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2016-12-06朱丽娜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3期
关键词:感恩意识感恩感恩教育

朱丽娜

摘 要:感恩意识已成为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社会各界从多个方面展开了对感恩教育的研究;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理应将感恩教育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部分;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感恩水平。

关键词:感恩;感恩教育;感恩意识;感恩行为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广泛传扬感恩这种美德,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些人的感恩意识有逐步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在校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如马加爵杀人事件、学生不会说“谢谢”事件、“南京大学心酸父亲给大学儿子的公开信”等,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强烈呼吁感恩教育走向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生活。

一、感恩

感恩( gratitud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 “gratia”,意指恩惠、仁慈或感激,是西方宗教用语,如感恩节;在中国,《词源》中感恩的解释是感怀恩惠。

在不同的领域对感恩有着不同的定义。本文中感恩的定义,指的是心理学领域的定义,可以从认知和情绪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从认知角度理解,感恩指个体对收到恩惠的认知和心态,主要是个体对积极结果的认知;从情绪角度理解,感恩是受惠者在得到恩惠之后喜悦情绪的变化,他们表明感恩的方式侧重于情绪。

从这些感恩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感恩是一种多层次的概念:1.感恩作为正性情绪,与满足、高兴、幸福等主观感受有着密切的联系; 2.个体在他人的慷慨帮助下得到恩泽,才会产生感恩情绪; 3.感恩的产生必须基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的交往,而不是单独个体内心的波动。另外,在得到别人的恩泽之后,人们会选择采取善举以表示出自己的感恩,这说明感恩具有激发行为动机的功能。

二、感恩教育

1. 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编制系统的感恩教育内容,使受教育者识恩、记恩、谢恩、报恩的人文教育。感恩,狭义上讲就是感激父母,广义上讲包括感激自然,感激祖国,感激社会,感激所有帮过自己的人。

大量的实证研究展示,感恩是对个体积极发展影响昀大的人格特质之一。心怀感恩会使个体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用乐观平和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和万事万物,更容易体味到生活中细微的快乐和温暖,提高个体对生活的满足感,个体能够积极地应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同时,一个感恩水平较高的个体还可以通过关爱他人、回报他人将感恩传递给更多的个体,这对于和谐人际关系的行成和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感恩父母是真正培养孩子感恩之心、爱心的第一步,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感恩、都不喜欢的人绝不会真心喜欢他人。只有当孩子懂得了对父母感恩、对父母尽孝道,他才能够把这份爱心继续向外延伸,去爱社会大众。郭庆科( 2015)认为这样由近及远的延伸,会使他的爱心和责任心逐渐扩大,进而扩大到爱护别人的父母和孩子,昀终扩展到爱护万事万物。感恩父母绝不是培养孩子对自我的小家庭的维护,而是要昀终养成孩子大公无私的品德。

2.感恩教育的理论基础

佛学中的感恩思想在《佛说孝子经》中解释了感恩父母、持孝道的详细内涵。中国佛家的感恩教育观把感恩父母之情扩展到普度众生、爱惜一切事物;佛教孝亲观的思想把报恩与孝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子女行孝是为了更好地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所有事物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看都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事物都不能独自存在,这表明佛教中的报恩思想不受血缘关系的限制。

儒家文化中感恩一直占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也是儒家文化提倡的伦理道德孝道文化的基础。儒家的感恩观包括忠、孝、节、义四个方面,其中孝为报亲恩,强调恩孝合一,儿女对长辈的尊敬和孝行是感恩的根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泛爱众而亲仁,从爱护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父母、亲人到爱护和自己没有关系的人的范围的扩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同情心是一切仁爱的根本。

亲缘利他性是利他性的根本方式,从亲缘关系扩张到非亲缘关系的利他是人类利他性范围不断扩张,人类的道德关怀也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这不仅仅是范围的扩张,更说明人类道德上的进步。

三、感恩教育的实施

从三个层面分析感恩教育的实施:

1.从认知层面帮助树立识恩、知恩意识

感恩意识前提是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教育者可以通过加强学科教材里蕴含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故事讲述、记忆唤醒、换位思考等途径,帮助学生知恩,引导学生用心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2.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可以通过开展感恩宣讲活动、感恩演讲活动、书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知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

3.从实践层面强化学生的感恩行为

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恩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敬师长,回馈社会。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转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可以具体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父母敬一杯茶”“我爱我家”等活动。

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感恩教育是一个社会工程,学校、家庭、社会要全力构建德育环境,让感恩走向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生活。

四、实施感恩教育的时代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感恩教育可以深入挖掘人性的本真,引导人们反思自己,激发人们自我发展的要求,使孩子们麻木的心灵感知痛苦,蒙昧的良知得以警醒。

感恩教育是净化心灵、唤醒良知、激发潜能的生命教育,更是沟通亲子、密切多重关系的爱心教育。昀亲昀好的身边人倒成了受伤害昀重的人,这是近年来发生在青少年中的怪现象。

感恩,是生命潜能的催化剂。当一个人拥有感恩之心时,他会因为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而感动,感动之余,他会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学生学会感恩父母,他就会加倍努力学习以此来回报父母,成绩就会好起来。在受到父母表扬后,学生更加感恩,成绩就会突飞猛进,会更懂事乖巧。

感恩教育,是一个由外烁到内省的反思过程。它立足情感培养,坚持教育活动化、活动生活化。通过多层面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升华情感,从而形成道德认同,增强爱心行动,建树完整的人格,实现了由“人要我学好”到“我要我学好”的转化。

参考文献:

[1]翟牡丹.心理学视角下的感恩实证研究[J].企业家天地,2014,07:97-98.

[2]周元明. 刍议高等学校的感恩教育[J].江苏高教, 2007(1).

[3]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1).

猜你喜欢

感恩意识感恩感恩教育
高中班主任提升学生感恩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浅谈幼儿实施感恩教育的几种途径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
高职大学生感恩与责任意识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