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上好语文阅读课的根本
2013-04-29方涌
方涌
【摘 要】本文指出了文本解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做到:努力追求深度解读,大胆进行多元解读,积极探求创新解读,充分注重多维解读,适当关注宽泛解读。
【关键词】语文教师 文本解读 阅读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解读现行的语文教材?我个人觉得要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努力追求深度解读
一方面由于课程目标的变化,新教材引进了大量的新课文,如果不能深入了解这些课文的编写意图和价值取向,则有可能被曲解和误读。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有些传统名篇过去一直被误读着,现在需要恢复文本的本来面目,重新给予正确解读。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深入、透彻,切忌浅尝辄止。
如安徒生的《丑小鸭》,长期以来,人们对本文的解读都停留在“身处逆境的人,只要不屈不挠,敢于拼搏,就一定会改变自己的命运”的理解层次上。可是,当我们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之后,便会发现:一个人的成才其实并不那么简单——尤其是身处逆境的人。我们不妨作几个简单的假设:第一,假如它本身就是一只鸭蛋,无论怎么奋斗,其实都是不可能成为天鹅的。“丑小鸭”之所以变成了白天鹅,最本质的前提还在于它本身就是一只天鹅蛋。不幸的是这只天鹅蛋生在了鸭棚里,于是,它便成了逆境中的天鹅,成了迷失自我的天鹅,成了需要通过奋斗才能获得身心解放的天鹅。第二,假如它从出生之日起,就自轻自贱,自我放弃,那么,即使它有着天鹅的血统,就因为它没有天鹅的灵魂,它也将一辈子过着鸡鸭一般,甚至鸡鸭不如的生活。第三,假如它的努力始终都是瞎打误撞,而没有明确的追求目标,那么,即使它是一个永不言弃的人,或许也只能在像母鸡一样“学会生蛋”和像猫一样“擦出火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第四,假如它天生高贵,并且后天努力,加之目标明确,但如果永远没有那“临水一照”的机遇出现,或许将永远不能自我认识,自我觉醒,而只能成为一个悲壮的求索者。凡此种种,说明人的成才之路,并不像我们以往所认识的那么简单,既有先天因素,更靠后天努力,还有目标问题、机遇关系。
只有将课文的全部信息都吸纳进来的解读,才是最正确的解读;也只有将成才的种种因素都考虑全面的解读,才是最透彻的解读。
二、要大胆进行多元解读
虽然许多新的课程理念应该并正在逐步成为我们社会生活的主流意识,但却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稀有元素。今天突然要来选编这样的教材和宣讲这样的观念,不但缺少理想的素材,而且也缺乏必要的听众。这样,难免就使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更大的挑战。作为身居一线的语文教师,多元思维应该是一种常备的思想武器。
有一位教师上七年级《人生寓言》一课,一则是《白兔和月亮》,一则是《落难的王子》,两则小故事都比较浅显。《白兔和月亮》是白兔在没有得到月亮前,在欣赏月亮时是无忧无虑的、心旷神怡的、充满欢乐的。当上帝把月亮赐给白兔后,白兔却紧张不安,忧愁万分,害怕失去月亮。寓意也很明显,有时拥有巨大的利益,会产生得失之患。《落难的王子》写的是没有遇到厄运前的王子是多愁善感的,后来经受了一场厄运变得坚强了,并且能劝告他人,落难王子从脆弱走向坚强勇敢。这位教师组织学生把握寓意后,组织了一场探究性讨论,提出了几个争鸣性的问题。对《白兔和月亮》他提出这样两个问题:(1)拥有金钱地位就一定拥有幸福了吗?(2)拥有巨大的利益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对《落难的王子》他又提出这样的两个问题:(1)一个人只有落难以后才能摆脱脆弱吗?(2)没有遭遇到厄运的人的性格一定是脆弱的吗?学生对这几个争鸣性的问题很感兴趣,讨论得异常热烈,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在评课时,听课教师一致认为这一环节是一堂课中最精彩的地方。我认为,这堂课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源于这位教师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是啊,让我们多元地解读文本吧。解读时,我们教师的心态完全可以开放一些,不一定要完全执着于“原意”。因为名家的作品,一旦进入教材领域,它的身份就变了,它就从一般的著作意义转化为教材意义了,它就应当为教学服务了。在课堂里,这样的著作可能仅仅是引发一个话题的材料,架构一次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教师可以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从中寻找切合生活实际的教育点。
三、要积极探求创新解读
阅读是一种多维互动的交流活动,看重的是阅读过程中的结伴而行和相互提携,它虽然强调“课程和教学目标的达成”,但同样鼓励各方的“创造性开发”。尤其是在课程的核心价值理念得不到彰显的情况下,师生的创造性解读更是弥足珍贵。我们语文教师应积极探求创新解读,并有意识地以创造性的解读引领学生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与作品中的人物交流,而不拘泥于前人结论、囿于定式思维,从而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因为“作品的最后完成不是作者定稿之时,而是读者阅读理解之后”。
原杭州外国语学校教师郭初阳,无疑在这方面作了大胆、前卫的探索。他上的《珍珠鸟》一课,如果用传统的阅读观来解读,读者都能体会作者所描绘的人鸟和谐的美好境界,但郭老师还不满足于这些。他引领学生明白:鸟儿天生是自由的使者、蓝天的公民。而现在被关在囚笼里,不但不思抗争,不思逃脱,反而以讨好奴役者为荣,这是一副怎样的奴才嘴脸,一个怎样的下贱灵魂?他并且由此看出了作者人格的缺陷:本文写于“文革”刚刚结束时期,作者自己也才刚刚从牛棚(笼子)里放出来,身上的血污还没有舔干净,就在三呼万岁,称颂太平。不是自轻自贱又是什么?这绝不是我们大家认同的解读,但你能说它是完全游离文本的解读吗?
作为一个读者,在课文面前,我们可以独立、自由地思想。《珍珠鸟》的文字是明丽的、温暖的,但却能挖掘出其背后的“欣赏囚禁”的残酷。这是多么深刻的洞察,这是多么难得的“叛逆”——对教材与作者的“叛逆”,更是对日常语文课的“叛逆”。新课程提出的新阅读观,需要的是丰富和创造文本意义的“叛逆”。郭老师的“叛逆”应该说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他的教学行为告诉我们:每篇课文都有多种解读可能,每一次都是逗号,而不是句号。
四、要充分注重多维解读
对于文本,我们要多角度、多侧面地立体式解读,从文本内容、表达方法、人物形象、蕴涵道理、文本的特殊性等方面进行研究,让文本所传达的诸多信息在教师的头脑中汇总、撞击、融合,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
我在备《说屏》一课时,通过多角度地研读文本,发现本文的特点就在于作者将屏风放在自己从小到大的生活情境中写,并总是尽可能与自己对屏风的感受处处联系,所以感性的因素在文中显得特别重要。它不是一般的说明文,而是一篇充满主体情感的小品文,具有浓郁的抒情笔调。所以,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文本的“诗意”上。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关注有关屏风的知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技巧外,还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充盈于文中的一股浓浓的诗意。如果不能多维地去解读文本,那么很可能会把重点放在梳理说明技巧,致力于理性的逻辑的概括和归纳,文章中丰盈的情意却流失了。
五、要适当关注宽泛解读
如何在教学中打破封闭的格局,使师生都能站在一个宏观的开放的视野下看问题,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多方面查找资料,辅助对文本的理解,丰富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如柳宗元写《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那冰天雪地里,一个渔翁他真的是在钓鱼吗?如果此时我们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知道作者的写作背景,我们就不难看出柳宗元被贬后的那份孤独,我们也能猜测作者到底钓的是什么。这渔翁是一种隐忍文化的再现,柳宗元在此时正是一种等待,一种隐忍,这正是作者一种独善其身的表现。
当学生在解读“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教师能否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柳暗花明又一村”,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如古人所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教师在对文本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尽量全面地接收文本所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后,教师的立足点才会变高,视野才会变宽,既能宏观把握,又能微观深入,语文阅读教学才能进入游刃有余的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教师培训中心)