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中的发散

2013-04-29孟凡荣

课外语文·下 2013年6期
关键词:发散文本解读初中语文

孟凡荣

【摘要】 文本指的是经过作者独具特色的艺术化处理之后的,展现客观世界的成品,它不仅能够展现作品所处的时代,作者的生平简介,还能够展现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水平,是多种因素的集合体。本文试图对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中的发散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初中语文教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解读;发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本不仅可以反映出人生,还能够展现社会,所以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阅读作者、社会以及自己的过程。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如何对文本进行解读呢?笔者以为发散非常重要,它可以全方位地发展人的思维,形成多方面的阅读视角,使语文学习充满了活力。

一、了解作者的生平,用心把握作者的意图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学生自阅读过程中应该逐步培养自己的知人论世能力,能够通过查阅的手段,了解与作者经历、社会背景以及创作的原因有关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解读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作者的相关经历。除了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人生中的主要经历之外,还要充分认识整个发展过程,特别是需要准确把握作者在进行作品创作时的思想认识、人生经历等,因为缺少了这一环节,文本解读很可能会陷入主观臆想的泥潭。举例来说,唐代的文学家韩愈自幼父母双亡,为官之后仕途不顺,两次遭到贬谪。他在《马说》中说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他在文中并没有明确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而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段,将自己的委屈和不公平寄托于其中。封建社会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即使一个人有天大的才学,如果没有赏识自己或者举荐自己的人,那么一辈子也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对《马说》这篇文章进行解读的时候,所遵循的依据是作者的人生际遇,这样的解读方法十分合理。再举例来说,当我们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时,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小说的神秘、荒诞。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的布拉格,是犹太民族,他的父亲性格十分暴躁,掌管着整个家庭。卡夫卡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因此性格十分敏感、脆弱,当他成年之后又遭遇了三次退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婚姻害怕者。卡夫卡的生活是灰暗的,因此他为我们所描述的也只能是人性之中最黑暗的部分。这些内容,只有当我们充分了解到卡夫卡的生平简历之后,才能够进一步体会他在小说中所描写的被割裂开来的亲情。

二、根据作品了解社会,赋予作品充分的社会意义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时期、国家以及民族的范围,广为流传,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审美以及人类情感是一种永恒的东西,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当我们对文本进行解读时,一定要挖掘出文本所体现的藝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要根据文学作品来了解社会,找到社会和文本之间的联系。举例来说,当我们学习《诗经》中的爱情诗时,很容易被诗歌的质朴和浪漫所感动,其中,《关雎》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一篇,表达了男女青年互相爱慕,进而希望成婚的心理。我们从这一点深入分析,这与当今社会中的婚姻观具有一定的相通点。诗中所描绘的女子性格文静,外貌美丽,勤劳善良,她的美体现于日常劳作中,而诗中所提到的男子则多才多艺,对自己中意的女子展开了热烈的追求。诗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十分的健康、阳光,积极向上,所以《关雎》这首诗成为几千年以来,人们追求理想爱情的典范,在我国众多的爱情诗中占据绝对的地位。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解读,有时候可能会带来一些额外的收获。有人曾经说:《三国演义》能够证明有人制定计谋;《水浒传》能够证明有人立足于江湖;《红楼梦》能够证明有人存在于上层社会;《西游记》能够证明有人存于天上,真是“有人”走到哪里都不怕。这种现代化的解读视角尽管有一定的戏剧性,可是却十分的耐人寻味。

三、根据文章衡量自身,将读者与作品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个人的主观色彩更浓厚一些。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认为人应该在书中经常发现自己,检查自己。当我们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一定要在文本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个人和文本之间努力发现二者的相同之处,并建立联系,这样才能够在假设的情境中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甜甜的泥土》是一篇微型小说,小说讲述了奶糖化了之后变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反映了离异家庭的孩子对母爱的渴望。小说这样结尾:“小亮眨巴眨巴眼睛,忍不住滚下泪来。他伤心地蹲在地上,呆呆地凝视着。一会儿,又情不自禁地伸出冻裂的小手指,抠起一点泥土放在舌尖上——“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尽管小说是一个悲剧故事,可是作者却为其设计了一个喜剧化的结尾。对小亮进行解读,我们能够体会到离异家庭孩子的辛酸;对小亮妈妈进行解读,我们能够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亲情;对小亮继母进行解读,我们不禁怒斥她的自私、冷酷;对小亮父亲进行解读,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的暴戾和残酷。回过头来,将自己设想成为小说中的主人公,我们一定能够体会出更复杂的人生滋味,而它带给我们的对家庭伦理道德的思考也是深刻的。我们接下来以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马蒂尔德为例,继续深入解读。当丈夫无法满足自己的物质要求时,马蒂尔德并没有朝丈夫大吵大闹;当她想去参加舞会却没有首饰的时候,她向朋友借;当她发现自己将借来的项链弄丢之后,她决定悄悄还朋友。马蒂尔德尽管生活条件并不好,可她还是选择了面对。如果读者解读她的人物性格时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就会发现女主人公尽管虚荣,可是她却坚强、遵守信用。可见,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稍稍加入一点自己的情感,就会发现解读过程并不枯燥无聊。

四、结语

但是,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尽管需要培养发散性思维,可是也不能过了度,不能不加约束地任意延伸,一定要找准收敛点,这样才能在解读过程中不出现任何的偏差,我们的教学之路也才会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陈忠东.文本细读:语文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问题——以初中课文《背影》为例[J].广西教育,2008(08).

[2]廉吉红.浅析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应用——以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为例[J].快乐阅读,2011(10).

[3]池灵巧.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18).

[4]黄琳丽.走进作者心灵的最佳途径——浅议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07).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发散文本解读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浅析发散学生思维的方法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动态平衡的点滴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