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视角下高校学习型制度文化建设模式探究
2013-04-29杨红霞
杨红霞
摘 要:高校校园作为人类文明最重要的汇集地,不仅传播知识、培养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人的精神层次,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层次的提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制度经济学内容,高校学习型制度文化建设的模式主要分为四个机制: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监督机制、物质环境完善机制和各制度间的协调机制。
关键词:学习型制度文化;制度经济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6-0091-02
一、学习型校园文化的本质理解
从当前的文化环境来看,目前的大学生正面临传统校园文化和现代网络文化的双重冲击,尤其是网络的繁荣延伸不仅为各类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为消极文化的传递打开了一个便利的通道,从而加剧了消极文化的冲击作用。在这种双重文化的冲击作用下,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特征都潜在性地发生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对传统的大学校园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思考。在这种文化的碰撞中,要保持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到一种适合高校文化建设的新文化形态。
校园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教书育人等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学习型文化,是校园文化和主动学习的有机结合,是弘扬 “学习为风尚,求知为己任”的学习氛围[1]。因此,营造具有高校特色的学习型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习型制度文化建设体现着校园的精神风貌
发展学习型文化是在当前知识经济和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客观要求。高校的学习型文化是应对客观环境变化的途径选择,将其拓展延伸,并在校园中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求知观和精神风貌。
1.校园的精神风貌体现着诚实求知的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时刻要求我们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去检验真理。学习型校园文化要求我们塑造健康良好的校园学风和人文环境。诚实的求知态度既升华了一个人的精神层次,又在塑造公平合理健康的校园环境、社会环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校园的精神风貌还体现在繁荣的人文文化。校园学习型文化因地域、时代、管理者的风格不同,除刻上强烈的人文色彩外,也更具时代文化和人文文化,对学生素养的形成具有强化作用。关心集体、爱校爱班、爱护公物的主人翁精神;惜时、守信、精益求精的负责精神;遵规守纪,遵守公德,严于律己的自我约束精神;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踏着台阶攀登的拼搏精神;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勇攀高峰的竞争夺魁精神。这些人文文化正体现着一种积极的校园精神风貌。
3.学习型文化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方面。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血脉之根,博大精深,孕育了无数的智慧和思想,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二)学习型制度文化建设有助于校园文化的丰富
学习型文化的完善,要求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与之同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校园外部环境。校园环境规划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巧妙设计各景点,花草树木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合理,不断优化校园音响系统,课前一分钟进行温馨提示。
2.学校的校训、校风将以多种方式在校园内呈现,对内引领师生的教育行为,对外彰显学校的教育品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楼学生必经的走廊内创设“文化长廊”。
3.努力构建数字校园。在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及对外通讯过程中,要运用宽带、局域网将校园内的各种信息数字化,以增进交流,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制度文化也是学习型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完善校园各种制度建设是构建学习型文化的保障。因此,制度形成必须由管理者和师生共同参与制订,这样形成的制度,更凸显出它的优越性,更人性化、合理化。
二、制度创新、制度管理与学习型文化的关系
(一)制度创新与学习型文化的关系
高校学习型文化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
1.制度文化的内涵包括各种成文的和习惯的行为
模式与行为规范。通过制度创新,促使学习型文化更加规范、合理并具有实践性。
2.制度文化凝聚了社会主体的智慧,并通过社会实践的延续而世代相传。学习型文化中的制度创新是对校园主体行为的约束,从而成为高校师生的行为准则。
3.制度创新的基本核心是由历史演化产生或选择
而形成的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系统的价值观念。
4.制度文化具有二重性,并且制度文化受到人类的活动制约。一方面制度创新的发展推动着学习型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学习型文化对制度创新又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它可以推动、也可以阻碍物质文化的发展。
(二)制度管理与学习型文化的关系
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中制度的管理性和执行力的衡量对学习型制度文化建设尤为重要。
制度建设过程中的执行力可以理解为:有效利用资源,保质保量达成目标。学习型校园文化制度执行力是否到位既反映了学校的整体素质,也反映出校园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制度执行力的关键在于,通过校园学习型文化制度来影响校园师生的行为。因此,校园管理者很重要的角色定位就是营造校园执行力文化,也就是基于校园学习型文化建立的制度与制度的管理者和执行者相结合。
三、高校学习型制度文化建设的模式
营造学习型的文化氛围是建设高校文化体系的重要表现。校园文化体系主要涉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营造学习型文化氛围不仅对构建学习型校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习型校园精神内涵的重要表现。
学习型制度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监督机制、物质环境完善机制和各制度間的协调机制。
(一)精神文化制度建设
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重要体现。校训、校风、学风等体现着高校独特的人文精神,共同组合构成了高校的精神风貌。精神文化凝聚了高校的精神源泉,引领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向前发展[2]。高校精神文化的缺失或不完善会阻碍高校学习型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
(二)行为文化监督机制
高校的制度文化是在高校这个特定的组织环境内,制定相关的各种具有合理的理性原则、价值取向、利益观念等一系列文化观念。
高校行为文化是指高校人员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服务、管理、生活、学习、娱乐等具有文化意义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和创造的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是丰富多彩的,特征各异的,所以首先应该对校园文化加以统计整合,具体可以分为学术科研行为、日常交流行为和各类竞赛行为。
在具体的科技文化类活动方法上,仅仅通过自上而下的引领和自下而上的回应是不够的,还需要作为中坚力量的广大师生勤于思考,勤于创新,将实践经验与理论成果凝合,创出新意,造出新的价值,甚至转化为生产力。
在日常交流行为方面,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虽然是在校园中形成的,但它的产生和发展却来自于社会。因此,加强校内外的交流,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有利于丰富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通过交流,增加沟通和理解,增强尊重和信任,消融文化冲突与矛盾,树立新校意识,为统一的新的文化的形成奠定心理意识基础。
在各类竞赛行为方面,应积极开展更多的科研学术活动,包括科技文化类、文学人生类、党建思政类、历史文化类等。各类科研学术竞赛活动旨在创新,并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呼吁广大师生勤于思考,勤于创新,创出新意,创出价值。
(三)物质环境完善机制
高校物质文化环境是指高校学生文化的物化形态,即物质环境文化是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其内容主要包括:地理环境、规划布局、建筑景观、图书资料、网络文化等。 这几个方面相互依存,共同组成大学环境文化的有机整体,发挥着环境育人的独特功能。
合理、协调统一的物质环境是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审美性的高度统一,是高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硬件”。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发展与学校成员的审美水平、道德认识水平等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文化活动都必须基于一定的物质环境,而这些物质环境本身也蕴涵了某种文化活动的特性。
(四)各制度间的协调机制
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的硬环境,相应的制度也是硬性制度。而行为监督机制是基于物质环境的特征所作出的行为习惯、生活取向、价值选择等行为。高校对物质环境的建设以及对物质环境机制的建设应该符合高校的文化特征,比如校训、校史、学风等校园精神风貌,而相应的行为文化监督机制是物质环境及其机制设计的参考标准。物质环境既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又是精神环境建设中各因素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离开物质条件而进行。高校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环境都应体现校园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植根于大学的土壤,创造出了高校的传统精神和育人理念[3]。
任何一种物质文化机制都既体现了精神文化机制要求,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又沉淀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因素;既与时俱进,又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理念体现着不同的时代精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面临着文化的走向、发展观等抉择,因此,必须结合实际,突出办学特色,拓展办学思路,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务实与创新的关系,既要传承大学经典,又要积极挖掘利用整合学校资源,与时俱进,探索创新,提高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冯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第一辑[M].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45.
[2]陆振生.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J].金陵瞭望,2007,
(18).
[3]高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黄冈师
范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