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利院儿童感恩教育需求评估文献综述

2013-04-29宋文俊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感恩特质情绪

宋文俊

【摘 要】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美德的文明古国,历来有感恩传统。福利院儿童享受着社会的关怀,本应是感恩意识最强烈的群体之一,却出现了感恩缺失的情况。本文针对这一状况,研究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并做出了自己分析梳理。

【关键词】青少年;感恩;情绪;特质

一、感恩情绪的测量

由于未发现感恩情绪有独特的生理指标和面部表情,因此对感恩情绪的测量大都是针对其主观体验,有单题项测量和形容词量表两种测量方式”最简单的感恩单题项测量是“我对……很感恩”或者“我很感恩……”形容词量表由:感恩的(Grateful)、感谢的(Thankful)和感激的(APPreeiative)三个形容词构成。在在大多数研究中,往往同时测量感恩特质和感恩情绪,这样更加全面有效。

现有测量感恩情绪的方法有很大的不足。首先,对感恩情绪的测量缺乏客观指标,过多地依赖主观体验。其次,缺乏有效的工具将感恩同其他情绪区分开来,尤其是无法将感恩情绪同其它积极情绪区分开来。今后这方面的研究重点在于探索感恩情绪独特的客观指标,开发能将感恩情绪同其它情绪(尤其是积极情绪)区别开来的测量工具。

二、感恩特质的测量

1.国外对感恩特质的测量

对感恩特质进行测量的主要工具是自陈量表。在国外,己经开发出三种应用较为广泛的量表,分别是McCullough等人(2002)编制的《六题项感恩问卷》,简称为GQ~6。watkins等(2003)编制的《感恩怨愤及感激测验》,简称GRAT,和Adler等(2005)编制的《感激量表》。

GQ~6共6道题项,分成7个等级进行评分。该量表是根据McCullough等人的感恩特质层面理论编制的,该理论认为感恩特质可以从强度、频度、广度和密度四个方面来测量。

GRAT有44道题项,分五个等级进行计分。量表由富足感(简称Ab)、简单的感激(简称SA)及对他人感激(简称Ao)三个分量表构成。

Adler等的感激量表的也被认为是对感恩特质的测量。该量表由损失、感恩、感激自然、嗜好成功、拥有、仪式、反省、以及权利8个分量表构成。分成7个等级进行评分,共57道题项。然而这些量表有着共同的缺点:由于都是自陈测验,在测量感恩这种具有很强道德性的特质时,很容易受到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因此将来的测量工具应该更加注重以非自陈的方式来测量感恩。另一个不足是,他们都未对感恩的消极性进行测量。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感恩不是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积极,它或多或少的带有消极的成份。感恩的性质存在文化和性别的差异性,对不同文化和性别的个体而言,感恩的体验不总是积极的。

2.国内的感恩测量工具

国内最早的感恩特质量表是由马云献和息岩(2004)根据McCullough等人的感恩特质层面理论编制的《大学生感戴量表》。《大学生感戴量表》包含14道题项,提取感戴深度、感戴频度、感戴广度和感戴密度4个公共因素,形成四个分量表。量表的信度不是很高,然而该量表的最大问题或许不是信度不高,作者提取因素时,因素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而这和MeCullough等人当初的理论恰恰相反。此外,和MeCullough的GQ一6问卷一样,该量表的另一个不足是它只能提供感恩特质的总体水平,无法提供个体感恩特质的具体情况。2006年,赵国祥和陈欣编制了《初中生感戴问卷》,该问卷以感恩的内容为取向,共18道题项。通过因素分析确立了感恩的人物取向、事物取向和道义取向3个维度。然而缺点在于,该量表不能让我们增加对个体感恩特质具体成份的理解,只探讨感恩的对象,最多只能知道个体在哪些方面较为感恩,以及感恩水平的高低,我们无法确知感恩特质的认知特征、情感特征和行为特征。另一个不足是,《初中生感戴问卷》仅从人物、事物和道德这三个方面取样似乎内容效度并不高,略嫌不够全面。

相对而言,黄学超(2008)编制的《大学生感恩量表》能对个体的感恩特质提供更多的信息。该问卷有:感恩父母、感恩自然、感恩社会和剥夺感受四个维度,共20道题目,有良好的结构效度。该问卷的剥夺感受维度可以看作是对感恩消极体验的测量,但除了剥夺感受这个维度外,问卷更多的是从感恩的对象或者说内容着眼对感恩特质进行测量。因此,和《初中生感戴问卷》相似,该问卷不能测量感恩特质的心理结构。

此外,台湾学者Chen等(2008)修订了Mccullough等的GQ一6量表。验证性因素结果表明,发现5道题项版本比原6道题项版本更适合中国人。正如我们之前所说,GQ一6在界定感恩者的特征时,只能给出感恩者程度的区别,它不能很好地描绘出感恩者的特征这个缺点,中国版的GQ量表也是无法避免的。

所有的这些量表都不是根据感恩特质的内涵来编制的,因此不能对个体的感恩特征进行有效测量。另外,在这仅有的四份量表中,没有考虑到文化的差异性,其适用性是有待商榷的。同时,这些量表大多没有对感恩的消极体验进行必要的测量。

参考文献:

[1]海姆·金诺特.孩子的心理[M].北京:三联书店, 1987.

[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王玲,刘学兰.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感恩特质情绪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