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具备的四个功能
2013-04-29陈卓
陈卓
摘 要: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应同时具备四个重要功能: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满足在校大学生两个基本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6-0045-02
2010年5月13日教育部长袁贵仁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全体学员座谈时提出,要“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1]。这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出的具体目标,也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最高标尺。要靠近这个具体目标,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需要具备四个功能。
一、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中华民族的振兴需要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强健的体魄,而且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度的创新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只有如此,才可以成为一个符合社会建设需要的建设人才。而目前高校有少数大学生缺乏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追求,个人主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理想主义等错误思想盛行。这些思想违背了高校教育的宗旨,会影响国家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对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所以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时代提出的这些难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工具,使学生树立实践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辩证地看问题的观点,把对真理的探索和实现自我价值辩证统一起来等观点,以此为指导,把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二、提高大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
当今世界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矛盾、机遇、竞争激烈的世界,要适应当前世界,只学好专业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有文史类知识、政治理论知识、敏锐认识世界的眼界、创新的思维。大学生除通过各种信息、媒体获取相关内容之外,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步培养这些素质是主要渠道。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三观”,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要目标。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真正领会什么是正确的“三观”,从心底里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且自觉用其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最终的表现就是大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切实得到提高,成为真正适合社会需要的未来建设人才。
三、培养大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尖锐地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某方面的专家。”高等学校开设的两类课程:一类是使人“成为人”,一类是使人成为“某种人”。而“使人成为人的学问”就是传授做人的基本理论,使大学生具备做人的基本素养。“成为人”的课程,在我国主要指“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使人成为某种人的学问”则指的是各类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长期以来的教育重视了使学生“成为某种人”,而忽视了使学生“成为人”。
四、满足在校大学生两个基本的需要
(一)追求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需要
近些年来,政治理论课偏重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而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个人的价值追求,导致大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表现为高校有些学生反映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枯燥乏味,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一是上课基本上等于上自习。由于“两课”教学一般采取合班上课,教室大、学生人数多,再加上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两极分化现象,部分学生认真听讲,部分学生上自习或是干别的。二是出现逃课现象。有些学生不喜欢政治理论课干脆就不来上课,以逃课作为对于这门课程的无声反抗。
(二)了解和探索社会问题的需要
大学生正处于求知和探索的黄金阶段,并不缺少学习的兴趣,只是他们所想知道的和政治理论课堂所能提供给他们的具有不完全一致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上没有能够满足学生这方面的强烈需求,就像学生说的“学生想知道的,政治课讲得很少,学生不想知道的,却讲起来没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上述功能怎样才能得以发挥?从教育动力学的观点来看,教学必须有动力支撑。一般而言,教与学的动力来自于三个方面:国家意志、学校和教师意志、学生意志。当这三方面的意志在方向上趋于一致,形成一种合力时,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2]。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政治理论课的国家意志与学校、教师的意志、学生的意志整合起来,使三者在方向上趋于一致,形成合力,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教材改革的幅度应进一步加大。05改革方案出台之后,原有的8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合并成为4门,新版教材在内容上有了较大的改动和创新,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每一章内容之前都列出了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要点甚至关键词,每一章之后的思考题突破了以往那种单一的问答题模式,增加了大量的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的材料,这无论对于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有意义的进步。虽然如此,现有的国家统一政治理论课教材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表述过于概括,条条框框太多,联系实际的内容不多,给教师适当发挥的自由度不大,最终仍摆脱不了说教式的旧有模式。
第二,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随着新时期世界形势的发展,大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平等、自主、自立的意识日益强烈,要求有更充分地发挥能动性的机会,大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展示[3]。面对这些特殊的时代挑战,思想理论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 “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属性,受以前中学教育的影响,很多在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预先就存有偏见,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中学的政治课,而政治课就是大而空的政治说教等。鉴于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例如,讨论式、启发式,对于基本的观点不先入为主进行宣讲,而是先提出学生熟悉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回答,进而逐步深入提问,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教师的主要任务则是点拨和补充,使答案更全面;还有写感想等。这样既深化了对于理论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还应注重情景教学和情感渗透在课堂中的作用[4]。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因此,用理论的逻辑力量来吸引学生,说服学生很有必要。若一味地讲求理论的逻辑,容易和学生拉开距离,降低课程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创设一种典型情境,同时恰当地运用情感渗透因素,所选取的事例首先要能打动自己,要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做到将理论融入事例,融情于理,既有理论的逻辑魅力,又不乏感染力,就会拉近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距离,使学生乐于接受。让学生从情境体验中反思、体会、领悟,在参与中总结。
第三,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政治课教师不仅是学生思想政治上的指路人,而且也是马列主义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教师不仅要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不断充实或掌握学科知识,关注本学科知识发展的最新动态,还要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做到能够把马列主义理论以及党的方针、政策、精神与自己的理解、体认融会在一起,传授给学生,遇到学生提出的现实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不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并且鼓励学生深入钻研,学会自己找寻答案。
第四,建立师生互动的长效机制。建立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生社团中兼任指导教师或兼任班主任或辅导员制度。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从而在教学中更能做到实事求是、有的放矢,从而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除了课堂讨论,教师还可在课余与学生谈心、交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师道尊严。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要务必做到耐心细致、有问必答。
最后,改革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传统的考试形式单一,闭卷的形式多,开卷的形式少;笔试的形式多,口试、答辩的形式少;理论考试多,而实践能力考察少;一次考试定结论多,分几次考核对学生综合评价的少。学生普遍存在“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弊端,这也是很多学生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原因,由此带来的另一个恶果是造成教学实效性差与考试不公正合理的恶性循环[5]。因此,政治理论课考核的改革刻不容缓。可以让学生将政治理论课上所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与所学专业知识结合,或者用相关原理分析感兴趣的话题,将考核方式改为写论文、口试加笔试、撰写课外实践活动总结报告,也可不拘泥于时间进行课堂辩论答疑(涉及专业知识领域的问题,可邀请专业课老师共同主持课堂答辩),从而以之作为对学生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评价标准等。
总之,实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合力。我們完全有信心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真正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魅力,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具有很强德育实效性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
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导刊,
2010,(6).
[2]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1998.
[3]吴倬.论研究型教学理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J].南
昌航空大学学报,2010,(9).
[4][5]王国俊.讲授艺术通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4:15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