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情景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3-04-29俞林鑫
俞林鑫
摘 要:当前校园心理情景剧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出应以制作精品心理情景剧为目标,在强化剧本创作中的心理学理论背景、拓宽剧本创作的题材、增强剧本创作水平等方面下工夫,使得心理情景剧真正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并体现社会传播的价值。
关键词:心理情景剧;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6-0087-02
情景剧已日益成为国内各行各业开展宣传教育的手段,比如,在党政机关开展的廉政情景剧大赛,在外语教学中的外语情景剧比赛,情景剧表演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1],在创业教育[2]、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运用等。校园心理情景剧,是我国高校近年来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和国情,吸纳包括话剧、小品、心理剧、音乐剧等艺术表现的方式,在心理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一种本土化的“行动表达演出艺术”[3]。它是一种学生广泛参与的活动,一般由学生自编自导,加上专业心理教师的指导,使学生在剧本创作、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对心理知识、心理规律等有一个直观的学习和领悟。自1999年校园心理情景剧作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专题工作坊进行展示以来,心理情景剧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式,在全国一些中小学、大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在很多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已成为一年一度的常规性校园文化项目。不少学者肯定了开展心理情景剧的意义[4-7]。
虽然心理情景剧作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肯定,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笔者有着多年指导心理情景剧的实践经验,现结合其他高校开展心理情景剧比赛的情况,拟对十余年来心理情景剧在创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的思路。
一、心理情景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有必要区分心理剧与心理情景剧之间的不同
心理剧是由精神病理学家莫雷诺在20世纪30年代创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基本的团体治疗方法。它强调个体的自发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运用演出的方式,促进个体成长并且使个人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8]。虽然心理情景剧与心理剧有发展上的联系,但笔者认为,两者有着明显的不同,而在实践中往往将两者混淆起来。心理剧与心理情景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目的不同。心理剧是一种团体心理治疗的形式,它不需要创作剧本和排练,是由心理剧治疗师现场确定需做处理的个案(主角),然后选择在场的其他成员扮演主角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如主角的父母、亲戚、主角自身等),根据主角现场呈现的情况,结合心理剧的理论与技术进行个案的处理。它强调个体的自发性和创造性,运用演出的方法来呈现其心理问题,并导致治疗性的改变。而心理情景剧是一种非专业性的群众性话剧或小品类剧种,它需要剧本的创作和排练的过程,它是以小品或话剧的形式来呈现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心理现象或心理问题。心理情景剧的目的主要在于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直观化地呈现心理问题和心理现象,来传递心理健康理念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2.角色配置不同。心理剧的主要角色有两个,一是心理剧治疗师,二是做个案处理的主角,两者缺一不可。通过治疗师对个案问题的判断,选择一些心理剧治疗技术,现场进行心理治疗。而心理情景剧的角色分配中则没有心理剧治疗师的位置,它的角色安排与一般的话剧、小品没有本质的区别。从心理情景剧角色配置中并没有安排心理剧治疗师可以看出,它并不强调现场的治疗功能。
(二)心理情景剧剧本创作、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实践中,笔者发现,心理情景剧虽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式出现,但并未真正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有些甚至有负面的作用。笔者将问题归纳成如下四点。
1.缺乏心理学深度。以往的心理情景剧大都仅停留在常见心理现象的呈现以及浅显原因的分析上,缺乏心理学的科学性和深度。比如,在反映自卑问题的情景剧中,往往模式化地认为自卑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贫困。其实自卑心理与家庭的经济状况关系并不密切,模式化地将自卑心理与家庭经济状况做联系,反而起到错误的心理教育作用。又如,大多数心理情景剧呈现了网络成瘾、寝室冲突等有代表性的现象,但没有深入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使得传播心理知识的作用不强。
2.题材雷同。李建中从题材的选择方面进行了考虑[9],认为心理情景剧的题材选择主要是以下几方面:新生的新环境适应性问题、大学生的情绪健康问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的爱情问题、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评价问题等。在以往的心理情景剧中,大多以这些题材为主。但在实践中发现,此类题材过多会导致心理情景剧重复性大,吸引力不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有限。
3.剧本的创作水平不高,观赏性不强。在实践中发现不少题材合适的剧本,由于缺乏生动的情节,缺乏人物之间强烈的冲突,缺少主人公的塑造等,导致情景剧缺少观赏性。大多数心理情景剧并未充分借鉴心理剧中的实用技术,使得心理情景剧的心理学气氛不浓。
4.忽略了心理情景剧在社会公众中的传播价值。在以往的心理情景剧创作中,以学生自编自导为主,由此导致心理情景剧质量不佳,视频制作粗糙,传播价值有限,观赏性和教育性不足。另外,以往的心理情景剧立足于在校内演出,而忽略了向社会公众加以传播的可能。
二、开发精品心理情景剧的对策
心理情景剧是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形式,在互联网时代,以视频的形式反映常见心理障碍、心理现象将是心理健康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除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之外,心理情景剧也应该走出校园,向社会进行传播。而要真正使得心理情景剧具有传播的价值,则需要开发精品的心理情景剧,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剧本中的心理学理论背景
既然是心理情景剧,一定要展现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等心理学因素,而要突出心理学因素,关键是要在剧本创作及排练过程中有心理学理论的支撑,如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的理论,或者一种整合性的理论背景。要创作具有理论背景的心理情景剧,除了需要那些具有创作才华的学生之外,更需要有专业心理教师的指导和参与。因此,心理情景剧不应仅仅成为学生自编自导的活动,而应列入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职责范围,强化专业心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创作出具有心理学深度的心理情景剧。
(二)拓宽心理情景剧的创作题材
心理情景剧的创作题材,不应只强调要贴近大学生生活,它可以演绎生活中的各种心理现象,素材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现象,或者是心理咨询中的案例记录,或者是一些经典心理电影中的故事情节等。如果能将心理障碍者的症状表现、成长经历、心理冲突、解决出路等通过情景剧的形式搬上舞台,将是对以往通过书籍、讲座、课程等方式的有益突破。另外,也可将一些深度心理现象,如潜意识、移情、俄狄浦斯情结等通过情景剧进行演绎,也会大大增强剧本的心理学气氛。一些心理电影,如《爱德华大夫》、《当尼采哭泣》、《异度空间》、《神探》等,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尝试,将心理障碍者、深度心理现象等搬上了银幕。
(三)提高剧本的创作水平
一个好剧本,需要有贴近生活的题材与视角、对主人公的塑造、合适的造型与台词、生活故事情节、冲突与结构等[10],但以往的心理情景剧主要以学生自编自导为主,缺少编剧的专业性,因此,应加强对剧本创作人员的编剧知识培训,以便增强剧本的吸引力。
1.心理情景剧时间有限(一般为二十分钟左右),从事表演的人又往往是非专业演员,难以做到电影中细腻的人物刻画、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恰到好处的人物个性把握等,因此,应该从增强人物之间的冲突、内心冲突、情感张力等方面来增强心理情景剧的吸引力。笔者指导的《愛,在成长的日子里》中的主人公舒畅从小父母不在身边,由爷爷抚养长大,成年后的她对父母有强烈的愤怒情绪,当一次与父母的冲突中她将多年来对父母的愤怒情感夸张地“吼”出来时,台下的观众得到强烈的震撼。
2.在情景剧的创作中,可充分利用梦的作用。实践发现,在情景剧中梦的使用会增强剧本的心理学气氛。
3.应将心理剧中实用的技术,如设景技术、角色互换技术、替身技术、镜像技术、未来投射技术、独白技术、空椅技术、雕塑技术等根据剧情添加进来,也能增强剧本的现场感染力。
4.要注意寓教于乐。有些心理情景剧是娱乐有余而教育不足,这样的情景剧难以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另一些心理情景剧虽题材合理但缺乏幽默的成分,从而显得乏味。以幽默的方式展现严肃的主题,往往更有震撼力,在心理情景剧的创作中应学习这种手法,努力做到寓教于乐,增强其观赏性。
参考文献:
[1]张欣,赵美燕,王巍.情景剧表演在护理应急预案培训中
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9,(32).
[2]涂凌智.SYB创业情景剧的编、导与演[J].当代教育论
坛:教学研究,2010,(5).
[3][8]邓旭阳,桑志芹,费俊峰等.心理剧与情景剧理论与
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71.
[4][9]李建中.试论“校园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的作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2).
[5]孟婷婷,王慧,陈晓倩.校园心理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的应用[J].新西部:理论版,2009,(9).
[6]韩菁.校园心理剧的创作及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
作用探讨[J].开封大学学报,2010,(3).
[7]项传军.大学生心理情景剧的实践与探索[J].广东工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0]葛竞.动画剧本创作[M].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81-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