以利用合作企业解决教学实践、实习基地问题,还可以通过成果转化等方式从企业获得科研、办学经费。但目前许多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高校从企业中获取的办学资金非常有限。如能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创造便利的条件,高校办学经费不足这一难题便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知识的外溢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识溢出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溢出和集聚之间具有内生互动性,溢出效益与各个主体间空间距离的函数关系成反比例,随着各主体间空间距离的增大或缩小而衰减或增强。由于大学城与高新企业的“孪生”关系,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各主体(高校与企业)聚集于大学城内,地理位置的临近,提高了各主体(学校与企业)间随时沟通、敏锐地发现最初重要知识价值的可能性,降低了知识发现及其产业化的成本。因此,大学城的形成,不仅为知识的外溢和传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使主体间的相互监督与控制更为及时,有利于持续稳定地开展合作。
大学城内的高校,可以利用与企业在地缘的优势,通过以下合作方式获取办学、科研资金,从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条件保障。(1)高校利用科技优势开发出适宜的高新技术,通过技术向企业进行商业转移或通过技术入股,取得发展资金;或通过承接企业的横向课题,取得资金支持;或通过与企业进行联合开发研究,从企业获取资金。(2)与企业合作办学院、办专业。一来可以吸收企业想法,使办学更有特色,培养出更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二来可以借助企业的资金拓展学校的办学规模。(3)高校在高新区内投资办企业,或向企业投资参股,从企业的利润中取得发展资金。在美国,高校和企业在不断相互靠近,通常企业出资请高校进行一些前期或外围的研究工作,大学研究出较好的设计与发明后,它们就把成果接过来搞产品开发。政府也投资组建各种大学与工业的新联合体,作为发展科技、教育政策的重点。通过这种方式,美国高校经费不足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培英,张世全.高教园——提升综合国力的生力军[J].现代教育科学,2004,(4):26-28.
[2] 王丽.我国大学城的功能研究[D].河北保定:河北大学,2007:11.
[3] 卢波.当代大学城建设问题及其战略调整研究[D].江苏南京:东南大学,2005:10.
[4] 徐志伟.现代大学城的性质、特征和作用[J].江苏高教,2001,(6):15
[5] 黎晖,刘东辉.以大学科技园为核心大力促进高校产学研合作工作[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7):54-55.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