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演奏个人风格成因再探
2013-04-29曹晓亮
曹晓亮
摘要:20世纪以来,古筝演奏风格正向着多样化的道路迈进,对于古筝演奏风格多样化原因的分析与探讨层出不穷;诸多学者的探讨主要围绕传统演奏方法与现代演奏技巧、传统乐曲与现代作品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本文笔者将从古筝演奏家和“筝”这一乐器两个角度探讨影响个人演奏风格的原因。
关键词:古筝 演奏 艺术风格 多样化
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之所以谓之“古筝”,说明“筝”这件乐器的历史悠久。《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夫击翁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由此看来,古筝的流传和发展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古筝发展至今,不仅在乐器形制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且演奏形式和风格上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现。乐器形制由最初的5根弦发展至现在通用的21根弦;由最初的丝弦发展至现在通用的尼龙缠钢丝弦;乐器体积也由小到大发展至今形成通用的S形常规形制。20世纪以来,古筝演奏形式和风格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该时期的筝逐步从民间器乐合奏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乐器演奏形式,沿着器乐化、独奏化的形式发展,在演奏手法方面不断得到充分的发挥。筝乐演奏风格也从古朴典雅的“以韵补声”逐渐向“西式化”的复调、多声部及高难度的快速演奏风格转变。
从宏观角度来看,不同时期的人们都有着不同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其音乐风格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同样,即便是处于同一时期的演奏家也正在演绎着不同的艺术风格。究其原因,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与探讨。
一、演奏者自身方面的因素对其演奏风格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1.文化修养
古筝演奏者自身所具备的文化修养对其演奏风格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筝乐普及化程度的提高,学习古筝的人数正在逐年增长。无论是专业音乐院校还是业余社会培训单位,每年都在为社会输送大批的古筝演奏和教育人才。在众多的演奏者所演奏的作品当中,我们很容易看到他们对音乐作品的不同理解与表达,这正是不同程度的文化修养所致。
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曾指出:“钢琴表演艺术和所体现出的应该是高层次的文化教养。作为钢琴家,不但要有演奏钢琴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艺术修养。很难想象,假若你对欧洲文化、历史一无所知,却能演奏好贝多芬、莫扎特……”以往众多著名演奏家对文化修养与演奏的重要关系也是非常肯定的,正如钢琴大师李斯特曾说:“钢琴就是我的自我”。无论是钢琴还是古筝,任何一种乐器的完美演奏,任何一种音乐的完美呈示都和文化修养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化修养越高的演奏者对音乐作品内在意境的表达相对更为准确,在演奏中进行的二次创作更富有内涵。因此,不同程度的文化修养带来不同的音乐审美观,不同的音乐审美观也会造就不同的演奏风格。
2.学习经历
不同的学习经历和方式对古筝演奏的风格也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古筝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大致分为两种:(1)传统的“口传心授”式学习;(2)专业院校的系统化学习。
20世纪上半叶,筝乐艺术主要在民间各地和部分大城市的社團中传承与发展,古筝的学习主要是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中国大陆从地域上分为北方和南方。20世纪初期,与地域有密切关系的筝乐艺术也大致分北派和南派,形成南北不同的演奏风格。北筝多用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真甲,右弹左按,双手并重,风格朴实开朗、韵味浓郁;南方筝则多为十六弦,演奏时带义甲,右手清弹为主,左手按弦为辅,具有细柔轻点的特色。1936年5月20日,上海百代公司为娄树华灌制古筝唱片,正面《天下大同》注明“北派”两字;梁在平于台湾灌制的唱片《寒鸦戏水》注有“南派”两字,这是当代“筝分南北”见诸文字记载的史证。
建国以后,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相继设立了古筝专业,古筝教学方式也由传统的口传心授逐渐走向了专业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专业院校的学生要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筝曲,包括河南、山东、浙江、潮州、客家等各大传统筝派。由于新时期的筝乐教育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与接受传统学习方式的学生相比,经过专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明显的十二平均律音准特征,这在形成个人演奏风格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3.生理条件
古筝演奏者按照性别分为男性和女性;按照年龄阶段可以分为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演奏者对同一首古筝音乐作品都有不同的理解,在演奏时也由于受到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在音色、力度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身体较为强壮的男性演奏者所演奏的乐曲往往较容易表现刚劲有力的作品,而身体较为柔弱的女性演奏者则更易演奏和表达悠长柔美的音乐旋律。青年演奏家容易演奏速度较快,较为考验体力的作品,而老年演奏家在表现古风古韵的细腻作品时更具有优势。因此,个人生理条件的不同也会影响演奏者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
二、古筝的制作工艺会影响演奏者的个人演奏风格
1.筝体制作工艺水准的差异
近年来,随着学习古筝的人数越来越多,市场对古筝的需求量也在逐年上涨,这就促进了古筝制造业的发展。然而,古筝乐器的制作又是极具技术性的,技术过硬的厂家制作的古筝外观优美、音色纯正,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的生产厂商所制作的产品工艺粗糙、音色较差,严重影响了演奏效果和听众的审美享受。
筝体主要有面板、底板、侧板以及筝码(或称雁柱)等部位构成。面板和底板两部分对古筝的音色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制作材料上以密度较小、质地松软的桐木为最佳选材。早些年的古筝制作主要是纯手工制作,但是随着市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传统的制作周期较长,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现在多数厂家都采用机器加工,流水作业。这样一来的好处是能够及时为市场提供足够数量的产品,但缺点是质量就不能有好的保障。加之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价格战的竞争使得部分厂家为了缩减成本更加致使产品质量的下滑。品质较高的筝,音色优美,低音浑厚、中音饱满、高音明亮;而品质较差的筝则不能发出优美的声音,并且常会出现走音、跳码、手感较差等情况。
另外,不同的厂家在古筝的制作上都有自己的制作理念,因此每家制作的筝所发出的声音也有自己的特点。因此,选择不同质量和不同厂家所生产的筝用以演奏,也会影响其演奏效果。演奏者在筝的选择和使用上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定,这势必也会影响其演奏风格。
2.琴弦制作材料的不同
古筝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为了适应新的审美需求,琴弦的制作也在不断尝试与革新,从丝弦、铜弦、钢丝弦、尼龙缠钢丝弦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改革,音量和音色也随之不断发生着变化。最早使用的丝弦音量较小,比较适合演奏速度较慢,力度适中,曲调柔美的乐曲;不易演奏力度较大,速度较快的乐曲,否则容易断弦。现在古筝使用的琴弦主要是尼龙缠钢丝弦,这种筝弦的音色既有金属弦的明亮又有丝弦的柔和特点,余韵悠长,且有相当的牢固度,不易断弦。据笔者了解,上海敦煌乐器一厂近年来生产的古筝弦又分出A型与B型两种,A型与B型相比,较为纤细一些,所以易于表现柔美的南方曲调,而B型较粗,适合弹奏北方铿锵有力的旋律。因此,不同筝家在使用不同类型的筝弦時,也会对其演奏风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3.义甲材料及佩戴方法的差异
古筝弹拨方式有两种:肉甲(真指甲)触弦和义甲(仿制指甲)触弦。肉甲触弦是以真指甲的指盖兼指肉拨弦,使演奏者手指与乐器直接接触,出音浑厚温和,音量较小;义甲触弦是演奏者戴上仿造真指甲盖的假指甲拨弦,出音华丽清脆,音量较大。在古筝演奏史上,这两种弹弦法一直交替并行,直到今天。古筝义甲是l毫米左右厚薄、2厘米见长、l厘米见宽的椭圆形或长方形片状物,它的质地是音色变化和演奏优劣的先决条件之一,对其选材和制作工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材料的硬、软、脆、绵,均会不同程度影响音色。古筝义甲的质材,在古代就已有骨、竹、银、玳瑁等。现代义甲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金属片包括铜片、钢片、银片等;化学片包括赛璐络片、涤纶片、硬尼龙片等;动物角、甲、骨片,包括牛角片、砒帽片、穿山甲片、象牙片等。
演奏者在使用义甲时会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使用不同材料的义甲,或是使用相同材料而大小和厚薄程度不同的义甲都会产生不同的音色。选择甲片大而厚的会发出浑厚有力的声音,选择甲片小而薄的会发出清脆柔美的声音。
另外,义甲的不同佩戴方法也会影响音乐的演奏风格。戴甲的位置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贴于指肚,一种是贴于指甲面(即真指甲的表面)。一部分老一辈的筝家喜好采用第二种佩戴方法。这种佩戴方法演奏的传统曲目,曲调优美,古韵纯正。而现在的多数演奏者喜好采用第一种,贴于指肚的方法,此方法更适合演奏现代筝曲,易于快速弹奏。
综上所述,古筝演奏家所形成的个人演奏风格不仅受到个人独特的演奏技巧和作品自身风格的影响,而且会受自身文化修养、学习经历、生理条件、乐器的选择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英睿.二十世纪的中国筝乐艺术[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2]程晖晖.古筝义甲简论[J].艺术百家,2003,(01).
[3]邱大成.筝艺指南[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0.
[4]魏玲.文化修养:钢琴艺术的灵魂[J].音乐探索,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