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13-04-29宁万光
宁万光
摘 要:我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是一门综合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就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模式及考试方式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教学改革;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6-0049-02
我国教育部制订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实践技能型和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是植物保护和农药等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是在学生学习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田间试验与统计、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业昆虫学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专业课程,也是培养能在农业生产与管理部门从事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由于该课程以“技能”、“实用”为人才培养目标,所以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模式及考试方式应进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有必要对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优化教学内容
(一)“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是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涉及植物病害和虫害的预测预报,课程结构图如图1。其中植物病害预测预报部分涉及植物群体发病规律、病害流行预测和管理的科学[1-2],这需要学生掌握气象学、作物栽培学、育种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等课程来研究多种环境因素对病害的影响,同时需要化学保护、生物防治、预测学、经济学等知识研究预测和管理技术。其中植物虫害预测预报部分涉及昆虫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害虫流行预测预报与管理。需要学生掌握气象学、作物栽培学、育种学、土壤肥料学、昆虫学、农业昆虫学等课程来研究各种环境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虫害的影响,同时需要化学保护、生物防治、预测学、经济学等知识研究预测和管理技术。由此可见,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图1 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课程结构
(二)教学内容优化
“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课程开设在第5学期,由于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涉及的农学类课程内容比较多,而这些基础课程学生在前面学期已经学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前面关于植物病虫害基础知识方面课时设计较少,主要起到对学生回顾和加强基础知识的作用。把课时主要放在后面病虫害预测预报的理论和方法的教学上,使学生更多地学习农作物病虫害预测技术和对病害宏观管理的能力。例如,在讲植物病害预测技术时,减少植物病害群体在田间的发生规律课时,因这些内容前面已学过。将课时主要放在对田间作物病害数据获得后,如何利用获得的数据进行预测建模然后进行预测和制定综合防治的方针。而这些都是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上直接面临的技术难题。
二、注重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一)“植物病蟲害预测预报”是技术性较强的课程
“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课程是以植物病虫害系统群体动态的分析,从众多影响植物病虫害流行因素中找出主导因素,然后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加工,还要掌握病虫害预测预报方法以及病虫害宏观管理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这就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例如要全面掌握不同作物品种、栽培管理方式、病虫害在田间的分布情况、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等,以及在田间如何对病虫害进行取样并记录数据,然后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再组建成系统模型。这些需要学生亲自到田间进行实践,然后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整理建模。
(二)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用口头或粉笔在黑板上板书课本内容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等方法[3],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研究探讨法、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角色互换法、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案例教学法,此法起源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实施之后,颇具绩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1980年,才受到教师的重视,其案例教学实施过程如图2所示。在植物病害流行预测中,向学生提出小麦白粉病在田间如何进行病害流行预测,让学生分组后阅读案例材料,查阅相关材料和文献,搜集相关的信息,并积极地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然后让小组派出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这样在小组之间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再让学生总结小麦白粉病流行预测过程中的规律、问题及经验,加深对植物病害流行预测技术的印象。同时老师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改进。
图2 案例教学实施过程图
2.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优质的网络资源。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促进教授上讲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决定在全国高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中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4]。近几年来,全国高校大大加强了精品课程的建设,使许多优秀优质的资源实现了共享,如南京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和“植物病害流行学”精品课程。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录像、多媒体、优质网络资源等先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获取更多的信息,脱离了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方法,更容易学习掌握。但是也要注意多媒体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虽然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运用图片、图形、图表、动画、视频等信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增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也往往容易造成老师和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由于多媒体课件内容多、信息量大,这样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给不上,也缺乏了与学生的互动性,因此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还要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以及与学生的交互性,不能让多媒体课件成为唯一的教学工具。
3.加强实践教学。由于“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课程实践性较强,学校和系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购买了全自动虫情测报灯、昆虫过冷却点测定仪、田间小气候测定仪等先进设备,还建立计算机机房,使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方便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及数据采集后在计算机上进行整理、统计、建模。授课方法也进行改变,结合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改变传统在教室上课的方法,经常带学生直接到实训基地上课,首先通过讲解和示范本次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然后直接让学生在田间操作,加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还和校外植保站等事业单位建立合作,由专门从事在一线工作岗位上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带学生的实践课程。带学生到植保站实习,直接与经验丰富的植保站技术人员学习预测流程和先进的预测技术,如3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高新技术在病虫害监测与管理中的成功实践和应用。使学生直接接触毕业后工作岗位上直接面临的问题和解决能力。
三、改革考核方式,考核学生理论实践综合能力
由于该课程实践性较强,而传统的考核方式是由学生平时成绩(占10%)、实验实习报告(占2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70%)综合评定组成,因此对传统的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加大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考试中的比例,理论和实践各占50%,督促学生重视实践操作能力。实践考核由出勤与遵守纪律情况(占10%)、实践动手能力(40%)、实习报告(10%)、岗位实训表现(占40%)等构成;理论考试为期末闭卷考试占50%,主要考核学生对整门课程系统知识的掌握情况,覆盖整门课程的知识点,难易度适中,能够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总之,“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上能够解决直接面临的技术难题。但是,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的不断进行完善的过程,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新途径,培养出社会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演.植物病害流行学的性质和任务[J].安徽农业大学
学报,1980,(1).
[2]曾士迈,杨演.植物病害流行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1986:1-9.
[3]巩文峰等.西藏学生《植物病害流行学》课程教学的探索
[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
与建设[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